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改革视野下高校班级团支部活力提升新路径探究
2019-01-12张晓博
张晓博
(信阳师范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1],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帮助培养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重要组织阵地,是高校开展思想育人活动的重要平台。推进基层团支部的活力提升与建设,能有效促进高校育人总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是形成良好学习育人氛围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高校基层团支部存在着自身定位不准确、团员身份意识淡薄、团日活动形式陈旧,内涵不丰富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高校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建设与提升。因此,如何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大形势下激发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成了实际工作当中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1 共青团改革视野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基层团支部自身属性薄弱,团支书工作任务目标模糊
班团一体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共青团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基工作[2]。班团一体化建设作为高校共青团改革当中的重要内容也被广大高校所关注。按照要求,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一职,以期能够更好地带动基层团支部发展,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班团一体化建设多流于形式;班级团支部自身定位不准确;不能很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不容易与班级事务性工作有清晰的划分;团支委与班级班委之间存在人员重复、职责重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团组织在班级里的存在,甚至导致团组织形同虚设。
此外,班级团支部书记是重要的学生干部,是班级团支部的领导核心,肩负着班级团组织建设、维护学生权益、组织任务上传下达等重要职责。但是,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班级中,班长是唯一的领导核心,团支书的职能长期被淡化、边缘化、从属化,缺乏锻炼担当的平台与机遇。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团支部书记产生思想懈怠、工作懈怠等情绪,部分团支书对自身定位把握严重偏移,对团史团情不了解、对团的章程不熟悉、对团的基本工作不上心、没能联系好广大青年团员、实际工作上大部分任务与班长职责重叠,没能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团组织建设没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从上层阻碍了班级团支部的活力提升与建设。
1.2 团员身份意识淡薄,责任归属感不强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腾飞的时代重任。目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团员比例基本上在90%以上,他们是团支部活力提升建设工作中的坚实力量。但是,目前部分学生团员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没能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与义务;对自身的团员身份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团史团情学习不深入;对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系统;在联系好广大青年群众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自身综合素质与一名合格共青团员的要求标准有差距;对于所属团支部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等问题。这些因素对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和提升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 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委员会多由支部书记、支部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构成,组织结构职能上与班委职能划分不清晰、不明确,且多数团支部相关支委会成员直接由班委兼任,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班团一体化建设成了空谈,从根本上阻碍了高校共青团的改革。
受此影响,部分团支部活力丧失、战斗力软弱,对于工作的要求多数形式化、应付化,团支部内部制度建设工作很难落实,团内应有的生活制度、组织制度、推优制度、学习制度多数流于形式,很难坚持。另外,部分团支部缺乏科学性指导,缺乏合理经费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团支部活力提升建设。
1.4 主题团日缺乏品牌,团内活动内涵有待挖掘
主题团日活动是基层团支部凝聚青年、联系青年的有效手段,是团组织思想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团支部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部分团支部存在团日活动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活动主体成员参与度不高、不积极;活动目的不明确、思想引领内涵不丰富;活动内容与青年学生思想契合度不高、受认可度较低;活动缺乏系统性、长效性、品牌化;场地、经费支持不足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团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也制约了团组织联系青年、维护青年权益。
1.5 上级部门重视程度有待提升,专职团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思想育人方面,部分学校没能坚持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存在着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共青团工作存在着部分高校受重视程度不高,经费支持力度不够,政策支撑不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起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是联系青年群众的纽带与桥梁。团干部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是高校党政干部的重要来源之一。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建成一支能力强、业务精的专职团干队伍则成了每个高校都会面临的实际问题。但是,目前高校专职团干队伍存在着人员流通性大、待遇落实不到位、入口关把控不严、部分团干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团干作风浮漂、上升通道不顺畅等问题。
2 共青团改革视野下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提升建设的新路径
2.1 注重共青团工作开展,加强专兼职团干队伍建设
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上级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高校管理部门要在政策精神、经费预算、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要从校级层面上给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指导意见;各级领导要更加关心基层团支部工作的开展,多深入班级主题团日活动,可以兼任第一团支部书记,主动联系青年学生,积极维护学生权益,在一定层面上给予基层团支部精神关怀,以此激发基层团组织的青春活力与工作动力。
高校要加强专兼职团干队伍的建设工作,要积极完善团干选拔制度,严把入口关,将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品行的优秀青年教师融入到团干队伍中来;要注重团干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加强团干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锻炼,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担当;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考核、管理制度,要在职级、职称上打通发展渠道,以此来稳定专职团干队伍;要加强团干作风建设,加强廉政教育学习,要深化从严治团的工作要求,从根本上扼杀不正之风在团内滋生,使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人的家园。
2.2 优化团支部组织结构,完善内部制度监管与建设
基层团支部要严格落实团章要求,完善团内组织结构,在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重要岗位的选拔上要慎重考虑,择优选拔,坚决杜绝班委兼任情况的发生,确保基层团支部有开展自主工作的能力与基础。学院二级团委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所属团支部自主开展工作提供便利与条件,积极建立与各团支部的联系机制,坚持深入其中并做出具体指导。
在制度的建设上要充分考虑支部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团员生活、思想实际,制定科学有效的组织制度、学习制度与生活制度。同时,要严格团员发展制度与团员推优制度,为党和国家推荐优秀的青年团员,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分团委要积极履行监督职责,要督促各团支部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狠抓组织建设,从根本上保障团支部的活力提升工作可以有效开展。
2.3 明确团支部工作职责,增强团员自身团性意识
要进一步明确团支部工作职责,坚持贯彻班团一体化建设有关政策精神,从根源上划分与班委之间的工作差异,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团支委队伍,帮助团支部明确自身定位。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团史团情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时政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团员培养正确的团员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价值取向,走好共青团与青年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切实发挥基层团支部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权益的作用,增进团支部的战斗力与凝聚力。此外,在学校层面要积极探寻学习育人的新模式,可以打造新生团校、青年主义理论学习班、网上微团课等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平台水平,深化学习内涵建设,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积极探寻育人的长效机制。
2.4 打造团日活动品牌,构造立体化育人模式
各团支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坚持实践与育人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主题鲜明、教育意义浓厚的团日活动。在活动形式上,要紧扣学生思想脉搏,善用抖音短视频、网络直播间等新平台、新手段,充分结合专业特色,深挖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研创新、体育文娱类等主题团日活动,让广大青年团员在实践中长知识、树品行、做贡献,切实打造将专业知识、思想引领、科学百科等为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模式。例如,由信阳师范学院团委主办的 “讲价值观故事、实现青春梦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成果展演,把讲故事与多种文艺表演形式相结合,运用视频展播、故事讲述、音乐表演和优美的舞蹈、舞台剧等艺术形式,让核心价值观故事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该项活动受到了中宣部宣教局的高度重视,《光明日报》以“春风化雨桃李艳、立德树人谱新篇”[3]为题,全方位推介这一立德树人新品牌。
3 结语
基层团支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在共青团改革视野下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与建设工作是高校思想育人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要加强团组织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工作形式与方法,切实为广大青年团员创建出一片优良的学习、育人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