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探析

2019-01-12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学教学模式专业

翟 鹏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纷纷投身到教育结构优化工作中,通过调整教育结构,升级职业教育功能,促进教学工作转型,使高校教师能够从传统专业型教师转变为现代应用型教师,为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音乐学专业隶属于文学艺术教学工作的范畴,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教师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具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拥有综合应用能力。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从狭义视角来看,教师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以深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拥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经验。高校音乐学专业在朝着应用型音乐学专业方向转型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和强劲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合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过程中,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问题尤为突出。现如今,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存在欠缺,教学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无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距离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标准相差甚远。虽然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任课教师一般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是这些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通常遵循固有的教学模式,忽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只有丰富工作经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与行业发展相衔接,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内容有机地联合到一起,学生在音乐学专业学习中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应用技能。

(三)培养创新力

实践教育是高校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等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响应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思路,优化人才培养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教师想要培养具有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应用技能,使自身拥有实践能力。在高校音乐学专业工作中,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基石,是音乐学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提升音乐学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对实践能力的理解不够全面

音乐学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通常被归属到高校文学教学工作的范畴。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实践能力视为理工教师的特权,音乐学专业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不可缺少实践能力,否则教师在开展音乐学教学工作时必将呈现一种“闭门造车”的局面。高校音乐学院积极鼓励专业任课教师参与专业评比、进修活动,以学生专业资格证书作为衡量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学生拥有专业资格证书并不代表教师就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不少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虽然获取了不少资格证书,但是难以将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高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学生评价与教师互评。从音乐学专业教师评价情况来看,无论是音乐学专业学生,还是音乐学专业教师,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均呈现普遍偏低的局面。因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所拥有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与学生自身素养没有过大的关联,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能够将教师所拥有的实践能力间接地反映出来。

(三)人才培养目标落后

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是以培养音乐艺术素养与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艺术机构、文化机关等企事业单位的任职需求为目标。不过由于艺术事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改变,应当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把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重新规划,以做到合理化、细分化。例如,音乐师资、舞台表演、社区文艺工作者、传统音乐传承者等的培养。

(四)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为止,我国部分高校还在采用单一式实践教学模式,例如,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基本采用“一对二”教学模式,学生在进入校园后,由固定的班主任教师负责,直到大三之后,再通过选择专业课程确定专业课教师,音乐学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都由一位专业课教师上课。这种单一式实践教学模式缺少大课程氛围,艺术气氛较少,缺少舞台实践经验,整体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与学生之间容易产生相互不信任、不认同等问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舞台实践次数较少,一般为一学期两到三次舞台实践,只有毕业晚会、迎新晚会、期末舞台考试等。这种单一式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形成原因

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缺乏实践能力严重影响到高校音乐学专业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学生难以全面、个性发展。

(一)学校因素

从高校建校发展视角来看,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主要受传统教学思想、重学历轻实践标准、重学术轻实践目标、教师结构缺失、教学计划混乱、缺乏实践培养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传统教育思想。纵观我国教育文化发展历程,沿袭多年的教育体制一旦形成,必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心理带来直接影响,进而形成教育文化心理。在教育工作发展进程中,受到文化传统的深层影响,整个教育理念意识相对比较稳定,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已形成一种固有的习惯,并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大脑之中,摆脱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将受到重重阻碍与制约。高校在培养音乐学专业教师的过程,通常仅注重教师的理论教学活动与理论传授活动,并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提升音乐理论知识的培训、进修途径,但是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延展物,仅具备证明理论与验证结论的作用与价值。教师长期沿袭固定的教学模式与思维意识,使音乐学专业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制度化与模式化,缺乏音乐学专业特有的艺术性、发展性与创新性,无法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教育目标,影响音乐学专业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制约音乐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

其二,重学历轻实践标准。高校在开展师资引进工作时,通常将教师的学历作为衡量教师是否符合入职资格的唯一标准,或者是首要标准,完全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对高校引进音乐学专业教师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主要关注应聘者的学历、学科背景,只有具备硕士、博士学位的应聘者才有资格应聘音乐学专业教师的职位。因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岗位的应聘者绝大多数均是呈现一种“从学校到学校”的跨度,即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门对门”现象尤为严重,这些新入职的音乐学专业教师缺乏对音乐行业的认识与了解,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不利于后期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其三,重学术轻实践目标。高校对音乐学专业进行教学考核时,一味地关注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划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并没有将两项内容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呈现相对孤立的局面,完全没有将教学价值与科研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高校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主要从学历、资质、教科研成果三方面入手,完全忽视教师的实践能力,使教学考核工作呈现“重量化轻定性”“重终结轻形成”的局面,对教师的后期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四,教师结构缺失。高校只有拥有合理的教师队伍,才能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应用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大限度提升教师教育功能与科研功能。通过对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音乐学专业严重缺乏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且实践课程教师的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在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时,由理论课教师同时兼任实践课教师;教师在外界教学压力的作用下,一味地忙于提升自身学历以及个人职称,忽视提升个人实践教学能力;绝大多数高校在引进音乐学专业教师时,通常直接录用毕业生,这些直接毕业就入职的音乐学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实践能力。

(二)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因素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意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工作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对音乐学专业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与发展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培养工作中。教师自身缺乏毅力,缺乏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时间与精力。

(三)社会因素

政府部门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能否有效落实。无论是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还是企业的支持,均需要政府部门对其做好合理的安排与规划,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在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如今,我国并没有针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制定出与之相适宜的政策、制度,导致我国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尚处于鼓励阶段,凭借鼓励手段调动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自我培养途径

教师实践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仅依靠内部、外部力量是完全无法达成的,教师想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关键因素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教师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过程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实践能力自我培养意识。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不断更新知识,逐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潮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此,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紧迫性与责任感,及时有效地掌握前沿知识,紧跟新时期发展的潮流,在思想上让广大音乐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实践能力不足会直接影响到个人职业前途、专业发展以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二是转变教育教学方法。从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坚持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观为指导,运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工作置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局面,在教学工作中将教师置于一个绝对权威化的地位,使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人才,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方法,通过多手段、多渠道转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音乐学课程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正确对待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高校、企业联合到一起,形成三维一体教育培养结构,为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助力,产学研结构如何才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并非被动的培育对象,教师在产学研教学工作中占据主体地位;其次,教师需要将企业作为出发点,从一线寻找具有应用性的课题,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最后,教师需要与众多音乐发展领域保持联系,及时获取音乐领域的最新进展,让企业信息走入音乐学专业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不断接触新的技能。四是善于总结实践中的智慧。高校音乐学专业是培养音乐学子的重要阵地,教师需要将现代化科技成果积极转变为生产力,通过自身体验将外部实践知识转变为内在实践知识,充分认识到实践与创新的重要性与发展性。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不可仅停留在对音乐学知识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灵活借助个人的实践教学经验,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使教学经验能够成为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内部培养途径

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技能、高水平人才,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目标,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想要完成教学培养目标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发挥其得天独厚的教学培养优势。高校在培养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时,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其一,提高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实施者,想要完成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确保自身拥有好的实践能力。为此,高校需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将开放型教育为基准,不断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能力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高校音乐学专业将培养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综合性应用型音乐人才,高校只有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提高,方可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使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其二,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时,需要从教学关系与教学效果着手,通过转变实践教学在整个音乐学专业理论教学工作中的依附性,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设施,合理控制实践教学质量,并对教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对整个音乐学专业教学结构的整合与优化,为音乐学专业教师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便利。其三,创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将人才培养工作、知识创新工作、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到一起,构成多样化教学研究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大化。为此,高校音乐学专业需要积极创建实践平台,制定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联合合作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将企业作为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主体,将市场作为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基本导向,全面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发展战略,为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其四,全面加强对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高校音乐学专业需要将专业教师培训工作提上日程,借助多种手段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强化教师技能培训,为不同音乐学专业教师、毕业生量身制定培训方案,让不同音乐学专业学习方向的专业教师均能够拥有高层次的专业技能证书,并为学生开设与之相适宜的实践培训课程。其五,创建多元化用人制度体系。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积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全面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实践应用型教师队伍,从企业中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能力的音乐表演者做兼职教师,为学校代理音乐艺术创造理念、创造方法,让企业中的音乐表演者能够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同时与其他高校进行联合,实现音乐学专业资源共享,有效弥补各个院校师资力量存在的不足。其六,创建良好的产学研环境。不断加强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教育宣传工作,让每一位教师均能够充分认识到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导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同时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师科研条件,为教师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积极改善教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外部培养途径

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途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政府部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培养教师实践能力。其一,政府部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制定上,例如《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明确规定国家是举办高等教育的主体,政府部门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制定产学研扶持政策,充分考虑到各方需求,切实保证各方权利与义务,最大限度降低各方风险。其二,用人单位培养教师实践能力。高等学历的教师拥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不仅在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应通过校企联合,企业派遣优秀的音乐表演者对音乐学专业教师进行知识培训与引导。

(四)积极融入地方文化活动

我国大多数高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比较注重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理论教学,忽视舞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而国外的院校却是恰恰相反,重实践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师生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应当增加对舞台实践的次数,改变教师与学生相对缺乏舞台实践经验的现状。高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舞台实践教学模式,整合一些社会资源,增加师生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实践的机会,例如,与当地演艺团体建立合作关系,组织音乐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参加地方艺术团举办的下乡慰问演出、节日晚会等,增长师生们的社会舞台实践经验。另外,学校也可以增设一些校园文化活动,整合院校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院校教师和学生社团力量,提升师生们的组织能力与舞台实践能力。

(五)丰富教学模式

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还在采用单一式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式教学模式可以改革为多元化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一名老师的教学模式,适当地增加教师数量,合理搭配教师,充满发挥出教师的专业特长,而在教学内容时,也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为立体式教学模式,比如,清唱技巧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适当地添加伴奏、合唱、对唱等,组合式、立体式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专业技巧。高校还应丰富学生们学习的知识面,不能受到课本知识的局限,应当围绕学生们的个性特点或者地方风俗,增设一些民族音乐知识讲座,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仅凭借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依靠教师在长期活动中形成。因此,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系统的教育发展工程,需要教师通过自我培养途径、内部培养途径、外部培养途径,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高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原则,立足于本校音乐学专业教师现状,了解教师特点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并针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制定短期培养计划与长期发展目标,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将服务社会作为创建高素质实践型教师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音乐学教学模式专业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音乐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