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9-01-12王新平
□ 迟 池 王新平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沈丘县按照 “扩大优质、提升薄弱、共同促进”的工作思路,坚持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目标,把发展教育作为关注民生的重点工程来抓,深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确保教育工作优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沈丘县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大局,统筹谋划、推动落实,坚持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优先议教、定期议教。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指挥的项目推进领导小组、以县长为组长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四个班子主要领导分别联系22个乡镇,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县人大、政协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视察调研教育工作,跟踪督导问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教育布局优先谋划
沈丘县县委、县政府先后研究制定了 《沈丘县教育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划》《沈丘县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施意见》《沈丘县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沈丘县迎接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工作方案》等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举措,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领导、监督和问责制度,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目标及方向,有效推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进程。
一是加快主城区学校建设。县政府出台了 《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验收城区学校扩容方案》,计划在主城区新建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增加学位9000多个。主城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现象,缓解人口密集、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片区居民子女就近入学 (园)难的问题。
二是实施 《老城区学校扩容改造三年行动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善老城区学校附属设施,对老城区8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扩容改造,可增加运动场地100多亩。
三、教育改革优先推进
当前,沈丘县在全市处于经济增长高速、教育发展缓慢的窘境,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迫切需要通过持续改革激发活力、增加动力。
一是全面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全县22个乡镇中心校校长公开选拔调整19名, 24名股室负责人轮岗,22名中心校会计实行异地交流,全县中心校一次性核减编制45人,并被派遣到均衡创建学校工作,选拔35名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一线教师担任中小学校长职务,全县182名校长交流轮岗。
二是坚持开展专项治理教师“吃空饷”工作。目前已停发122名脱岗人员工资,196名长期 “吃空饷”教师被迫主动辞职,全县请长期病假涉嫌 “小病大养”的教师返岗250人,每年节约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
三是健全 “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教育执法大队,依法 “控辍保学”,对辍学学生下发 《责令复学通知书》,采取劝其复学、依法强制入学、送教上门等方式,复学率达到100%。
教育系统人事大调整、队伍大整顿、作风大转变,为全县教育扶贫、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进行了实地采访和大幅报道,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门编发简报,面向全国介绍沈丘经验及做法。
四、教育投入优先保障
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重要标尺。近年来,沈丘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全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办学基本达标学校数量逐年提高。
一是确保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本辖区经常性财政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初中都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初中也逐年增长。近年来,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7613万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共计9715.2万元,足额用于教育支出。义务教育阶段改薄等县级配套资金4449万元全部支付到位。教师培训经费县级财政全部投入到位,累计2993.4万元。
二是抓好教育项目建设。沈丘县按照 “一校一策”方案,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投入项目建设资金2.4亿元。其中1.35亿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5536.8万元用于学校安全工程建设,1406万元用于教师周转房建设,3506万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另外,县财政投入7.22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其中3.5亿元用于化解超大班额,改扩建县初中学校,新建思源实验学校、新区实验小学,增加5000多个学位;1.85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和装备图书仪器;1.87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
五、师资配置优先均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沈丘县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增加教师数量和提升教师素质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一是建立教师合理补充机制。全县共招录教师1277名,全部定向充实到农村学校任教,及时补充由自然减员等因素造成的教师缺额。分流调配职教中心、勤管站、教师进修学校富余教师240人到缺编学校任教。通过优先评先晋级、农教补贴等政策撬动,从超编学校调配1336人到偏远学校任教。
二是建立城乡支教帮扶制度。建立选派县城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制度。期满返岗后,对支教业绩表现突出者,在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解决。
三是制定扶持乡村教师政策。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农村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在落实乡村教师待遇方面,建立了农村教师倾斜激励机制,给予乡镇教师每人每月200—300元生活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全县已建成教师周转房548套,让838位乡村教师住进周转房,占全县教师的30%。
四是实施教师提升工程。我县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采取集中培训、外出培训、远程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与措施,搭建教师学习提高平台,确保教师继续教育5年一周期,全员完成360学时培训任务。此外,每年还有计划地选派农村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手段及科研成果带回学校,促使乡村教师改进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较好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缩小了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促进了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均衡发展。
六、弱势群体优先关注
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沈丘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和其他困难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关注随迁子女。县政府出台了 《沈丘县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方案》,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成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领导小组,城区、镇区各学校均建立和完善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教育档案。据统计,2018年秋季,全县568名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全部就近安排在城区、镇区各中小学就读。
二是关爱残疾儿童。建立了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入学制度。除办好已有的一所特教学校外,还积极稳妥地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目前,全县确认登记在册的 “三残”适龄儿童共891人,其中特殊学校在校生145人,“送教下乡”帮扶重度残疾儿童238人,随班就读282人,在县外就读226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三是关爱留守儿童。全县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方案,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关工委、妇联、团县委等组织积极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了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各学校建立健全了 “留守儿童”登记、结对帮扶制度,充分发挥了学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留守儿童营造了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全县基本实现了 “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工作目标。
四是关心困难学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全覆盖。积极创新帮扶模式,对建档立卡兜底户贫困生,建立一名公职人员、一名教师、一名社会爱心人士、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四帮一”爱心帮扶机制,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贫失学。
七、教育难题优先解决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分类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县政府出台了《教学点整合实施方案》,每个乡镇至少保留1所初中、1—3所寄宿制小学,保留必要的非寄宿制完全小学和乡村教学点。对30人以下的初中、教学点进行整合。目前,已整合8所乡镇初中,将78所小学教学点改建成公办幼儿园,全县整体教育布局更加合理,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规模不断缩小、班额明显不足、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投入效益低等突出问题。
针对择校热问题,我们以 “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为目标,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 “划片、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按批复计划招生,任何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招收学生。全部实行平行分班,取消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公办省级示范性高中学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大大促进了初中生源均衡。
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了食堂食品管理远程监督平台,对全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使用和食堂运营安全全面实行网上监管,确保了学校食堂运行 “零违纪”。
当前正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沈丘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教育从追求基本均衡迈向追求公平优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