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生活课程的精彩探究
2019-01-12浙江天台县实验幼儿园张秀莲
浙江天台县实验幼儿园 张秀莲
在亲生活课程中,我们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发现,捕捉幼儿的问题,引导幼儿生成活动,并在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转移过程中,抓住幼儿的兴趣和求知需要,及时调整预设主题,生成新的活动计划,这对保证幼儿充满兴趣地深入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一、关注奇点,捕捉科学生活
幼儿好奇心强,有探究的欲望。在课程建构中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细微变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帮助幼儿获得最有效的教育,收获宝贵的知识经验。
1.老师来了,快跑
区域活动时间,教师来到卫生间,发现几个女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讨论着什么。看到教师来了,她们没有像平时一样围上来与教师打招呼,而是一溜烟地跑走了,这个举动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孩子们在厕所干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看到老师就跑开了?”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脑海里。
2.这是什么
从厕所出来,教师发现刚刚那几个幼儿一起讨论着什么。出于好奇,教师悄悄地在旁偷听。心蕾:我知道,是蚊子。贝贝:像是苍蝇。迦缘:我知道啦,不是蚊子,也不是苍蝇,是蜘蛛。心蕾:蜘蛛不会飞的。糖糖:蜘蛛也会飞的,奶奶说蜘蛛也会飞的。
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了他们的异常举动,从幼儿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发现了某种小虫子,她们的兴趣点在于“这虫子是什么”。显然幼儿们对这一发现有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正好与中班预设的教学主题“有趣的昆虫”相吻合,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和教育价值,为开展预设主题提供了教育契机。
二、机智助推,支持课程深入
在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及时介入指导幼儿的活动。幼儿们根据自己观察的结果提出了问题,并进行大胆猜测,正是4~5岁幼儿的典型探究方式。教师细心观察捕捉到了幼儿的好奇心,这对帮助幼儿拓展知识获得相关经验至关重要。
1.老师你也不知道啊
她们讨论得越来越激烈,这时心蕾发现了教师,立马拉着教师去看虫子:“老师,这是蚊子?还是苍蝇?老师你说是什么?”迦缘紧跟在后:“是蜘蛛吗?”教师细看,发现也不认识这种虫子,先给予肯定:“哇,宝贝,发现了这么有趣的小虫子,老师很喜欢你们思考的样子。可是,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怎么办?”“啊?老师也不知道啊!”幼儿们明显有点失望。接下来教师提了个建议:“我给它拍张照,我们一起查查资料吧。”幼儿随声附和:“好啊。我让妈妈在电脑里找找。”心蕾:“动物的书里可能有。”
教师通过言语介入,首先支持和鼓励幼儿的观察行为,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成功和被赏识的喜悦。
2.它是“蛾蚋”
第二天早上,教师走进教室,发现梓涛、子健边玩积木边讨论着自己的发现。梓涛:“你知道吧,昨天那虫子它是坏的。”“坏的,那它咬人吗?”“会咬人的。”……陆陆续续,很多幼儿来园,有几个幼儿边玩边讨论着:“那是‘蛾蚋’,妈妈说它会飞的。”“我家厕所也有,妈妈带我看了”……
在幼儿分享发现的时候,教师通过聆听,发现幼儿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收获了很多关于蛾蚋的知识,从而展开了一次“蛾蚋大讨论”。教师不断地鼓励、肯定幼儿的精彩分享,更加激励了幼儿去探索关于蛾蚋的一切。
3.我们一起来养养
一天,心蕾跑过来说:“老师,他把蛾蚋弄走了,我们看不到了。”……幼儿们都责怪出航。忽然,响起一个声音:“没关系,我家里也有。”“真的吗?”大家用质疑的眼神看着贝贝。“上次我在奶奶家也看到过这种虫子,也在厕所。”有几个幼儿随声附和:“我家也有”“我也看到过”……博文:“那你带来看看。”贝贝:“带过来就带过来。”这时教师走过来说:“博文的建议真好,我们找找带过来看看。”
幼儿主动向教师抛出了求助信息,正好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介入机会。抓住幼儿探究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教师鼓励幼儿将蛾蚋带来幼儿园养殖,方便大家观察。
三、尊重需求,拓展课程空间
随着活动的开展,幼儿产生了新的兴趣点,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实际需求,生成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亲子活动、区角操作探索活动等,多方面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将零碎的内容相互联结形成一个系统,让幼儿对蛾蚋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
1.蛾蚋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教师把幼儿带来的蛾蚋放入了区角,供幼儿继续观察。中午,迦缘跟糖糖进入区角看蛾蚋,迦缘:“蛾蚋好小啊,它怎么不长大啊。”糖糖:“她就这么大的,小时候不这样,妈妈说过的。”迦缘:“它小时候是什么样的?”……陆陆续续,幼儿们带来了蛾蚋的图片、文字资料,科学区内容越来越丰富,幼儿在区角中的讨论越来越多样化。“蛾蚋有脚的”“妈妈说它身体有节的”“它有毛的”“蛾蚋长得不一样有好几种的”……
随着蛾蚋资料的充实,将幼儿的探索从言语分享延伸到了实际操作、比较;通过直观经验的刺激,教师紧扣幼儿区角中关注的热点进行了研讨。教师利用搜集的图片(蛾蚋卵和幼虫很难采集)做成PPT,通过集体教学,为幼儿普及了蛾蚋的成长历程,并投入区角供幼儿持续观察。
2.蚕也是这样的
有一次博文进入了区角,拿起蛾蚋的生长图片,跑出了区角,拉着子健说:“就是这个,蚕也是这样的,小小的黑黑的,后来变成毛毛虫,最后变成蝴蝶。”子健说:“真的吗?”博文肯定地说:“是的,不相信的话,我明天就带来给你看!”子健说:“好的。”……
第二天,博文拿着蚕宝宝来到了幼儿园……
博文根据自身经验,将大家带入了新的探索区,蚕也是这样的吗?针对这一发现,教师及时增投了蚕的成长图片,供幼儿观察比较。
3.小蛾蚋好活动
对整个蛾蚋小主题,教师通过预设中生成、生成中预设,满足了幼儿的探知需求,保持幼儿探索兴趣。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相信以后在生活中再次相遇小蛾蚋,幼儿们就能胸有成竹地向别人介绍这种小虫子。
随着幼儿兴趣不断被激发,延伸出了“蚕”的活动,折射出新的主题,教师研讨预设了“蚕的成长”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带蚕来园投入区角进行养殖,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蛾蚋”和“蚕”都属于昆虫,中班幼儿原有教学计划中有相关主题“有趣的昆虫”,正好借助蛾蚋这一支点,开展教学计划中的主题活动。
四、小“蛾”大“道”——课程精彩
蛾蚋虽小,其给幼儿探索的资源也较少,但作为主题生成的一个支点却折射出了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给幼儿开拓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1.“由下至上”——课程样式精彩
课程开展的模式从传统教师预设的“由上至下”转化为由幼儿生成的“由下至上”。在“小蛾蚋”的探讨中,教师着眼于幼儿兴趣,以兴趣为起点,联系实际预设“蛾蚋”小主题,以“蛾蚋”小主题带动大主题开展。教师根据幼儿观察热点,及时调整原预设主题计划——将原定于期末的主题“有趣的昆虫”提前至幼儿兴趣的集中期进行,延伸幼儿兴趣。在活动的推进中,教师打破了原有计划,但是心中牢记预设主题,围绕幼儿学习特点生成活动。但教师并不是漫无目的地生成,而是有价值取向的预设在前,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在后。在整个预设与生成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本,整个主题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具开放性。
2.“要学会学”——幼儿活动精彩
在小蛾蚋事件中,幼儿体验了探究过程,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在探究蛾蚋并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有趣”;幼儿积极动手动脑,感受了生活中昆虫带来的观察乐趣。预设主题“有趣的昆虫”的开展,正是幼儿观察乐趣的延续,幼儿自身发出了“我要学”的信息,让幼儿在主题学习中焕发出新的精彩。在今后的日常活动中,幼儿们会更加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对科学更感兴趣。这也正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3.“乐教活教”——课程开发精彩
在追踪幼儿兴趣、倾听幼儿探讨的过程中,教师感受了幼儿交谈带来的乐趣。幼儿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为活动的拓展提供了闪光点。教师在“小蛾蚋”的实践中,初步窥探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为今后更好地预设与生成课程奠定了良好基础。预设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有序,生成让活动充满灵气。通过这一系列的追踪,教师在预设生成一系列活动中,提升了活动设计能力,更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依赖教参模式化教学转化到遵循幼儿实际需要的灵动性教学。教师有机融合预设与生成,促进了幼儿获得更加精彩的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