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资源在区域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2019-01-12陈庆花
文 陈庆花
一、“竹”资源的收集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二、“竹”资源的开发
我园地处农村,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园所附近有一间竹品加工厂,废弃的竹子边角料,却是我们眼中的宝物。我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使用同种材料在院内竹林的不同区域内创造出不同的玩法,满足幼儿不同程度的需求,促进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自主游戏。在准备中,我们重点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竹材料的安全性
由于竹自身坚硬,在提供给幼儿时,我们会从安全角度出发对竹材料进行打磨、去菱角、去竹刺,为了保证材料能长久利用还会涂上安全漆。当然,在提供给幼儿进行游戏前,我们还会和幼儿共同认识竹材料,并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安全教育,让幼儿能在自我保护的同时快乐游戏。在幼儿初次游戏时,我们会以讨论的形式,让幼儿分别为各区域制定游戏规则。
(二)竹材料的全面性
众所周知“竹”的身上都是宝贝。竹能够制作出竹篾、竹条、竹块、竹筒、竹枝、竹屑等不同类型,我们根据竹材料的不同特点和用法,分别投放到不同的区域中,以达到全方面开发的目的。
三、“竹”资源多元化运用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来实现的,竹资源有着观赏、易操作的特点,是很有教育性的材料。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利用竹资源的潜在价值,使区域活动更有特色。
(一)同种材料的适龄性
幼儿因个体差异,在投放材料时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才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和操作的兴趣。例如,竹筒:小班用来大面积涂色,中班用来粘贴画,大班用来创作画。竹篾:小班用来插刺猬、鱼鳞,中班用来拼拖鞋、数字分类,大班用来编织、建构等。
(二)同种材料递进性
材料进行一次使用后,我们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价值,为其他区域活动提供资源,让幼儿不断地从操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大班幼儿编织半成品竹篾,让中班幼儿完成编织,让小班幼儿进行上色,最后将幼儿的作品用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
(三)同种材料的多用性和共享性
教师在投放活动材料时,应注意到材料设计的目标性。相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用途和目标。我们可以通过研讨,挖掘出竹材料的多用性和共享性,努力尝试制作一些只需要稍加改进或重新组合,就能满足活动目标需要的材料。例如,将小竹筒投放在数学区进行粗细、高矮、长短分类、排序,在美工区可以用于绘画,在建构区用来叠罗汉、建构,在音乐区可加工变成打击乐器,在科学区可以做小船等。
当然,我们还可以共享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竹资源的利用价值。平行班之间相互交换、整合材料,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和实用率,还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四、教师的观察与指导
(一)竹资源的投放
我们在投放材料前会让幼儿先熟悉材料,例如我们在各区域投放竹篾时,先让幼儿对“竹”有一定的认识,再让幼儿认识竹篾,从而了解竹篾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玩的兴趣超过对竹篾本身进行操作的兴趣。
教师要根据活动材料的使用频率、材料数量及幼儿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例如,在大班美工区幼儿制作竹筒娃娃时,教师提供的竹筒数量要与幼儿人数一致。材料太多,幼儿就不能专心操作自己手中的材料;材料太少又不能做到让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从而难以保证幼儿最佳的操作状态。
(二)教师的观察
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活动状态(包括幼儿的兴趣、活动参与的情况、遵守规则情况等)的观察与评估,跟踪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时记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幼儿在编织竹篾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幼儿逐渐学会此技能。
总之,在区域活动中有效地开发竹资源能使我们区域活动更加丰富和有趣味,也能促进幼儿积极、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同时增强幼儿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