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背后的任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阅读任务教学例谈
2019-01-12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江苏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 储 莉
【案例背景】
《竹节人》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也是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的第一篇课文。所谓有目的地阅读,是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为了突显单元主题,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前都有一段导语,安排了相应的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就是《竹节人》这篇课文三个阅读任务中的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看似阅读难度不大,学生也很感兴趣,教学中极易完成,然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阅读任务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这个“任务”的背后,蕴含着很多值得推敲的内容。笔者以教学《竹节人》阅读任务为例,对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时教师的任务进行了一些思考。
【案例描述】
(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课前充分地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很多了解,那么如果我想知道竹节人是怎么做的,怎么玩儿,你能借助这篇文章给我答案吗?
生:能。
师:太好了,那同学们能帮助老师写一个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吗?
生:能。
师:那就请你们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阅读,帮老师完成这个任务。一起来看看学习要求:
(1)思考:完成此任务,要关注哪部分内容?(第几自然段)
(2)齐心协力帮助一人代表小组完成任务,适当批注阅读方法。
(3)珍惜时间,五分钟完成。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中发现:大部分小组能找到课文中关于做、玩竹节人的相关段落,但仅仅满足于找到相关内容,没有根据制作指南的相关要求仔细阅读)
师:下面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竹节人的制作指南?
(指名小组介绍)
师:能否先介绍一下,你们为了完成制作指南是怎么阅读课文的?
生:我们主要关注了课文第三小节,然后在里面找制作竹节人的相关信息。
师:具体说一说哪些信息。
生:先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就成了。
师:这位同学几乎是把课文读了一遍,制作指南是这样的吗?有没有同学对制作指南有了解?
生:我觉得制作指南应该类似于说明书,应该有材料、工具、制作步骤等内容,不应该是像课文这样的段落,应该是一条一条呈现出来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对自己要完成的任务是比较清晰的,那么你们小组是怎么完成的呢?
生:我们小组关注的主要内容也是第三自然段,我们先找到了制作竹节人需要的材料有毛笔杆、纳鞋底的线,工具是锯子和电钻。
师:打断一下,我们能从课文中读出“毛笔杆”和“纳鞋底的线”这两种材料,“锯子”和“电钻”你们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课文中说要“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和“在上面钻一对小眼”,这里“锯”“钻”都需要工具。
师:同学们看出来了吗?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阅读任务,所以他们在阅读时格外注意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为他们点赞。
师:不过老师也有一个疑问,“纳鞋底的线”是什么线?如果我家里没有这种线,怎么办?
生:我想“纳鞋底的线”应该是一种很结实的线,只要找到结实的线就可以了。
师:那这里的材料用“纳鞋底的线”好,还是“结实的线”好?
生:应该是“结实的线”好,因为现在很多人家里已经不用“纳鞋底的线”了。
师:是的,因为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我们有差距,所以有些不太通俗的信息我们需要稍微处理一下。除了“纳鞋底的线”,你觉得还有哪些信息需要处理?
生:我觉得“毛笔杆”也可以用“竹竿”或空心管代替。
生:我觉得“寸把长”也不太常见,应该换一下。
师:“寸把长”是多长?
生:……
师:还记得我们练习书写姿势时有三个一吗?“一拳一尺一寸”。
(生恍然大悟,纷纷比画)
生:应该改成3~4厘米。
师:工具、材料介绍清楚了吗?
生:老师,我还有补充,材料中还应该加上钩针或者铁皮等工具。
师:这部分内容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我从课文11~13自然段读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不仅能快速找到关键段落,而且能全面搜集信息,值得学习。
师:接下来,制作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接着汇报。
生:制作步骤是这样的:第一步,先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第二步,在上面钻一对小眼……就成了。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制作步骤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好,他加上了“第一步”“第二步”这样的表示顺序的词,更有条理。
生:我觉得这个制作的顺序可以换一下,可以先锯一节长的,再锯八节短的,然后再在长的一节上面钻眼,这样比较方便。我在预习的时候也做了一个竹节人,就是这样做的。
师:那你能把你制作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吗?
生:第一步,把毛笔杆锯成一节长的,大概3~4厘米,做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再锯八节短一点的,做四肢;第二步,在长的那一节两侧钻一对小眼,供穿手臂用;第三步,用线把它们穿在一起;第四步,在竹节人的手臂上,系上钩针或铁皮等作为工具。
师:同学们更喜欢谁的制作步骤?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的制作步骤更加简洁、清楚。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是站在制作者的角度去想的,所以做起来更加方便。
生:我觉得第二位同学没有按课文的语言来完成制作步骤,他的语言更加像说明文,更加简练。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开始,大家都觉得阅读课文完成制作指南的任务非常简单,现在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生:我觉得要完成好制作指南,要非常仔细地阅读课文,这样才能找到全面的信息。
生:还要对制作指南本身有清楚的了解,阅读时搜集信息才更有针对性。
生:我们不仅要找到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还要对课文语言进行加工转换,站在制作者的角度组织语言。
……
【案例反思】
统编教材的阅读策略单元目标凸显,教学内容集中。从《竹节人》一文来看,教学内容就围绕导语中出现的三个阅读任务展开,培养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那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们需要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编者安排这三个阅读任务的意图是什么?是不是纯粹地指向阅读策略?第二,教学过程是用阅读策略来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还是借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策略?第三,阅读任务的背后还应该聚焦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弄清楚这些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只有弄清楚学生阅读任务背后的教师任务,才能充分发挥阅读策略课文的优势,推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思辨——领会编者意图
“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阅读任务的设置,编者意图到底是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导语第一句话:“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等会有所不同。”课后习题也有这样的话:“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不难发现,编者首先让学生了解完成这一阅读任务需要关注相关内容,然后再根据任务要求去仔细研读相关内容。根据任务找出相关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不是难事,但细读相关内容去完成玩具制作指南却并非易事。首先是学生对玩具制作指南的主要内容、行文要求等知之甚少;其次是本文是在叙事过程中介绍了竹节人的做法和玩法,采用的是叙事方式,这和说明文的表述方式有一定的距离;最后是课文所叙述的是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玩法,而竹节人制作材料和玩法会随时代发展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学生想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必须对“制作指南”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才能准确、全面地搜集信息,并能根据说明文的特点,加工整理语言。再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发现,第三学段阅读板块提出了“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第四学段写作板块提出了“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等要求。由此看来,这个任务的背后,编者不仅是想让学生知道,阅读需要带着目的,而且要借此任务来发展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阅读任务的编排并不是完全指向阅读策略的,策略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阅读实践中构建的,教学要更加关注任务本身所含有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发展。
二、放手——强化策略意识
磨课过程中,教师们就“是用阅读策略来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还是借完成任务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策略”的问题产生了争议。要明晰这个问题,必须弄清阅读策略的概念。所谓阅读策略,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阅读目的(即课文中阅读任务)而实行的阅读活动,这项阅读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行动安排,还会随不同情况而变化。它与阅读方法不同,是对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由此可见,阅读策略与阅读任务相辅相成,任务是策略的载体,策略是任务的目标。教学中不仅要关注阅读任务的高质量达成,还必须强化策略意识,促进学生能力形成。那么,教学中如何强化策略意识呢?美国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完成任务,学生由于对任务不熟悉,必然会产生问题或偏差,如:搜集信息受课文局限,表述信息不符合说明文的要求,等等,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指导学生调整方法、总结经验,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法、总结经验的过程,就是阅读策略形成和构建内化的过程。强化策略意识,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经历学习实践的过程;也需要教师牢牢地将策略目标扎根在心中,这样才能根据目标调整学生的实践情况,促进学生阅读策略的形成。
三、坚守——关注语用能力
阅读策略单元作为统编教材的新内容,承载着将“阅读策略”课程化,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使命,但我们在关注策略、研究策略教学的同时,不应“得鱼忘筌”,忽略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阵地作用。真正的阅读是指“把文字从书页中汲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教给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教材如何变化,语文教学应该始终注重语言实践,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竹节人》任务一“写玩具制作指南”而言,课文的语用价值体现在哪里呢?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可以发现,要在这一段落中提取制作指南的相关信息,必须改叙述语言为说明性语言,将段落呈现转变为条理性呈现,这种转换就是学生“汲取”语言的过程。结合课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等要求,笔者将此任务的语用目标定位在了解说明文语言表达特点,尝试改写课文为说明文。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尝试完成任务。在学生搜集信息、改写信息出现问题时,引导学生明确“制作指南”(即说明文)的表述要求,并适时利用学生的制作经验,在课文基础上进行改写,这样的过程,既落实了策略课文的要素目标,也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总之,只有先弄清阅读策略课文中阅读任务的“曲中之意”,明晰学生“任务”背后的教师任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演奏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