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学改革的成就与发展走向

2019-01-12吴恒山

中小学校长 2019年2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模式

□ 吴恒山

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至今已走过40个年头。40年来,教学改革规模之大、举措之多、变革之深前所未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我们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真总结过去,抓好当下,开创未来。

一、教学改革的光辉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1]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需要改革的领域。所谓教学改革,简要地说,就是革除积弊,开拓创新,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传统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对现实教学弊端进行批判,对未来教学发展进行探索。教学之所以要改革不是因为制度不好改弦易张,而是对教育教学制度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不是对人民群众某些诉求和抱怨的回应,而是解决教育教学多年积存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不是仅仅追求教育教学自身利益的满足,而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教学改革的不平凡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教学改革初兴期。自80年代初开始,国家的改革开放首先始自于教育领域,反映在人们的教学观念上很快有了更新,提出了 “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口号,初步纠正了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当时,走在改革前沿的魏书生①率先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钱梦龙②提出 “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主张,继之李吉林③进行了情境教学实验,冷冉④进行了情知教学实验,这些突破传统的做法,从不同方面深入地创新了教学理论与实践。同时,在学术界,还掀起了解放思想,自由讨论的热潮,对教学的本质和课堂教学的内在属性、价值、规律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如有的学者提出教学的本质是 “特殊的认识过程”,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本质是 “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观点不尽相同,主张各异,通过讨论和研究,使认识不断深化,有力地改变了以往学术沉闷的局面,焕发了教育教学实践的生机。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教学改革发展期。为培养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人才,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创建和实行了素质教育,批判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主导地位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中国化,标志着我国一种新型教育样态的出现,并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先后推广了汨罗开展素质教育的经验和烟台经验。广大中小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实验,涌现出一批不同风格的教学改革项目。如李镇西⑤的民主教育思想、叶澜⑥的 “生命·实践教育模式”、窦桂梅⑦的 “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和 “1+X课程”改革体系等。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的十几年,教学改革进入深化期。从2001年开始,实行了第八轮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订了课程标准,编写新教材、运用新教法;从2010开始,重点贯彻执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采取措施,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树立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新观念;从2016年开始,核心素养的实施不仅使素质教育得到延续和坚守,而且有了新的提升和超越,各学科教学和评价等正在逐步落实;从2017年开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发展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

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解决了一些十分复杂和难度很大的问题,如考试评价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问题等。同时,一些改革先进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如蔡林森⑧的先学后教模式、崔其升⑨的自主教育模式和李希贵⑩的教学管理改革及选课走班制等。目前,一种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正逐步形成。

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就

奋斗成就伟业,改革创造辉煌。在漫长的改革不同阶段,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以大无畏的豪迈气派、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科学的辩证思维、务实有效的做法,解决了不少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整体教育教学发展水平已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学改革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教学改革采取的策略

我国教学改革采取的策略因时因地而不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以党和政府为主导。党中央和国务院作为改革最高领导层,实行上下互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通过制定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改革方案,统筹协调,全面发力,使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二是以学校变革为主体。充分发挥一线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主力作用,以其行动自觉作为内在动力,从实际出发,确定具体改革项目,努力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三是以建设中国特色教育为主线。依据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课程教学新样态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教学改革选择的形式

在教学改革中,地方基层学校选择和创造不少新做法。一是单项零散式改革,这种改革做法有明显的随机性,不太系统,获得的效益有限;二是借鉴模仿式改革,以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为主,既有利也有弊;三是整体渐进式改革,注重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受益面较大。改革开放初期普遍运用前两种形式,改革进入深化阶段运用第三种形式比较多。

(三)教学改革取得的成就

在不同教学改革阶段,由于承担的任务不同,取得的成果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教学观念转变,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得到普遍认同,并努力转化为教学行为;二是课程教学内容转变,比较好地解决了课程存在的 “难、繁、偏、旧”问题,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建设得到完善;三是教学结构转变,学生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配角成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四是教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明显变化,新的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不断推广,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情境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微格教学模式等;学习渠道不断拓宽,“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五是教学考试评价转变,国家制定的中小学考试评价办法不断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得到有效执行,有力遏制了“智育唯一”“分数至上”的倾向;六是教学理论转变,经过多年改革实践,教育教学理论发展从贫困走向繁荣,出版了数以百计的理论著作,如教育哲学、教育学、课堂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七是教学质量提升,在教学领域改变了长期质量偏低的状况,教育部2018年7月公布的首份 《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学业水平表现良好,对课程和教师喜爱程度高;学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质达标率较高。

(四)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革在前进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教学改革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相比之下,小学改革做得好些,初中次之,高中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五个问题:一是教学观念生成多而杂,有的不够科学,表述不太严谨,缺少从实践中提炼,没有回归到教学本质涵义。二是教学内容讲授缺少深度,多半满足于浅层次的知识点讲授和简单的应用训练,许多教学活动没有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没有深入知识内核,把握知识结构及内在本质;没有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教与学,缺少高阶思维和理解体验。三是教学方式转型不规范。有的学校今天提出个新思路,明天冒出一个新模式,弄得教师无所适从,不能把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比较稳定的教学常态。四是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应试教育腐而不朽,依然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现象,课业负担偏重,创新能力不强,忽视劳动教育。五是教学改革重形式不讲实效,功利化、浮躁化倾向严重。

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说明我们对教学关键领域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够深刻,抓得不够准确,解决得不够彻底。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对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深,特别是对旧的习惯势力和应试教育的阻力估计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对;二是热衷跟风跑,小打小闹,缺少大思路和创新精神,拿不出新的改革项目和方案,只应付当前,不想长远;三是领导不够得力,决策不讲科学,教师参与改革动力和活力不足,缺少依法依规和按程序操作。

三、教学改革的发展走向

教学改革是一个继往开来的过程,教学改革旨在为学生成长扫除各种障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让信息技术变成助力教学的利器,让教育资源转化为可期的质量效益。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才能更快地推进教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一)教学观念改革要由“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是教育创新的主阵地。 在教学发展史上,课堂革命重点体现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三:一是19世纪,强调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推向高峰,他主张约束与自由、管理与训练保持平衡。二是20世纪,强调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美国教育家杜威在30—40年代提出 “以儿童为中心”,罗杰斯在50—60年代提出 “以学生为中心”,他们都批判了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强调在以 “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实现 “教”与 “学”统一,构建教学共同体。国际教育组织在新近的报告中指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 ‘教’与 ‘学’齐头并进,互为补充,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我国在新课改过程中,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观念,认为教学是“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以学生为中心和学习共同体的观念。认为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教”与 “学”的关系是彼此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不是相互代替的关系,更不能重视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教”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 “学”。要做到:在教学设计环节,以 “学”设 “教”;在教学环节,以 “学”定 “教”;在评价环节,以 “学”论 “教”;在总结环节,以 “学”改 “教”。

(二)教学目标改革要由知识至上走向核心素养培养

教学目标是国家针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做出的规定。目标的完善和逐步升级,尤其是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颠覆了以知识和分数为衡量标准的评价观,进一步克服了学生存在的只会学习,不会做人;只会做题,不会做事的弊端。所谓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六种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出台,标志着21世纪中国学生学习标准的确立。学校和教师要通过课程、教学、评价等研究和实践活动,把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成人成才的素养。

(三)教学方式改革要由单一式走向多样化

近年,伴随新课改的深化,改变了过去那种 “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方式,从被动学习走向能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有的是自创型,有的是外鉴型,如自主教育、情境教学、先学后教、对话学习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有的学科以一种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模式为辅;有的学科将几种模式兼而用之。新课改倡导的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以及选课走班制、学分制、导师指导制等,正在取代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而走向多样化,成为素质教育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方式。同时,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加快,又涌现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等,这些新形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四)教学风格改革要由共性发展走向个性发展

我国课堂教学,虽然变化较大,但应试教育影响和旧习惯的束缚并没有销声匿迹。有的市、县、学校又出现一种新倾向,那就是共用一种模式,或只用一两种方法。这样以一种模式或方法 “绑架”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机械做法,滋长了单调和程式化的倾向,限制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自由发展空间,不利于形成个性鲜明的多种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大都具有特色性、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以及态度和特质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气质展示出来,不同教师会有不同教学风格。在新形势下,学校应该鼓励教师教学风格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不一样的人才。

(五)教学制度改革要由僵化死板走向灵活开放

教学制度是指导和规范教学活动的有关规定及行为准则。教学制度类型比较多,如常见的教学计划、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实验指导、课外活动、考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有关规定。教学制度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约束性功能。执行规章制度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要注意科学、规范和严格。但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制定和执行的教学制度总是变化不大,或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或执行不力,不讲实效。深化教学制度改革,需要抓紧基础性制度体系建设,努力改变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制度,该废除的要废除,该修改的要修改,该重建的要重建。只有把制度健全起来、活用起来,才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教学新局面。

注释:

①魏书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曾任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②钱梦龙,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

③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④冷冉,“情知教学”理论专家,曾任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

⑤李镇西,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被誉为 “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⑥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⑦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⑧蔡林森,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乡村教育家”,曾任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校长。

⑨崔其升,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校长。

⑩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改革之路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