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合作学习在器乐教学中的实施
2019-01-12张定远
◎张定远
合作学习(cooperative)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应用。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班班有歌声,人人会演奏”是学生在校期间要达成的目标,合作学习的优势使之成为器乐教学的重要学习手段。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穆塞尔讲过:“器乐教学的本质是教儿童通过器乐来表演音乐,器乐教学实际上教的是音乐而不是乐器。”有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谈谈合作学习运用于器乐教学的举措。
一、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器乐教学(尤其是社会器乐教学)往往是扼杀学生音乐兴趣,甚至是扼杀学生人性的教育。”这种说法固然偏激,细细思索并不是全无道理,起初学生似乎都兴致盎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们的兴趣呈现递减趋势。缺乏兴趣的引领,学生们逃课、混日子的现象也就屡见不鲜了;看看桌椅排列方式,即可知传统教学理念仍然十分强势。如今的学生信息源广,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思想,我们老师要了解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教教材”早已不受学生欢迎。因此,选择学生喜欢的曲目,巧用妙用国家教材,开发拓展与延伸的校本教材是老师们备课的重点。所有演奏的曲目均有合作的要求,或多声部、或接龙,合作人数、合作形式不限,但必须与人合作才能完成。有了对作品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合作学习就不难产生了。
二、教学方法突破传统器乐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仅有共同的兴趣却没法让兴趣保持恐怕也只能使合作学习昙花一现。传统的器乐教学模式操作起来极其简单——“老师讲,学生练”,其结果是学生兴趣磨灭、信心抹杀,毫无主动学习的愿望。因此,将合作学习运用于器乐教学,突破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一)生生合作
经过一段时间常规训练,学生对乐器的性能、保管方法等已经了解,对乐器收放的口令已经熟悉,就可以进行合作学习了。学生以班为单位分成A、B、C三个不同的等级,每首新曲也分成与之对应的三个不同段落,对不同等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让学生有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他们才会参与其中,否则让他们望尘莫及,乃至望而生畏,最终将离音乐越来越远。练习过程中,同一级别的同学进行合作齐奏、不同级别的进行合作接龙、高级别的进行全曲联奏,条件成熟再让大家合奏。开始阶段会出现节奏错乱、声部起音不齐等现象,就连同一等级的齐奏中也出现抢节奏、力度不均的情况,于是提出新的要求:(1)既要顾及自己的演奏,更要顾及同伴的演奏;(2)合奏音量要区别于独奏音量。有些个性稍强的学生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抢拍、吹大音量,老师无需直接制止或批评,可以拍视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慢慢地,学生学会了自己调整合作状态。
(二)师生合作
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因此,合作学习建议老师跟学生“混”在一起,一起练习,一起合作。遇到个别难度稍大的乐句,老师勇挑重担;有些小乐器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升降音符的吹奏)可以跟老师的钢琴合作。学生也通常能在师生合作的环节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建议,真正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
三、教学评价的实施交给学生
学期结束,学生对各科成绩是比较在意的。建议将评价音乐成绩的权利大部分交给学生,期末总成绩由“学习记录卡”决定。“学习记录卡”开学初统一贴在教材上,记录卡每月测评一次,测评分三项内容:1.乐曲演奏是否熟练;2.是否积极与组员相互支持配合;3.是否能指出其他组员的不足并帮忙改正。测评人由各组推选的“精英”担任。测评要求据A、B、C三组进行区分,测评结果同样分三个等级。平时测评曲目固定,期末测评曲目抽签决定,最后将每个同学的记录卡纵向比较,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好的等级。于是,成绩不好的同学完全有机会获得“A”,相反,平时成绩不错的同学倒不一定是最好等级。因此,好的不敢掉以轻心,差的信心百倍,我们的合作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结语
合作化是未来社会的特点之一,培养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无论基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还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我们都应重视合作学习并有效实施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