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声喧哗背后的空虚和扭曲
——对《奇葩说》等网络综艺节目的批判

2019-01-12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奇葩说奇葩文艺

□戴 冲 中国传媒大学

《奇葩说》自第一季于2014年在爱奇艺上线以来,迅速成为网综的头部内容,截止到目前已推出了五季,总播放量接近30亿次。节目出品方成立5个月市估值就达到20亿元,并将一批默默无闻的“奇葩”捧成了网络红人甚至是年轻人的偶像。马东这个曾经知名的央视节目主持人,如今华丽转身为互联网内容创业者,以娱乐至死的创作态度及浮夸的服装造型和语言风格赢得了年轻人的追捧,但在这些热闹和浮华背后,笔者观察到的却是媚俗的审美、意义的消解和价值观的扭曲。

一、网综兴起的社会背景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40年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全世界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和新富阶级。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互联网在中国普及后,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精神文化的内容也大量涌入中国。其中,自由人文主义所宣扬的价值观对我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下自由人文主义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政治: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经济:顾客永远是对的;美学:看得人觉得美,就是美;伦理:感觉对了,就做吧;教育:为自己想[1]。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完全不同,因此本文不做评论,仅就其他几个方面来说,国人现在的认识和评判几乎都在向西方自由人文主义倾斜。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一出生或少年时期就赶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互联网把世界变成地球村,好莱坞大片和迪士尼动画占据了他们童年大部分的休闲时间,对于西方文化可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前,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处于一个多元碰撞并存的状态,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交织在一起。而对于90后、00后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主流文化则是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后现代消费文化。

自由人文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管在政治、经济还是艺术中,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应该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原则更为重要。”[1]它强调的就是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最终导致的就是个人中心主义。

当前,中国的娱乐节目追求年轻、追求快乐,游戏化的特征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内容如出一辙。“后现代主义者所追求的创作自由,不同于政治的、认识的和日常生活中一般行动的自由,而是超越和高于这些,因为创作的自由完全属于自身活生生的生命本身,它试图逾越一切界限,以探险式无止境的游戏,作为实现自身最高快乐的生命创造活动。这种自由,就其本意而言,就是无法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本身。”[2]

因此,自由人文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反权威、反传统、反理性,追求绝对自由,手段则是游戏化。这种态度是绝对的,即只要是权威的、传统的,无论其是否有价值,都应该被打破。这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而这种价值观的诉求已经表现在国内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消费习惯等方方面面。

二、网综多元包容面具下扭曲的价值观

如果仅从审美角度去看《奇葩说》等系列节目,它表现出的如媚俗、反智主义等一系列后现代性在审美范畴里并不新鲜。它提供了更多元的审美对象,尽管这些审美对象以美的标准来看并不具备什么价值。但若是从意识形态这个角度去观察,它的理念对于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任务来说则似乎起到了阻碍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作为传媒艺术中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等系列节目当然也在文艺作品之列,然而它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则更多地倾向于个人中心主义,甚至是一些低级腐朽的思想。

前四季《奇葩说》里的某几集节目因话题的敏感性以及言论的大尺度被下架禁播,而这并没有影响节目的受关注度及其创作理念。2017年,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奇葩大会》上线,这个节目延续了《奇葩说》的风格,并且将娱乐的功能发挥得更加极致。在节目中,选手们令人惊讶的言论、夸张的表演、导师们打哈哈式的抖机灵、现场观众的喧哗狂笑,将所有的意义和价值观消解,用年轻人流行的一句话评价就是:这是一档“毁三观”的节目。

除了宣扬不健康的价值观外,《奇葩大会》还对主流价值观进行解构。比如,2017年第二季第九期的节目中,当某嘉宾说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时,他使用夸张的语气和无厘头的手势,于是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严肃意义就在这夸张的表演和哄堂大笑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

三、网综的未来:迎合还是引导

《奇葩说》系列节目的主创团队是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节目中的很多话题和游戏就来自他们现实的生活。他们在节目中尽情地游戏、恣意地表达,充分释放了他们过剩的精力。他们似乎在这些节目中找到了想要的自由和快乐。然而真正把控这些节目的操刀手其实是60后的“马东们”。

“马东们”过分强调了媒介的娱乐功能,却忽视了媒介的传授功能即教育功能。“所有电视节目都有教育功能,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对电视教育功能的判断,或多或少也适用于其他媒介。即使习而不察,我们也在向传媒学习。……它使我们学到技能、价值和信念、促成了我们的社会化。”[3]而互联网作为当今最重要的大众媒介,它的影响力和教育功能,特别是在青年人群体中无疑是巨大的。因此,问题不在于能否娱乐,能否展示多样化,而在于媒体人在创作时不能忘记自己把关人的角色,给受众呈现的最终内容,一定是要有取舍的,即“让他们看到的是世界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民的哪一种景象?让他们效仿的是什么样的榜样?鼓励他们期待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与生活条件?……”。这不仅仅是新闻、教育等节目要承担的责任,所有媒体天生都带有把关人和传授人的属性,网综当然也不例外。况且当今社会是被媒体无缝覆盖的社会,媒介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

第二季《奇葩大会》的口号是“寻找特别人类,共商大计抵抗无聊”。显然对于节目主创和节目的粉丝来说,目前的生活现状是很“无聊”的,每天的生活似乎只剩下打游戏、发弹幕、聊八卦、吐槽。他们对一些主流价值观进行吐槽和解构,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改变他们吐槽的所谓现状,而现在恐怕连要行动的意愿都没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节目给我们描绘的“不无聊”的生活该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男男女女,不用工作,要做的就是相互吐槽,然后哈哈大笑。说累了就拿出手机自拍,然后修图发到社交网络上,再喝上一口酸奶,继续“口吐莲花”、喋喋不休……难道这就是“奇葩们”所标榜的美好生活吗?如果年轻人的生活真的变成这样,那才是彻底的无聊,那才让人感到真正的悲凉!

因此,对网络综艺节目一味地迎合就是犯罪!传媒艺术工作者要“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而应该“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文艺创作鼓励创新,这也是国家大力推动网络文艺发展的初衷,但创新的方向和出发点必须是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很可能流于下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总书记的讲话既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也画出了尺度的底线。网络文艺的创作者们,应该拿出勇气和实际行动去改变网络文艺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的趣味低级、思想腐朽的现状。

结 语

如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青年人以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国家、民族和个人的伟大梦想;新时代也需要文艺为国民提供精神支持。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网络文艺创作者,更应该发挥网络文艺的技术优势,创作一批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和谐新颖的传媒艺术精品,去引导、熏陶年轻人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趣味。用这些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奇葩说奇葩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空中奇葩”验证机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奇葩少年欢乐多
□文艺范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如何“量产”《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