一棵桑四味药
2019-01-12胡献国
◎胡献国
桑,为桑科植物,我国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一棵桑,四味药,为药食两用植物。
桑 叶
桑叶,为桑的干燥叶。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中医学认为,桑叶性味苦、甘、寒,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之功,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咳嗽,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
本品轻清疏散,善清风热之邪,《本草纲目》言其“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本草求真》言其“清肺泻胃,凉血润燥,去风明目”。《本草从新》言其“滋燥,凉血,止血”。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蜕皮甾酮、牛膝固酮、谷甾醇、芸香苷、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钩端螺旋体等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所含蜕皮甾酮能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元,但不影响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还能降低血脂水平。对人体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排除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
桑 枝
桑枝,又名嫩桑枝、炒桑枝,为桑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用。中医学认为,桑枝性味苦、平,入肝经,有祛风活络、通利关节、燥湿利水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拘挛,水肿等,尤宜于上肢风湿疼痛兼有热象者。
《本草撮要》言“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镇静、利尿、降压作用。用量10~30 克,煎服或熬膏服。
桑 皮
桑皮,又名桑白皮、桑根白皮,为桑的根皮。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挖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中医学认为,桑皮性味甘、寒,入肺经,有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多及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名医别录》言其“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本草纲目》言其“长于利小水”。
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并能带出较多氯化物,有降低血压作用,此外,尚有镇静作用。用量10~15 克,水煎服,利水宜生用,止咳平喘宜蜜炙用。肺虚无火及肺寒咳嗽者不宜用。
桑 椹
桑椹,又称桑仁、黑武椹、桑实、桑果等,为桑的成熟果实。4~6 月果实变红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用。中医学认为,桑椹性味甘而微寒,有滋阴补血、润肠通便之功,为中医常用的滋补强壮药,适用于头晕耳鸣,目暗昏花,关节不利,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消渴及肠燥便秘等。
《本草纲目》言其“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本草纲目拾遗》言其“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滇南本草》言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
还有一味桑寄生,是寄生在桑树上,故名之,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桑寄生的带叶枝茎。中医学认为,桑寄生性味苦、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安胎孕之功。适用于风湿骨痛,腰膝酸软等,尤其对肝肾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致的筋骨痿弱、腰膝酸痛、胎动不安等最为适宜。
《本经逢原》言其“性专祛风逐湿,通调血脉”。《日华子诸家本草》言其“助筋骨,益血脉”。《药性论》言其“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带叶茎含槲皮素及扁蓄苷,有利尿、降压、扩张冠脉作用。
现介绍几则粥疗方,建议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
1.桑叶粥
桑叶10 克,大米100 克,白糖适量。将桑叶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 剂,连续3~5 天。可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清肺润燥。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咳嗽,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等。
2.桑枝粥
桑枝10 克,大米100 克,白糖适量。将桑枝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 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 剂,连续3~5 天。可祛风通络,通利关节。适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拘挛等。
3.桑白皮粥
桑白皮10 克,大米100 克,白糖适量。将桑白皮择净,放入药罐中,浸泡5~10 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 天。可泻肺平喘,利尿消肿。适用于肺热咳喘,痰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4.桑椹粥
桑椹30 克(鲜者60 克),糯米60 克,冰糖少许。将桑椹与糯米煮粥,待熟时调入冰糖,稍煮即可服食,每日1 剂。可滋养肝肾,养血明目。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视力下降、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及肠燥便秘等。
5.桑寄生粥
桑寄生10 克,大米100 克,白糖适量。将桑寄生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 剂。可祛风止痛。适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