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小溪 根植养正
——新建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2019-01-12叶杰军
□ 叶杰军
鄞江镇,晋称句章,唐称光溪,宋称小溪,为四明东部交通的锁钥、入山的咽喉。鄞江镇以它山堰而声闻中国,以梅园石而誉称浙东,以庙会而名重鄞西,以鄞江桥而立名当地。2015年,它山堰被评为世界水利工程遗产。随着近年来鄞江镇打造山水小城、风情古镇,古老的鄞江镇又焕发新的生机。为配合古镇开发,2013年底鄞江镇中心小学新校区正式开工,2015年投入使用,严格按国家标准建设,新校区占地48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可以开设42个班级,具备一流的教学设备和一流的环境。在新学校建设中,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一些思考与探索。
学校具有悠久历史。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耆绅朱炳蕃创办养正学堂,1950年改称鄞江区中心小学,1992年更名鄞江镇中心小学,至今已有110年历史。在长期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持 “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办学理念,以 “打造养正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幸福生活奠基”为教育思想,养正养德、育人育行。虽然历经变迁,但 “养正”内涵并没因为时间流逝而失色,反之呈现旺盛生命力。学校始终以 “养正”文化为切入点,坚持 “办有质量的教育,建群众满意的学校”,意在扬百年老校之正、聚千年古镇之气。
一、提前介入,顶层设计
学校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使新建学校让学生喜欢、让教师满意、让家长放心,设计之初就提前介入,从学校建筑规划、硬件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新学校场地达到 《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三类及以上标准,配备足够专用教室,设施、设备达到 《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配备要求及《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学校更注重智慧校园硬件和软件打造,每个教室配备70寸一体机,多功能教室配备88寸超短焦投影仪。还有标准化微格教室、多功能校园电视台,以及智能化管理、考勤等软件。校园文化设计可以概括为 “一石一轴一馆、二廊三窗四厅,八个六”,即一块养正石、一条历史轴、一个养正馆;二条知识长廊、三种宣传窗、四条厅廊;八个六:六个学、六个园、六个正、六艺柱、六书吧、六运动人物、六个养、六书体。
二、立足本土,凸显特色
鄞江小学文化的根在鄞江,新学校从设计建造起,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建设依托鄞江千年古镇文化,凸显学校 “养正”文化特色。学校文化设计做到 “两个结合”,即与古镇文化相结合、与老学校文化相结合。
新学校养正馆的整体设计像鄞江蜿蜒流动的樟溪河。厚学楼、敏学楼、笃学楼之间的厅廊,每一层都有不同主题文化。比如,一楼廊道主题定为鄞江特色:通过图文详细介绍鄞江的堰、桥、石、庙会“四大”代表性文化元素,分别取名为堰的述说、桥的故事、石的足迹、庙会记事。学校因地制宜,在蒙学楼和厚学楼之间精心设计“清风长廊和非遗长廊”。以 “仁”“义”“礼”“智”“信”——“新五常”之道,展示先贤哲人在廉洁思想方面的智慧。宁波走书、石雕泥雕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鄞江非物质文化,使孩子们时常感受鄞江古镇文化的博大精深。
鄞江镇校老校区从建造起就精心谋划。作为百年老校,它本身就有很多体现 “养正”文化的建筑。学校不仅有专门的 “养正院”,还有 “入画园”“园中园”“心泉”“文舒”等,后经历任校长的建设,增添 “养正石”“养正池”“养正窗”,还有100块刻有古诗的大溪石。老校园的 “养正院”和 “养正石”已经移居新校园。新学校存在 “六大空间”(养正广场、养正院、智享园、健乐园、心泉源、文舒园),其中养正院、心泉源、文舒园都是老学校的庭院命名和最有特色的文化墙,此外还在迁建中精心挑选代表性的砖墙瓦石凳树,搬到新校区。上述具有厚重底蕴的重要文化元素,在新学校得以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始终立足本土,使校园文化凸显特色,比如学校是浙江省书法实验学校。作为书法特色学校,校门进来的大石头上刻有沙孟海集字“养正”——两个大字。各楼宇的名称分别是出自名家的六种书体 (篆体、隶书、楷书、行楷、草书和行书)。2009年,学校成功建立非物质文化——泥雕传承基地。为了传承泥雕艺术,2004年至今兴建泥雕专用教室、泥雕作品展览室,以社团活动课的形式传授各种泥雕技法。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承传统的手工技艺,同时将学生的创意、想法与鄞江镇当地的文化结合,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三、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新学校从设计建造起,发动全体师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新学校文化设计中,充分体现老师和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道路楼宇自主命名。学校的空间、道路、楼宇、书吧名等,都由全校师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命名。“六个学”指的是六幢楼:蒙学楼、厚学楼、敏学楼、笃学楼、俭学楼、健学楼,旨在引导学生养成乐学、勤俭、健体的良好习惯;六条路:养正路、行正路、礼正路、志正路、言正路、义正路,与校少先队大队部提出的 “养正好少年”各项标准紧密相扣;六个流动书吧:书扉吧、书海吧、书语吧、书韵吧、书筵吧、书友吧,由六个年级段的学生自主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诚信的良好品格。“六大空间”中还选用学校书法老师写的字体。
校标自主选择。在前期自行设计校标基础上,经过全体师生自主投票选择,最终选择由字母 “Y”、汉字 “正”“人”和树叶等为创意点融合而成,赋予学校多层文化内涵的校标。“Y”和 “正”即为养正,传承学校 “养浩然之气,正做人之本”的办学理念;以翻开的书本为行的 “人”象征学生充满动感、奋发向上的力量,做新时期的“养正人”;树叶1906寓意着鄞江小学是百年老校,历史悠久。
四、服务课程,交汇融合
学校文化设计和建设不仅要体现学校 “养正”文化内涵,而且要结合学校课程改革方向,达到和谐统一、交汇融合,使学校文化为课程改革服务。
学生上学的时候,见到校门口围墙上的 “三字经”,就会不自觉地诵读着走进校园。进入学校以后,在历史轴旁矗立 “新六艺柱”,分别是 “礼”“乐”“射”“御”“书”“数”,“新六艺柱”重新诠释学校的 “养正”课程。学生活动空间里也体现着 “课程”文化,比如文舒园里舒展的论语书简、智享园里巨大象棋盘。新学校文化处处体现出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石都在传情。
特别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养正馆——位于蒙学楼二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有聚墨斋、玺坊、中和堂、丝韵坊、博弈阁、古籍阁、弈趣阁等。古朴典雅的养正馆主要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和学习琴棋书画等 “养正新六艺”场所。聚墨斋是学习书法的乐园;玺坊是专研篆刻技艺的一片天地;中和堂主要培养国学素养,博古论今、吟诗作对;丝韵坊可以提高音乐素养,学习古筝、古琴和打击乐器;博弈阁和弈趣阁设有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主要培养棋艺兴趣;古籍阁藏有珍贵的古本,供师生参考研究。学校除了在养正课程中积极实践,还在童蒙课程中继续探索,将专门开辟建设面向未来的学科教室,比如好玩数学、趣味英语吧等。
五、以人为本,关怀师生
在学校软装潢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教师为本,从而更好为师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目前学校已建成的雅正图书馆,实有图书六万余册,生均图书拥有量达到50册以上。图书馆分为学生阅览区和教师阅览区,特别是学生阅览区,铺装软垫、背靠、小桌椅以及一些卡通图案,可以自由地阅读。在教师阅览区,增添沙发、茶几等物品。此外,六个年级段已建成6个自助管理的流动书吧——这些书籍都由学生自己提供、管理,每周由班级轮流推荐一本好书。流动书吧已经成为学生交换书籍、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快乐的地方。2017年,学校获评浙江省 “书香学校”。
学校在厚学楼二楼倾心打造开放式雅韵茶室,在茶艺老师带领下,学生认真学习茶艺,平时师生还可坐下看书喝茶,使校园内处处有书读,时时可读书。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师课余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体育馆开辟教工之家,内有羽毛球馆、乒乓室、健身房、壁球馆,此外配备高规格的育婴室,为女教师提供人性化服务。
上述仅仅是新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所思所做,今后将继续践行学校的发展愿景——童蒙养正,不断地砥砺前行,从而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家长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