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雪花片游戏中的教师观察和指导
2019-01-12何其委
■文/何其委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仅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还能充分发展形象思维。
一、观察分析,摸底总览
我园大班开学时,为了对每一个幼儿的雪花片建构水平有所了解,我们进行了摸底观察:请幼儿各自搭建自己认为最复杂的作品,给出一个小时的建构时间,并且提供充足的雪花片。
幼儿开始建构之后,我进行观察,结果发现34个幼儿之中有24个能进行3D的立体作品建构,例如“摩天轮”“电信大楼”等作品;6名幼儿进行平面的2D建构,他们建构的是“机器人”,花的时间比较短,10分钟就完成了,并用机器人互相撞击,嘴里喊着“砰砰”;4名幼儿发生了争抢和矛盾,没有完成作品。
建构时间结束,作品一个个地排列开来,我进行了分析:本班幼儿的建构水平整体比较高,绝大多数的幼儿能完成3D作品的建构,具有立体建构的典型特征,这与我们以往的研究和指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幼儿搭的是2D的作品,属于“角色型”建构,建构的作品用来玩角色游戏。每次区域游戏或建构时间都是同样的情节不断重复,幼儿构建能力没有得到更高的发展。
另一些幼儿发生纠纷,结合平时这几个幼儿的状态,他们与人交往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指导,因材施教
对于能够进行3D立体建构的幼儿,他们建构的作品大多数尺寸在8cm×8cm之内。在后续的集体活动中,可以结合主题课程,发掘其中的建构元素。如在“自信的中国人”主题中,我们接触到了蒙古族的传统建筑——蒙古包。在建构区中,我们投放了蒙古包的图片以及搭建图示,鼓励幼儿进行建构,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对于搭“机器人”的幼儿,我提供了3D机器人、飞机、坦克和大炮的图片,用台历进行展示。区域游戏时,幼儿可以把台历拿到建构的场地,看着图片进行建构。幼儿观察图片之后,表示“这个机器人真酷”!我鼓励他们,并且重点关注其建构细节之处的技能,如脚、身体、头部等。
对于上次发生争执的幼儿,进行座位调整,让他们坐到了一块。这样,几个幼儿就有更多的机会去相互交往,出现问题的频率会增强,有助于教师及时关注。调整了座位之后,鼓励几个幼儿合作完成某样作品。
三、再看区域,持续观察
区域游戏中,每一天都有幼儿选择雪花片,稳定保持在7~8人左右。有搭“机器人”“坦克”的,他们拿出了台历,按照台历上的图片观察细节,搭出了3D的作品,继续着“对抗”游戏;随着主题中的“天安门”“大雁塔”“定慧寺”等传统建筑图片的投放,幼儿的建筑主题的作品变多了,并且对称、环绕等技能进一步增强。作品变高了、变大了,也更加精细了。
区域游戏中搭建雪花片的幼儿的建构技能、读图能力、交往水平提高了,那么其他几乎不怎么玩雪花片的幼儿,如何让他们接触雪花片呢?是不是他们不选择玩雪花片就没有其他机会接触雪花片呢?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
四、由区域到集体活动,再到非正式活动
根据课程游戏化的基本精神,游戏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我们不能对幼儿的游戏进行高控和强行干预,即不能指定幼儿进行某个区域的活动。幼儿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何把控呢?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对于区域游戏时从来不选雪花片区的幼儿,在每日的“游戏评价”环节进行启发式问答。“其实老师知道,很多人都是雪花片建构的高手,可是很少去玩雪花片。”如果发现幼儿去选择了雪花片玩具,就要及时进行鼓励和引导。
为了让很少选择雪花片的幼儿也能更多地接触雪花片,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建构技能,我们在集体活动中融入了雪花片建构活动。
如在“秋天”主题课程中,专门安排雪花片集体制作落叶大树,请每一桌的幼儿先讨论做什么树,讨论之后进行分工,然后合作完成。这个过程中,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能更有目的地去与其他幼儿进行交往,由于一开始就分工合作,矛盾少了,混乱的场面也少了。
利用散步非正式活动,请幼儿带着雪花片到开阔的操场上进行建构,幼儿兴趣十足。由于场地开阔更加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合作,他们的作品也更加接近于“大型”。
在我们的一系列努力下,班级幼儿不仅发展了雪花片建构的技能技巧,社会交往、团队协作等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