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
2019-01-12李飞跃王艳李孝良邹海明范行军
李飞跃,王艳,李孝良,邹海明,范行军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
李飞跃,王艳,李孝良,邹海明,范行军
(安徽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安徽 凤阳 233100)
为贯彻落实安徽科技学院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六个方面介绍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一系列创新性改革措施。通过改革,进一步提高了该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阶段。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要满足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需求[1]。此外,中国进入“创时代”,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创业成为当今社会的主题。教育部相关文件及安徽省教育厅出台的《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指出:地方型高校要科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此,安徽科技学院紧紧围绕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遵循“知识结构优、实践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创新创业意识强”即“一优三强”的人才培养规格,不断锐意创新,彰显人才特色,提高人才质量[2]。2009、2015、2017、2018年,学校先后获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省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多年来,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为落脚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勘察、设计及实践创新能力[3]。分别于2011、2013、2014、2017年,获得安徽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安徽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具权威性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更是一所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集中体现[4-5]。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背景下,根据《安徽省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行动计划》,安徽科技学院加强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总结经验,凝练特色。为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于2019年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突出定义和解决新时代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环境工程专业以此次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在2015级环境工程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取得较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依托安徽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创业就业需求,紧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办学定位,科学设定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目标清晰,岗位明确,规格具体,在“一优三强”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即“一厚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规划部门、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监测、规划、管理、咨询、教育和研究开发,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并进,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三阶段的培养模式。①通识教育强化阶段。第1学期到第3学期,以通识教育为主,合理设置通识类课程,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养和道德文明、自然科学素养、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全面成长,智商与情商同步提升。②专业基础夯实阶段。第4学期到第6学期,以学科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主,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主动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服务。③实践能力提升阶段。第7学期到第8学期,以专业技能实践为主,以行业需求为专业素养培养的风向标,将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密切结合,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实合一、虚拟仿真等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提高与未来岗位需求的支撑度和吻合度。
(2)注重将行业标准引入专业标准,将技术标准引入课程标准。总结凝练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时代性。
(3)进一步优化“3+1”(三年理论、一年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推行“小学期”,科学设计企业实践(实训)方案,明确实践教学方式、实习场所、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方法和评价机制等。
(4)继续推进“冠名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引入企业优质资源,联合开发应用型共享课程,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或担任指导教师,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5)推进校企、校际、校地、校校协同育人,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并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的协调育人体制机制;建立校企互兼互聘,双向流动,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相关部门与高校搭建对接平台,健全管理协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倡导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
(6)试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多证书”制度。
3 优化“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咨询了环境类的行业和企业(特别是近年来市场上第三方检测、环境咨询服务及环境影响评价公司对人才的要求)、相关兄弟院校专家、专任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以学校2015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模板,以“平台+模块”“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工程教育认证”和“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为指导,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3个课程平台,构建专业方向课程和个性化拓展课程2个模块,即“3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设置
体系课程类型学时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思政、通识课程80244 专业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59833.5 专业基础课程24914 专业核心课程32418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基础课程 624 核心课程 483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环境污染与治理1448 环境信息与管理1448 个性化拓展模块人文素质 483 专业拓展 483 总 计2 323130.5
3.1 “3平台”
①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主要是由常规类公共类基础课程组成,由学校统一设置,突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44学分,802学时。
②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由学科基础课程(9门)、专业基础课程(6门)和专业核心课程(6门)组成,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突出学科和专业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和能力,65.5学分,1 171学时。其中,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一定学时(不少于4学时)的精品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优质网络资源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学时比例不低于40%,且理论课时中企业行业专家学者授课学时不少于4学时。
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基础课程(3门)和创新创业核心实训课程(3门),将创新创业基本技能与专业基本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发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案例,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专业教育核心课程,110学时,7学分。
3.2 “2模块”
①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原则上由2个方向模块组成,每个模块4门课程,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岗位就业创业需求、行业产业技术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和相应课程,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选择空间和坚实的技术理论支撑。本专业设置了环境污染与治理和环境信息与管理两个方向,144学时,8学分,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要求至少修一个完整的模块。
②个性化拓展模块。由自然科学或人文素质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组成,每模块4~6门课程,6学分96学时,突出个性发展和专业拓展能力培养。
4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十分重要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敬业精神的重要平台[6-8]。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多方面技能的训练和驾驭,突出解决生产实际中某类问题的综合能力。
构建科学合理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实验教学比例最高达50%。此外,实习环节构建了“认知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实践应用及研究”为主线的实习环节体系(表2)。此外,还需要科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和考核办法,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表2 实习环节体系
年级实习教学项目周数实习方式 大一专业导论及体验1环境工程实验室及科研平台 大二企业认知实习1环境保护相关企业 金工实习2校工程训练中心 大三工程制图与AutoCAD实习3环境工程专业制图室 环境监测实习2环境检测性质企事业单位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习1发电厂、水泥厂等企业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3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企业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实习2汽车拆解、有机肥料厂、垃圾肥料填埋场等企业 大四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习1从事噪声防控、电磁辐射防护设备等企业 环境影响评价实习1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企事业单位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3校内结合校外从事环境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 毕业实习6环境保护类相关企事业单位 专业创新创业实训2校内或企事业从事专业研发工作 毕业论文(设计)8校内或企事业单位
在具体实习环节中,严格执行实习计划安排,要求每周实习不少于20学时,至少有2位指导老师参与实习全过程。通过“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业技术讲解+专业教师组织讨论”形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统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实习报告。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育人,发挥好现有的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学科竞赛引领推动作用,注重创新创业平台和载体的构建。为此,环境工程专业实施了“3Q计划”[9]。“Q1”即启明学业导师计划: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Q2”即启航双创导师计划:学生结合创业导师的方向,以导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学科竞赛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及素养。“Q3”即启程毕业导师计划:学生结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申报,针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加强学生的综合实习实训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并对学生考研、就业等方面全程指导。通过“3Q”计划的实施,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增强,于2018年获得各类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奖项高达50多项。
5 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课程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性质,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教学方法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堂教学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解有机物废水处理时,结合教师科研成果,详细介绍了高级氧化技术如何去除染料废水,教学效果良好;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中,讲授“湿式除尘器”章节内容时,在实验室里学生面对着湿式除尘器中式模型,教师讲解完后进行操作演示,针对以上内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回答完后学生再进行操作演示,教师最后再总结,如此循环,切实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堂教学时,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围绕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与处置,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PPT汇报、分组讨论、行业专家参与点评,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此外,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行移动课堂、翻转课堂、MOOC示范项目等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录像教学等手段组织教学。
6 改革考核方式
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改变用单一考试、一张试卷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用一篇论文对学生进行毕业鉴定等传统的课程、实践环节考核和毕业鉴定方式,实现从结果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从单一评价方式向多元评价转变,将专业课程学习评价和实践课程学习评价相结合、“第一课堂”学习评价和“第二课堂”学习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等相结合。将技能测试、学科专业竞赛、学术论文、职业资格证书、专利和成果等纳入课程考核体系。灵活运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手段。例如,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采取“平时+过程性考核+期终考试”的方式;实用性及操作性强的课程,采取“口试+操作”的方法;考察课程,采取试卷、小论文、调查报告、现场考核、课堂汇报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结合的考核方式;实验课程考核,可以包括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探索实施具有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设计)多元化评价方式。
7 结语
当前,在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环保类人才紧缺的形势下,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四个回归”,培养新时代“五位一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改革,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工科类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该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1] 刘有耀,蒋林,杜慧敏,等.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5):76-81.
[2] 李飞跃,于群英,李粉茹. 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11):254-255.
[3] 李飞跃,王艳,邹海明,等. 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13):75-76
[4] 朱健,刘巨钦.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14(5):59-60.
[5] 罗琼.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培养方案改革实例[J]. 科技风,2012(6):282.
[6] 宋燕星,刘淑聪,程丽娜. 传感器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45.
[7] 甄润英,尤玲玲,何新益,等. 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食品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4):113-116.
[8] 王英超,任健,李天俊,等.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生物制药专业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6(1):96-98.
[9] 马万征,谢越,肖新,等. 基于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设计综合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J]. 山东化工,2018(24):154-155.
Reform on train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LI Fei-yue, WANG Yan, LI Xiao-liang, ZOU Hai-ming, FAN Xing-ju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Fengyang 233100, Anhui Province, China)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high-level applied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nd better train appli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this paper introduc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reform measures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from six aspects: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hrough reform,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e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this specialty has been improve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alents; excellence program; training program
1008-5394(2019)04-0106-04
10.19640/j.cnki.jtau.2019.04.022
G642.0
B
2019-04-23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7jyxm1296,2018jyxm0659);安徽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X2017036)
李飞跃(1983 -),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E-mail:lifeiyue0523@163.com。
责任编辑:宗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