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弥渡民歌及其历史渊源

2019-01-12大理大学

艺术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诏小调山歌

□杨 晓 大理大学

一、弥渡民歌的概况

弥渡地处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县境面积1523平方公里,人口达33万人,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弥渡虽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县,但历史悠久,从6000年前新(旧)石器时代至汉代白子国的产生,追溯至唐宋南诏大理等地方政权,直到元明清诸代,中原军、民、商众大量迁移弥渡,就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聚居山区和坝区边沿的格局。从而产生了以汉族文化艺术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的弥渡民歌艺术形式。有据可考的明代万历年间的“弥渡歌仙”李三姐就是一位弥渡古代著名的民间歌手。有文献可查的更有清代嘉庆初年云南著名史家师范所著的《滇系》中所记的“山歌九章”,就生动地表明了弥渡民歌历史的悠久性。

弥渡民歌总体上有其共性,其分布的区域在县境内也有所差异。作为山歌、小调和风俗歌,它广泛分布于弥渡的坝区与山区;作为舞蹈歌,多分布于弥渡的山区、半山区[1]。

由于弥渡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组成因素,弥渡民歌充分显示出了它的地域民族特色。弥渡民歌按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两类;按音乐体裁分类,则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其旋律多以悠扬婉转为主,曲调大多以6音结尾,皆以小调形式出现。

其中,山歌以《绣荷包》《小河淌水》为代表,反映了弥渡民众心平气和、情感愉悦、歌舞升平的和谐心态;小调以《弥渡山歌》《放羊调》《月亮出来照山崖》等为代表,反映了山区民众特有的悠扬婉转、忧悦相间、自然抒情的音乐特色,饱含了山区放牧、赶马流动人员和坝区人民诙谐活跃、幽默调侃、激扬顿挫的丰富情感;舞蹈歌以彝族《打歌调》为代表,可用于节日、喜庆、婚丧等多种场合。歌唱内容广泛;风俗歌以《迎亲调》《哭嫁歌》《送亲调》等为代表,多在婚丧、喜庆、祭祀等活动中演唱。弥渡民歌在演唱中注重环境特征,特别在山歌小调中很多只能在野外、田间演唱,有的则要在没有长辈和老人的情况下才能演唱,这充分显示了弥渡民众千百年来沿袭的长幼尊卑、情爱流露回避的传统心理。

由于弥渡民歌的形成历史悠久,又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所以它体现了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流、吸纳的博大的包容心态;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弥渡地区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民俗文化和马帮文化;还反映了弥渡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道德伦理、生产经济的运作和发展。因此,弥渡民歌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的艺术价值。再者,它无论是从语言结构还是从音乐旋律上都凸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所以弥渡民歌具备了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艺术价值。正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就产生了像《十大姐》《绣荷包》《小河淌水》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经典弥渡民歌[2]。

二、弥渡民歌的历史渊源

弥渡民歌源远流长,南诏的天宝战争,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给弥渡民歌带来北方文化的阳刚之美、南诏文化的古朴苍劲、江南文化的婉转缠绵。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样式。弥渡民歌同时也是马帮文化的精髓。弥渡自古就是昆明通往滇西的交通要道,这里的茶马古道上有许许多多的驿站,当年南来北往的马帮云集于此,带来不同类型的山歌、小调。马帮山歌、小调的不断积淀和升华,发展成了弥渡民歌。唐朝时期,弥渡一直是南诏王国的腹地,《蛮书》记载:“南诏境内各民族好饮酒歌舞”。在被誉为“南天瑰宝”给制于南诏末帝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的《南诏图传》三大主题之一的“铁柱祭”中,有罗盛参与白王张乐进求在铁柱祭天时“芦笙赛祖,毡帽踏歌”的描绘,而祭天的铁柱就是今弥渡境内“维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十四日癸丑建立”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诏铁柱”。这充分证明这时期弥渡就已有了广泛的民间歌舞活动,如舞蹈歌的代表曲目彝族民歌《打歌词》,彝族是弥渡的土著民族,据民间传说,在远古的一次部落战争中,当时彝族被外族围困在一座山上,为了壮大声势和迷惑对方,头领就让彝族士兵在山顶烧起大火,列队围着火堆,随着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打羊皮褂的声响转圈,使对方误以为彝族人马众多,早已严阵以待,不敢进攻,反而立即退兵,从而挽救了彝族的命运。从此,为了纪念祖先的功绩,打歌这种舞蹈也就传承下来。其实,《打歌调》其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如“滇歌”“西南夷歌”“踏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打歌就演变成了弥渡境内风格迥异、品种多样的《打歌词》[3]。

再如,山歌的代表曲目汉族民歌《十大姐》以其悠扬、婉转、缠绵的旋律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流传广泛,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弥渡境内就有山区和坝区《十大姐》的不同旋律,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吸收了白族、彝族的音乐元素,使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又如,明清以来传入弥渡的民歌,其数量众多,代表曲目如《绣荷包》《绣香袋》《元宵花鼓》等,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与外地同类民歌截然不同的、具有弥渡地方特色的民歌。

结 语

由于弥渡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公众性以及它极大的感染力,其传播不但在县境内广为流传,其代表作在国内外也极具影响力。也正是弥渡浑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歌文化底蕴,孕育了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词曲,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猜你喜欢

南诏小调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南诏大理佛精品》插图
山歌
四 季 相 思
苗山歌
思 夫
山,南诏国的“龙舆”山
小调[六首]
《南诏德化碑》史料价值散议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