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同教龄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解读现状
2019-01-12文吴忠
文 吴 忠
在幼儿园长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老师在幼儿美术作品解读上存在以下问题:解读时间以现场即时为主;解读主体以老师为主;解读标准以老师的专业能力、喜好、目标为基础,随意性较强。因此,我们对老师的幼儿美术作品解读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对象是三所幼儿园的老师,共100 人,发放调查问卷100 份,回收100 份,有效率为100%。其中,5 年以内教龄(包括5 年)的老师有43 人,10 年以内教龄(包括10 年)的老师有22 人,11 年以上教龄的老师有35 人。因此,我们在调查问卷分析时按教龄维度的数据统计大体把老师划为三个年龄层,并多维度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样表,如:您会对每个幼儿的每次作品一一进行评价吗?您会关注到每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的个别情况或突然变化吗?您会将幼儿近期的和以往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吗?您会给每个幼儿做美术记录档案吗?您在解读幼儿作品时会关注到哪些内容?您是用什么方式观察幼儿的绘画过程的?您是否会把幼儿的作品按好坏等级来分类?在解读幼儿作品时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在解读幼儿作品时您会参照什么来作为您的评价指标?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调整幼儿的美术行为的?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得出以下结果:
一、解读主体
不同教龄的老师对待解读主体有所差异,5 年以内教龄的老师能坚持对每个幼儿的每次作品一一进行解读,也能关注到幼儿的美术作品中的个别情况或突然变化,而11 年教龄的老师在这些方面的关注度和坚持性有所减少,但是在调整幼儿的美术行为的方法上更具有多样性。教龄越短,更加注重对幼儿作品的解读,三个教龄段的老师在美术行为上都会选择指导、欣赏、鼓励的方法。
但5 年以内教龄的老师对于幼儿作品的个别情况以及突然变化敏感度不高,还略缺少这方面的意识。从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教龄的增加,老师对每个幼儿的美术作品中的个别情况或突然变化的关注度在下降。
二、解读的依据
大部分老师不会把幼儿的作品按照好坏等级来分类,但是相对而言,5~10 年教龄的美术老师更乐于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分类,他们将幼儿的作品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是构图、色彩、线条等。大部分老师在解读幼儿作品时都会参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此基础上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
三个教龄段的老师大多会按构图、色彩和创新的标准对幼儿的作品进行等级分类,其中,5 年以内的老师还会关注到整洁度和教学目标,11 年教龄以上的老师则还会按照想象力这一标准进行分类。大部分老师在解读幼儿作品时都会将《指南》作为评价指标,部分老师还会以纵向比较和教学目标作为指标。
三、解读的方法
将幼儿近期的和以往的作品进行对比解读方面,5 年以内教龄的老师会更加重视。5~10 年教龄的老师会给每个幼儿做美术记录档案的占45%,5 年以内的老师次之,11 年以上的最少。经常会给每个幼儿做美术记录档案的老师的比例三个教龄段差不多,均达到30%以上;偶尔给每个幼儿做美术记录档案的比例,5 年以内的老师最多,11 年以上的次之,5~10 年的最少。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会一直或者经常给每个幼儿做美术记录档案,但5~10 年这一教龄段的老师会更坚持。大部分老师会用拍照、巡视的方式观察幼儿的绘画过程,部分老师会用录像和个别观察的方法,还有少数老师会用文字描述的方法。
四、解读的内容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5年以内教龄的老师会首先关注创意,接下来会关注想象和画面内容,再接下来是构图和整洁度,情节、色彩和情感则关注得较少。5~10 年教龄的老师同样是将创意和想象放在前面,但这一教龄段把情感主要放在第三位,接下来是画面内容、构图、色彩和整洁度,很多老师并不关注作品的情节。11 年以上教龄的老师关注内容的先后顺序基本上与5 年以内教龄的老师相似。由此可知,大部分老师对于幼儿的作品首先关注的是创意和想象,但是5~10 年教龄的老师对于作品情感部分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两个教龄段。在解读幼儿绘画技能时,5 年以内教龄的老师主要从构图、色彩和内容来进行评价,线条、创新、整洁度、情感和布局等也是他们评价的因素,但从年龄特点、绘画过程以及幼儿讲述这些方面进行解读的比较少。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发展和完善。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解读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不仅应考虑幼儿的过去,重视幼儿的现在,更应着眼于幼儿的未来。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判断其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改进建议。通过解读,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展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通过不断地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自我成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