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昌黎地秧歌表演形态考察
2019-01-12贾渐欣新疆艺术学院
□贾渐欣 新疆艺术学院
昌黎地秧歌在表演形态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传统的表演形态上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并在表演艺术形态上增加了更有感染力的元素,本文出于对这方面的考察对河北昌黎地秧歌表演艺术形态进行分析,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着手,探讨其表现形式与风格特点。
昌黎地秧歌属于河北民间舞蹈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北方的众多舞蹈艺术中流传性比较高,并在人们的心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因此在探究上具有重要的考察意义。本文通过对河北昌黎地秧歌的表现形态进行考察,对其社会文化背景与表现形态及风格特点进行系统的考察探究。
一、昌黎地秧歌产生及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昌黎县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处,因其富含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孕育了以文化作为底蕴的地方特色。昌黎地秧歌正是取之不尽的民间艺术瑰宝——它是昌黎市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秧歌的表现形式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艺术魅力,在表现形态上体现了当地人民朴实乐观的文化精神及生活状态。昌黎地秧歌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在蓬勃发展的秧歌家族中独树一帜。而早期的昌黎秧歌是集舞、唱于一体,这种表现形式是将舞蹈与歌唱进行有效的融合。这种表现形式直到清末民初才发生了转变,并以舞台艺术表演作为重要传播点,这些转变也来自“二人转”“舞台剧”的影响。舞蹈部分逐渐演变为现存的纯粹舞蹈形式。清代,吴锡林在《元旦杂抄本》中有相关记载。昌黎地秧歌经过昌黎人世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成为较为完善的艺术门类。每逢佳节,秧歌队的队员就会分散到全市各地。
群众聚会、自我表演、自我表现、自我娱乐,已经成为昌黎人世世代代的传统习俗。如今,昌黎地秧歌已广泛流传于鲁龙、阜宁、祁县、老亭等地区,并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昌黎地秧歌也被选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表演节目,并在河北省文化周上演出。在这个世界性的活动中,昌黎的颂歌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见面。
二、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态
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分为街头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街头秧歌的表现形式顾名思义是以街头表演为主要场所,他们走在大街上,一边跟着节奏一边走,同时注重场景调度、造型、构图等,与街头歌曲相比,歌曲的动作更加复杂。演出期间,群众聚集在一起,尖叫着,热闹极了。几乎所有的演员都参加了大型秧歌表演。一两个有名望的老艺术家带头,每个人都开始改变,动作通常很简单。
场子秧歌主要是对场景的有效调动,这种表现形态主要对故事情节发展不太注重,但注重体现典型人物结构塑造,中场秧歌较少,多在表演中融入即兴表演。在这个小领域唱歌的人比较少,这个领域比较接近作品的完整性,有任务、有情节、有构图、有风格。
三、昌黎地秧歌的风格特点及特征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秧歌的传统风格可以总结为:“身稳腰软,腕软臀正,眼甜。”丑的风格总结如下:“跳蚤要轻盈,节奏要清晰,脚要忙但不乱,外表更可爱,肩膀要活,精神饱满。”文书的文体特征概括为:“胸部应该是肩并肩的,扇子是慢慢的,眼睛是灵活的,充满关爱的,脚是踩在点子上的,并随着感觉而变化的。”僧人的风格特点概括为:“勾,送,肩错,尾,摇,耸肩,面喜,恨,悲,乐,腰眼探,抑,屈,弹。”公子的风格特点概括为:“舞步稳重轻盈,扇子规矩不乱,一笔一式的爱情舞蹈,浪漫稳重。”昌黎地秧歌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叙事性、内在性、协调性、连贯性、灵活性和层次性六个方面。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即兴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注重内在意义,生动而灵活,叙事连贯,层次分明,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爱。在表演过程中,通常会用到一些巧妙的道具,如扇子、手帕、烟袋、棍子、雨伞等生活中常见的劳动工具或生活必需品,不仅使表演更加生动,充满乐趣,而且使秧歌表演具有了风格。同时,它也展示了昌黎地秧歌的“本土”艺术,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对昌黎地秧歌比较了解的人都清楚其魅力不仅体现在独特的艺术魅力动作上,还体现在其富含内在美的心境上,这也是昌黎地秧歌所传递的灵魂所在,其内在的韵味与风格特色往往都通过表现传递给观众,在昌黎地秧歌的考察中需要着重考量这些艺术魅力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精髓,促进其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