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

2019-01-12毕菲菲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育人校园思政

毕菲菲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学生工作处,山东 东营 257000)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其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均带来了重要影响。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尽快转变观念,研究新媒体的特点与规律,积极构建具有新媒体特色的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力求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然而,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遇到高校信息诈骗、大学生认知扭曲、网络信息监管困难等诸多瓶颈。因此,如何实现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运行,更有效地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校园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校园新媒体的涵义

新媒体技术是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的,即利用数字、网络与移动通信等,以电视、计算机和手机为输出终端,以视频、音频、语音数据等为表现形式,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和卫星等为渠道的所有新通信方式或形式的总称[1-3]。

校园新媒体是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是具体媒介形式和特定传播内容的统一,二者共同构成了校园新媒体的特定含义。从媒体形式来看,校园新媒体是一种一点对多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媒介。与广播、校报、BBS等传统的校园媒体形式相比,其具有成本低、更新速度快、信息来源丰富、交互性强等突出优势[4]。从校园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内容来看,校园新媒体平台主要向师生传播管理服务信息、学术理论信息、心理健康信息、社会主流风尚信息、社会或校园热点事件、职业规划与就业信息等。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新途径应运而生,如APP、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调研统计发现,上述新途径因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而迅速被大众所接受,如,申请微信公众号的数量正在呈指数性增长,媒体信息传播大方向已慢慢演变为可视模式、数据模式、定制模式和移动模式。

(二)校园新媒体的特征

与传统媒体相比,校园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阵地,具有以下重要特征。第一,信息传播无障碍。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具有无障碍性[5],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第二,信息传播多元化。与校园广播、报纸等传统校园媒体相比,校园新媒体不需要对信息发布者与受众群体进行身份确认与定位[6],在此环境下每一位大学生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从而使信息传播途径呈广泛化、多元化特征。第三,信息传播虚拟化。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多数使用虚拟角色,信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具有显著的虚拟化特征。

二、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方式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校园新媒体平台得到推广与应用,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校园新媒体的独特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在教育舆论导向、网络信息监管及正确价值体系构建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一)校园新媒体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

1.校园新媒体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功能

伴随校园新媒体的日趋成熟,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舆论导向功能。校园新媒体实质上是与传统媒体的良性互补与合作[7],通过网络宣传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培养,着力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注重对高校学生引导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逐步推进。如,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推出的“胜院青春”微信公众平台,每天定期推送,用正面理性的声音阐释青年责任,用身边榜样的力量进行价值引导,不断为青年学生传递校园正能量,最大限度上发挥其思政育人功能。

2.校园新媒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校园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传统课堂的束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依托新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教育资源传递给学生,有效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空间。例如,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在2018年10月相继推出的思想政治教学慕课,选用MOOC或SPOC形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大共享,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焕发了新活力。

3.校园新媒体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沟通实效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方式进行交流,有效开辟教师、学生沟通的新平台,从而化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学生抵触情绪高的尴尬局面。目前,全国多数高校都已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交流沟通,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沟通实效。

(二)校园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

1.校园新媒体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的紧迫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坚持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并未有效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专业特点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而校园新媒体的出现给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带来了极大挑战,尤其是大量校园新媒体技术的注入迫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全面考虑学生的人文情怀、精神品质、思政素养及综合能力,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

2.校园新媒体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受到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束缚。即使部分高校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了少量实践教学学时,但仍无法彻底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而校园新媒体的推广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从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到最终的教学评价,充分融合校园新媒体技术与平台,以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水平。

3.校园新媒体加大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功能的难度

目前,运用微博、QQ等传统校园媒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可控性。但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具有无障碍性,这就使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利用新媒体技术向高校大学生传播不健康思想,从而给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极大冲击[8]。因此,校园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大大增加了其发挥舆论导向功能的难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4.校园新媒体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信息监管的难度

随着4G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浏览、发布与传递信息平台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新闻、事件发送至网络,与此同时,学生也可第一时间获取网络中最新发布的各种资讯。这无疑在拓宽网络信息源头的同时,也加大了网络信息监管的难度,从而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大挑战。

5.校园新媒体给大学生正确价值体系构建带来了一定威胁

与传统的校园媒体相比,新媒体一改过去固定单一的信息传播关系,在信息传递中发布者与受众者均为虚拟角色。高校学生在信息交流与讨论互动时多以匿名方式进行。然而,这种信息传播的虚拟化一定程度上缺少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容易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信任危机,从而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现路径

针对校园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诸多挑战,可从树立思政育人理念、优化思政育人模式、打造思政育人平台、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提升新媒体媒介素养等方面,创新探索基于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一)树立全新的思政育人理念,构建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应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人、育人的全过程,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9]。尤其在校园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政育人主阵地的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树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合校园新媒体,着力构建高校“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在此过程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全面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与培养,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素养,使其全面树立新媒体思政育人教育理念。第二,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创新、积极探索,将思政育人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规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充分结合,探索校园微信公众平台、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如网络化课堂等)等符合社会价值观主流的表现形式,实现积极引导、同伴教育,高效传递校园正能量的育人功能。

(二)优化思政育人模式,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育人的效率

在校园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充分了解校园新媒体无障碍、多元化、虚拟化等特点,着力优化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力求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诸多瓶颈与困难,才能高效实现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育人。在优化思政育人模式过程中,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针对性地将新媒体技术方法与思想政治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构建交互性、信息化、模块化的思政育人新模式。第二,密切关注社会热点与学生思想动态,因势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形成正向舆论,提高校园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育人工作的外化与内化功能,为高校思政育人运营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三,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思路,突破思维定式,不断拓展思政育人模式,探索用新颖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而提高育人质量与层次。例如,探索“严肃性”与“趣味性”的平衡,选用趣味性的表现形式,将“有意义”转变为“更有意思”,将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育人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选用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如视频、音频),更好地关注青年学生,反映青年心声,实现师生交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

(三)打造全新的思政育人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校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紧密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打造全新的思政育人平台,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10]。为最大限度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可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训练、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等多个层次、多个维度做好资源的整合运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平台资源共享、课堂与平台优势互补。第二,充分实现新旧媒体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构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元化平台资源,形成线下与线上、虚拟与现实有机结合的良性、互动思政育人平台。第三,适度把握校园新媒体的“开放性”与“可控性”,实现“封”与“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有效规避新媒体开放性给思政育人平台带来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要正面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正确甄别与处理各类网络新媒体信息。

(四)建立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保障高校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校园新媒体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有序、顺畅、平稳的运行,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运行机制,以保障其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高校应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以学生工作处(团委)、组织宣传处、等多个部门协作的思政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在此机制中,建议成立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下设微信公众平台工作小组、博客平台工作小组等,使校园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育人工作实现模块化。同时,选拔、培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教师及90后青年学生组成高校思政育人创作团队,一方面为校园新媒体环境下思政育人平台的建设注入活力,同时也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为其可持续发展赋予生命力。

(五)提升新媒体媒介素养,增强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规范性

新媒体媒介素养是通过一定教育途径和经历建立起来的对新媒体信息进行选择、判断、评估及思辨的一种个人基本素质[11]。目前,校园新媒体通过文化传递、价值引导等方式,充分发挥了积极的思政育人功能。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障碍性、多元化和虚拟化,无疑将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变得更加锋利,导致部分虚假、不良信息的流入与传播。因此,建议高校一方面将新媒体媒介素养课程纳入学生选修课程体系,将媒介素养的培养充分渗透至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意识,促使大学生主动甄别、抵制不良信息,自觉遵守新媒体运行规范,从而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四、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校园新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传统思政育人模式的优秀经验与校园新媒体平台有机结合,改变传统观念,在不打破思政育人基本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新性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提升育人质量与层次,有效开启校园新媒体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等功能中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