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地区剪纸现状调研报告

2019-01-12胡雪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手艺艺人剪纸

□胡雪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一、剪纸现状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剪纸在山东地区出现了一定的发展,剪纸工具、材料容易获得,技艺掌握操作简便,无须特定场所从事等特点,使手艺在城镇化进程的社会转型中得到保留。在高密地区的农村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村民逐渐减少,村民多在附近的企业、工厂打工获得收入。除了如范祚信这样的著名艺人能够以剪纸为生,大部分艺人基本为加工化兼职生产。齐秀花、马瑞霞已进入市区中居住,通过开店从事剪纸制作、出售、装裱等与剪纸相关的工作,维持生活所需。其中,齐秀花具有市场开拓意识,单依靠从事剪纸可获得可观收入。茌平地区缺乏专门市场,除吴冬青与中间人合作进行市场开拓,大部分艺人无法直接接触市场。因山东剪纸已成为地方文化名片,政府较为重视,经常举办展览活动,艺人的从艺热情高涨。

从从业人员构成方面来看,艺人年龄跨度大,中坚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年。这部分艺人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从小便能学习到手艺,处在富有创作活力和精力的时期,有一定创新意识,针对不同需求,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方向。范祚信具有一定艺术特色,是地方代表性艺人,政府和学者不断推介他的作品,其作品的接受人群多以收藏为目的,传统样式保留较多,能够创作具有延续传统样式特点的新作品。在采访的人员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出生的艺人都有涉及,这些艺人多从十几岁开始接触剪纸,其技艺和作品样式上都有所延续,现在实行的“手艺进课堂”“特长加分”等措施又使技艺继续传承、传播,也有部分爱好者慕名来学,整体上组成了完整的传承结构。

从剪纸作品来看,从业人员、接受群体的多元化,使用环境、文化语境的转变,使剪纸本身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内涵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创作理念朝着题材创新和形式更新的方向发展,从以往的民俗装饰用品转变为满足当代需要的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从采集到的剪纸作品图样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传统型、创作型、纪念品型三种类型。传统型剪纸为以前乡村中婚丧嫁娶、装点环境的民俗生活所需,面临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变,多掌握在有农村生活经历、年龄较大的艺人手中。这类作品蕴含的文化内涵深,民族民间艺术特色浓厚,逐渐变为专家、学者们喜爱的收藏品,从功能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艺人追寻市场需要,或以参加各类专业性展览为目的进行创新,也出现了不同的创作特点。例如,马瑞霞、吴冬青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新型作品,并配以镜框或以卷轴的形式装裱。茌平艺人的创作多以参加展览为目的,题材上能够紧密结合时代时事、当下生活,在艺术形式上也有吸收不同种类艺术特色的尝试。例如,刘淑霞创作的廉政、中国梦等题材,董月琴创作的《枣乡风情》《齐鲁风情》系列等。

从接受和消费的角度来看,虽然接受群体较以往有了巨大变化,但目前剪纸具有产出的终端环节,这也是剪纸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艺术品收藏、大众消费、政府展览收藏,成为生产剪纸的最终归属。相对于市场来讲,高密剪纸经过早期的政府参与和当代的市场开发,已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出现了如范祚信夫妇、齐秀花、马瑞霞等专门从事剪纸,并依靠手艺生存的艺人;面对市场的不同需求,也出现了部分兼职从艺代工型的艺人。由于缺乏市场,茌平地区的剪纸发展主要以政府参与为主,大部分艺人的作品的最终归属是参加展览和政府收藏,也有像吴冬青这样有一定市场开发的艺人,但多数为业余从事,艺人创作的内在动力主要依靠兴趣。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地区的剪纸艺术都在发展中,面对当下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与适应能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剪纸工艺的继续、良性发展。

二、遇到的问题

首先,剪纸曾是乡村生活中民俗活动、家庭装点必不可少的民间用物,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文化语境的消失、民间艺人按需生产的特性和工业化机器生产的刺激,使其传统意义上的需求锐减,逐步走上向工艺品、艺术品转化的道路。这一方面使手工剪纸产生了新的生存能力,但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传统文化流失的窘境。如此次调研的高密乡村中仍部分地保留了传统的民居建筑,贴剪纸是整个室内装饰、家居环境营造的主要手段,其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通过审美满足人们的爱美、祈福等民族心理需要,调节社会、家族的伦理道德关系,是寄教育、娱乐、装饰于一体的民间智慧。家居环境的改变,导致剪纸艺术不再适合现代装饰,成为单纯的工艺品,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随之消失。

其次,如今剪纸的专门化发展倾向需要艺人既能创作又能销售,剪纸的工艺特点是“易取材、易移动、易掌握、易生产”,传统型艺人大多为非专门性从事生产,生产产品也为满足自需和农闲的生产补足,所以除少数著名艺人外,整体缺乏较好的市场定位意识。艺人空有提高的诉求,无开拓市场的能力,也没有连接艺人和市场的有效中间环节,导致手艺生产难以与长效市场衔接。这样长期的隔阂,也导致艺人猜测、盲目迎合,造成作品质量下降。高密、茌平两地的传统剪纸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风格,如高密的“线面结合、细的细,粗的粗”,茌平的“简单、粗犷、乡土气”,从采访来看,艺人们了解自己的地域特色,但为了符合现代、创新等需要,都追求精致、精细,艺术形式也多从网络等公众化资源中寻找,艺术水准下降。

最后,政府在引导剪纸发展的早期调节中和对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想让其长期发展,更需要让手艺符合自身规律。茌平艺人的创作以参展为主要目的,结合时代成为艺人们创新的途径,开拓了剪纸艺术的新貌,但同时也带来了同一化倾向的弊端。在调研中还发现,由于目前有限的市场里只能接受少数艺人,存在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高密的范祚信、齐秀花属于知名艺人,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有艺人虽抱有兴趣、手艺精湛,具有创作生产的条件,但无名无分,只能从事兼职代工,导致本来少量的艺人群体的创作途径变得更为狭窄,不利于剪纸艺术长期的健康发展。

结 语

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是我国传统民俗活动中不容忽视的一项。但目前,山东地区剪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如何在下一步发展中寻找适合剪纸艺术自身发展特性的生存环境,做好中间环节,进行有效引导,是应当考虑的重点。

猜你喜欢

手艺艺人剪纸
老手艺
剪纸
最贵的不是手艺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花灯艺人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