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碑刻的源流与特点

2019-01-12田兆信田登强邢台市洛宸牌匾碑刻艺术有限公司

艺术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刻石刻字碑刻

□田兆信 田登强 邢台市洛宸牌匾碑刻艺术有限公司

一、碑刻特点的基本概述

简单来讲,“碑”是镌刻文字并有固定形制的地面立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碑”最早出现在《仪礼》与《礼记》中——“东面北上,上当碑南”。由此可知,早在周朝时期,碑就已经被立于周朝宫庙中,但此时却只是用来判定时间的。根据历史文献可知,在西汉时期前,碑大多作为一种工具而被加以利用,还未在其上进行刻字作业,此时石碑不仅具有使用时间长、使用范围广的显著特点,且自原始社会末期到西汉时期的两千多年间,无论石碑还是木碑,在其顶部都会有一个圆洞,后人把这个洞称为“穿”。西汉以后,实用碑逐渐向刻字碑转变,无论在墓穴中还是在宫庙中,石碑上都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人们的生平事迹,也刻写一些纪功颂德的文字。最早时,这种碑也被称为祠庙碑,与实用碑不同的是,祠庙碑的额下有“穿”,显然是由墓穴下棺的碑发展而来。

二、碑刻发展的基本概述

在东汉时期,碑刻的兴起为后期石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时中国作为石刻档案大宗,碑刻体制也确定了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具体而言,碑首主要有圭首、圆首、晕首三类,而碑首中间是人们雕刻碑名的地方,至于碑身则是镌刻生平事迹的主要区域。据调查,在进行雕刻时,文字字体大多以“篆体”为主,隶体为辅。自墓葬制度由竖穴土坑墓变为砖室墓后,碑的哪个的孔洞都没有消失,直到刻字碑通行一段时期后,孔洞才消失不见,也就是说,自东汉后,石碑上基本无碑穿。

在魏晋时期,“刻石之禁”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碑刻的发展,这也是自东汉碑刻进入发展高峰后的第一个低谷,直到曹操以天下凋敝之由,下令不得厚葬,碑刻才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但此时刻石已经局限于统治阶级上层。与东汉时期的刻字碑相比,魏晋时期的字体方正刚健,与汉隶虽有异,却开魏隶之先。其中《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石碑,形体高大、刻字较多及书写紧密是当时碑刻的显著特征。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由于碑禁的实行,碑刻发展受到了一定阻碍,但墓碑虽少却不绝,直到进入北朝后,碑禁被取消,碑刻才得到了发展机遇。与之前朝代碑刻的形式和其他方面不同的是,碑文书体是隶书向楷书演进的过渡字体。

在隋唐时期,承接北朝对碑刻的关注度,此时碑刻进入了成熟和鼎盛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统治者提出的“事无巨细,多刻石以经之”,在内容方面,隋唐时期的刻字碑内容更加丰富,碑刻也逐渐具备了以下特点:在碑体选择方面,高大、材质精良是隋唐时期人们选择石碑的首要考虑条件;在碑文格式方面,与东汉相比,隋唐增加了首行题,即在碑额标题下的第一行重复一遍标题;在制度方面,唐太宗开创了“文武功臣陪陵制度”,即功臣大将去世之后,一定要埋葬在他的陵墓左右。在唐朝,无论陵墓碑还是祠庙碑,数量都达到了顶峰;在文字体裁方面,隋唐时期名家书法家书碑盛行,真、草、隶、篆四体皆有;在隋唐时期,碑刻大多记录了国家民族关系,因此拥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宋元时期,以书法为主的碑刻继续发展,由此可了解到,当时书法家书碑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除了上述碑刻外,图碑也是当时石碑中较多的一个种类。据调查,蒙文碑刻和白话碑是元代碑刻的显著特点和主要类型,蒙文碑刻常见的有两种,即蒙古畏兀儿字碑和八思巴蒙古字碑,虽然这两种碑研究内容、形式及其他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但都是研究元代历史、宗教、寺观的重要资料。

在明清时期,碑刻大多没有进行创新,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气势规模上有所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隋唐时期是碑刻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而陵碑的出现是继盛唐之后我国碑刻又一大发展时期。其中,明代的十三陵是现阶段最著名的“陵”,其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每陵布局大体相似,都有碑亭、明楼等建筑。从某方面来讲,碑刻是现阶段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刻字碑在汉代和三国时期出现时,大概只有墓碑和祠庙碑两种形式,而随着阶级阶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寺庙碑、纪念碑、记事碑开始出现,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遍布全国各地的碑刻逐渐成为文化研究工作者独特的、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成为当下基层产业机构和相关主管部门的主要发展方向。遍布在名山大川、寺庙宫苑、园林建筑各处,集历史资料、人文景观、书法艺术、刻石艺术于一身的碑刻,从某方面来讲不仅内容涉及诸多方面,也为人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资料。

猜你喜欢

刻石刻字碑刻
沈辰绘画作品欣赏
智海急流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碑刻
谈秦七刻石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海中刻石 拙中取意
秦始皇刻石还剩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