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基因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2019-01-12孟长海高宇侯明月
孟长海,高宇,侯明月
(1.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历程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它是我党基业永固和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的制胜法宝与精神内核。这种基因根植于我党肌体,凝聚在我党血脉之中,是需要我党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到红色基因,社会主义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也理应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本文针对红色基因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谈谈个人的体会。
1 高校开展红色基因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了解不足
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经历了旧中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设,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得到了加强,这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必然要求。近些年来,特别是市场经济全面发展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大学办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加之中学时期文理分科,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知识学习不够、信仰弱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足,对与理想信念天然联系的党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文化教育不够成为普遍现象。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笔者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党的历史并不了解,一些基本的革命时间、事件知识点不懂,对于一些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更多从旅游的角度出发,没有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紧迫性。
1.2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够,工作形式陈旧
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又重新回归了大学课堂。不少高校已经进行了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在红色基因的引入上多采取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王峰研究认为,绝大多数高校的公共思政课教师在融入红色基因的教学过程中仍多停留在对红色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的罗列上,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枯燥、单一、缺乏趣味性;红色基因的融入显得较为直接,空洞,加之有些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较少,很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很难产生精神共鸣,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2]。这种红色基因教学理论和实践脱节情况普遍存在,特别是高校以及教师在红色资源上掌握不够、挖掘不够,多满足于常规性情况教育,题材不新颖,教学方式呆板,教育效果一般,不能够入脑入心。
1.3 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工作平台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不少学生工作者、党务工作者和思政教师也存在着困惑,就是精心准备的课程学生并不买账,上课抬头率低,学习兴趣不浓郁,玩手机、玩游戏情况十分突出。而这种情况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则相对不明显。笔者也常发现,一些学生虽思政课逃课、但专业课经常主动占座。这不仅反映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程重视度不够,也体现出教师在课程设置上的缺乏吸引力。反观大学中也有很多授课水平很好的教师,他们突出的特点在于思维活跃、知识储备足,并且能够认真的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与学生互动,受到学生欢迎。笔者发现,大学生们普遍关心时事政治,对文史古迹存在着浓郁的兴趣,特别是在上党课过程中通过讲授一些红色文化、遗迹、人物,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这就需要引导高校开展相应的方向性探索。
1.4 历史虚无主义等杂音的干扰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深刻,西方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他们千方百计干扰高校青年培养,通过国内的代理组织、人员等在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特别是网络上经常发表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和内容,颠倒是非、评论已经被历史定案的人物和事件,发布虚假历史文章等,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是客观的,我们存在于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遗迹就是最好的教材。只有将红色基因不断融入青年学生的灵魂血脉,让青年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感悟传统精神、当好红色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坚定传承者、自觉践行者,才能使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栋梁之才[2]。加强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最好的武器,能让青少年近距离的感触我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增强真实感、责任感。
2 高校开展红色基因工程的可行性
2.1 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淀
从清朝末年到现在,在我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这些资源以文化的形式存在,其中蕴含着我们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色基因谱。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有具体的表现形态[3]。这些资源包括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两个方面, 精神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物质层面的内容指见证历史的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革命先辈用过的遗物等[4]。这些资源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高校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具有良好的条件,比如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这里有红色革命的发源地。同样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红色文化,或分布于学校内部、或与学校附近,是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2.2 河南省拥有红色基因工程的优势资源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代社会在反抗帝官封的压迫中,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做出了很大牺牲,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河南境内,有自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红色资源如郑州的碧沙岗公园、有位于开封的辛亥革命烈士陵园,也有党领导开展的罢工斗争的记忆——二七纪念塔,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也是我党我军活动的主要场地,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有大别山红军革命旧址、有太行山上的八路军,也有豫西人民的斗争记忆,基本上是遍布省内各地,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兰考焦裕禄精神、安阳林州红旗渠精神,这些近代社会红色基因的代代传递也出现了新时代的史来贺精神,这些都是可以充分挖掘的红色资源。
2.3 河南省重视红色文化
近些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近现代社会发生的革命实践的遗迹、资料、著作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整理和加工,高校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学者专心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在工作中也走访了河南省内的不少红色遗迹如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太行山上、红旗渠、豫西八路军兵站、豫西事变遗迹等,也浏览了大量的红色书籍,能够感觉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度在不断的增加,这就为我省提升红色文化资源品质、强化教育职能打好了基础。在高校工作中,学校党委也十分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红色基因寻访活动,增强教育效果。而且我校第一附属医院有着红色基因,彭雪枫将军父亲作为学校元老,参与附属医院的建设,如今医院为纪念彭老先生建设了延泰亭,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
3 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工作的几点想法
红色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青年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4]。作为高校,应该在继承创新红色基因工程中有所作为。笔者建议:
3.1 激活河南红色文化,有效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的各个时期,有的已经没有痕迹,只有记载或者传说;有的有战斗的痕迹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的修整,就可能在自然变化中消失。通过近些年来的红色遗迹考察,笔者发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方面,参差不齐,有些旧址已经年久失修,有些已经破败不堪,这样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的关注。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一要尽快拿出方案,应着眼于从提高党和政府对红色资源的保护意识入手,要全面开展红色资源调查,摸清底数,建档造册,全面掌握每个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二是对于红色基因文化的片段和素材组织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效的加工整理,做出时间表;三是强化红色文化遗迹的保护,及时出台有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使红色资源的保护走上法治轨道 ;四是加快人才队伍组建,提升红色文化整理的效能。这是时代的责任,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应该发挥人才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积极有效的介入红色文化的整理工作。这也是当前比较迫切的现实问题。
红色资源保护和整理离不开经费投入,在当前各级政府财务盘子还无力保障的情况下,应该分清主次,有效有序开发,必要的可以采用商业旅游化模式。目前在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功利化、娱乐化、庸俗化的问题[2]。这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坚持合理开发、有效有序,使红色资源更多的体现教育职能、减少商业气氛和商业操作痕迹。在旅游资源的布局上要整体推进,如兰考焦裕禄精神学习可以与开封市区革命遗迹参观结合起来,提升整体资源开发的教育效能。
3.2 结合高校实际,开展红色基因工程主题活动
一是要积极主动参与红色文化资源整理工作。比如河南大学所在地开封,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源,河大应该组织专家参与整理。河南理工大学等位于焦作太行山附近,应该加强对八路军抗日红色资源的整理;信阳师范学院等应该加强大别山革命资源的整理等等。陈玉琛建议将红色资源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中,如建设校史展览馆、红色纪念馆等;加强校园景观规划和设计,楼宇校道命名、景观雕塑选塑、文化长廊等巧妙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元素,让广大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5]。
二是在校内把社团建设、学生会建设、党建团建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开展活动。如扬州大学依托学生党支部建立了大学生首个廉政文化社团“清风社”[6]。在这方面,笔者所在院系几年来一直把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基因寻访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党员团员成立了红色理论社团星光研习社,利用假期开展红色基因寻访,近两年来寻访红色遗迹一百多处,学生返校后开展寻访报告,学生感触深刻,进步很大,产生了良好的效果[7]。
三是高校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红色文化不是沉积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其中蕴含的精神与时代共鸣,如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已经成为国家精神、民族精神。高校应该组织教师、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提升红色文化的科学化品质,提升理论品质,发挥文化感染力。近年来,笔者所在院系组织辅导员和研习社成员在走访红色基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承担了教育厅、郑州市、校级思政课题研究三项,专注红色基因。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校纪委红色基因与纪律教育专门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有效的提升了研习社学习、实践的效能,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在红色基因传承中,我们坚持做到把加强红色理论学习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红色基因寻访与学生德育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引导支持师生整理加工红色文化资源、参与实地寻访、交流互动、科学研究、纳入教学等模式,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模式。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指出“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的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红色基因传承根本在于培养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是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红色基因传承要切实以习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为引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开展工作[9]。作为高校应该因地制宜,积极作为,将红色基因植根于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