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和手段探讨
2019-01-12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 徐 妙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不同,抽象知识增多,学习难度加大,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分水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反映数学学习难度大、枯燥,甚至“讨厌”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敲门砖、源动力,没有兴趣,自然也就无法真正学好数学,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自主学习兴趣培养较为困难。造成学生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学方法不得当,传授式教学方法依然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课堂氛围不佳,学生多是被动参与数学教学环节;第二,学生缺乏学习自信,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数学能力不足都会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挫折,降低学生的学习满足感与体验感,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甚至使其产生畏惧心理。第三,缺乏自主学习实践机会,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仍然以课堂为主,时间较为有限,学生虽然能够习得自主学习之法,却无法将其应用实践。由此可见,探讨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方式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一、变其形,丰其内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第一步,能够萌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自觉将更多的学习精力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以为其掌握自主学习之法提供必要基础。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主要为形式单一与内容单调,由于初中数学教学任务中知识点多,教师多采用提问、例题讲解方式进行教学,加快教学进度,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最大化接触知识内容,但却无法深入掌握概念、定理、内涵。例如在习题测试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解答与例题相似的问题,但如果简单变化提问方式与表述形式,学生就无法应对,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的培养。
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兴趣应该秉承“教学创新,皆不相师”的理念,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学情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变其形,丰其内”,从内而外地对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变革,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变其形”是指变革课堂教学外在形式,从五感上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变“传授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刺激学生自主探究欲望。教师应该注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完全将其摒弃,可以借助新的教学技术时其进行创新,兼具新旧教学方法的优势。“丰其内”是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其可探、可学、有趣、生动,让学生萌发自主学习探究之意。分析数学教材主要为概括性抽象知识,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从生活中提炼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相交线》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相关知识点,并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相交线》一课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却是重要的几何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后续几何知识学习,因此教师不妨打破固化教学思维,构建开放式探究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在课前预习阶段,将学生分成3 人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预习,并为学生发放导学卷,帮助学生理清预习思维。与此同时,设置指导任务“掌握识别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方法”。当学生出现自主预习困难之际,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寻求教师的帮助,便于教师掌握学生自主预习情况。在课中教学阶段,教师需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状况进行调整,直接开展“对顶角与邻补角自主探究学习”,为学生准备剪刀、筷子等生活用品,让学生判定哪些物品中包含了相交线,并要求学生指出对顶角、邻补角,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此外,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量角器多次测量对角线中的对顶角、邻补角,引导学生推理、总结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掌握其根本性质。在此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多目标,树其信
学习满足感是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核心要素。学生在学习数学之初,因为好奇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屡受挫折,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也日渐弱化。初中数学授课多为大班制,人数约20~40 左右,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习进度不一,但教师却无法顾及每一名学生,多设置统一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方案执行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够适应教学方案,完成教学目标,而另一部分学生却为产生学习困难之感而失去数学学习信心。“每一片叶子自有每一片叶子的不同”,如何让差异巨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习自信,产生学习满足感呢?笔者拙见,应该建立多维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完成阶梯式任务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
设置多维目标需要考虑三点:第一,契合性,目标要与学生数学能力相适应,不可过难,亦不可过于简单。过易,学生会产生“无用教学环节”的错误观念;过难,学生无法达成目标,自然也就无法成功获得满足感。第二,多维性,多维目标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学习目标。设置的目标越多,则与学生契合性越好,但执行难度越大,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控制教学目标数量。第三,阶梯性,不同教学目标之间要有阶梯性,开发学生学习潜力。教师在为学生分层设置目标时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之间,不能单一将其归为哪一层,阶梯教学目标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让能力弱的学生在完成目标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此外,多维教学目标实践时相对比较容易,便于教师安排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教学中,知识点难度相对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形成主元思维。基于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学生大致分为A、B、C三层:A层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教学目标为理解概念,按照已知条件列出包含未知数的等式。B层学生基础较好、理解能力尚可,但应变能力不足,教学目标设置时可以要求B层学生在A层基础上将未知数代数式进行变形。C层学生基础好,理解能力强,具有极高的自主应变能力,教师可以为其拓展其他例题,并在A层与B层学习目标基础上,帮助C层学生强化二元一次方程解题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环节照顾相应层次学生,并为学生发放A、B、C三种类型习题卷,设置相适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成功完成过程中获取满足感。
三、重实践,以致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对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总结,能够解决生活数学问题。但多数学生在生活中仅是应用基础数学运算知识购买物品,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自主学习兴趣不浓,“为了学习而学习”,又怎能产生真正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师重视自主学习实践,开展相适应的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平台,使其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扭转学生错误思想,将数学学习兴趣转化为长效学习动力。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应用活动,拓展数学课堂教学价值,也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
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化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难题。因此,教师应该避免使用“练习册”“习题测试卷”等进行实践教学,这与理论授课并没有多大差别。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征求学生意见,利用空闲时间让学生自行组建多人小组。为了增强学生的满足感,教师可以设置相应奖项,并拍摄学生实践过程或者成果,在家长交流群与校园宣传栏进行展示。几何知识实践教学开展过程较为简单,主要以实物应用为主。在代数知识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实践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定理、公式建立数学模型,并将提炼数据应用其中,检验自己所建立的模型是否正确,解决实践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三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我是建筑师”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纸杯、木块等物品制作迷你建筑模型,并使用三章中所涉及的几何知识。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重新翻阅教材内容,了解“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概念、定理等知识。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相互参观作品,并猜测其中包含了哪些几何知识,借此机会,教师再次开展三章复习课程,提升教学价值。
总之,“惟进取也故日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不断进取,创新教学形式,才能够为学生构建优质初中数学课堂。文章列举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实践教学三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方式,其核心在于把握学生学习特征,契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数学教学方法,融入个人教学风格,创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