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2019-01-12■文/苏欢
■文/苏 欢
防控医院感染是提升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一环。对于医疗机构而言,由于医院感染过程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确保安全的就诊环境,从每一个小细节做起。目前,众多感染防控领域的权威专家就此类问题进行过探讨,比如新生儿感染防控等话题。那么如何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患者如何预防细菌和病毒感染?现就医院感染控制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一、检验科的日常感染控制工作
1.医院感染控制首先要从细节做起。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都要求洗手。只要进出手术室都要进行全面的消毒防护。与临床患者接触时也要小心谨慎,避免交叉感染。
2.医院有预检分诊机制,首先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具体如:观察患者是不是发热、对发热患者进行量体温戴口罩等处理,然后把患者引到发热门诊,由发热门诊医生进行专业鉴别。专家建议有咳嗽、打喷嚏等行为,最好用口罩遮挡一下,这样可以减少相互传播。
3.据了解,一般大型医院都设有医院感染控制中心,并且有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接入进行监测,每两年发布权威监测数据。
4.随着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快速发展,手术后切口感染率由原来的3%下降到1%。
二、感染预防与控制
流行病学或者公共卫生最重要的是“三间分布”——人间、空间、时间,所以检验科对医院感染的控制要有流行病学的思维。所有的感控事件,尤其是感染的聚集和爆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流行病的思维就查不到根源或者是查到的根源很粗放。感控归根结底还是感染性疾病的临床防控,社会防控是依赖于临床提供证据和支持的。而临床上的感染控制既跟我们的行为(接触和暴露)有关,也跟我们使用的器械物品有关,还跟我们的组织管理有关,所以说感控真的是风险遍布。感控到底要聚焦于哪里?我认为就是感控的预防和控制。
既然我们要聚焦于感控的预防和控制,那么我们就要找到源头,实现感染感控的双源并溯。感染和感控孰轻孰重?从狭义方面来说,获得性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控属于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从广义方面来说,个例诊治属于群体防控,临床治疗属于整体防控。感染和感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感染更多强调的是基于病原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广泛讲也是预防和控制,是在不断地发现感染源、控制感染源和消除感染源;而在此过程中又需要使用感控的一些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所以感染和感控医中有防,防中有医,医防无法分割。我们只是从临床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上方便区分才会把它分为感染和感控,但是实际的工作中,如果我们把它割裂,就会很难处理。
感染性疾病的溯源实际上就是临床的暴露源和病原微生物。之所以叫暴露源,是因为所有的感染感控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就是从临床的症状、体征来作为一个预警信号产生,所以临床的医生要对这些预警信号有足够的敏感。病原学的溯源实际上是对致病源头的查找,病原学对于临床的诊治和暴发的干预对我们的感染防控,尤其是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感染防控干预的尽早实施,都是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所以临床的溯源和病原微生物的溯源同样重要。
感染性疾病溯源是感控溯源的科学基础,没有病原微生物溯源和临床的暴露的溯源,感控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感控不能脱离临床,感控必须依靠临床。在临床领域,医师是主导,感控也有责任,但感控更多是指导和监测。
如果医疗团队该诊断的不诊断、该隔离的不隔离,那么感控就很难做到。
三、感染控制的策略
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和防控是当前中国感控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本源。同时还要聚集资源,聚集政策源、人力源、技术源、资金源、信息源和产品源,固本培元。再就是要增加资源、完善功能、提升效能和激发潜能,我们叫强本兴源,聚力开元。医院不仅要聚资源还要聚“知”源,这就需要检验科提高对感控的认识高度。临床的感控就是指医防医控、专防专控,其依据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等,是临床实践导向、专业人员主导的。而从社会层面上讲是群防群控和联防联控,它需要一些制度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和手段创新,它是社会公共为实践导向,公共政策来主导的。而所有这些基于大健康格局的大防控、群防控和全防控,主要靠医院检验科以及所有医生的联合,这是医院检验科以及整个医院的新任务。检验科也不应仅仅关注院内,还要回应社会,这是因为社会在关注医院的感控,如果不对社会的关注有所回应的话,就会发现感控工作越做越累,活越做越多,社会的理解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