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类专业面向实际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联合教学初探
2019-01-11孙全乐
孙全乐
[摘 要]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各高职院校也在跟随改革的步伐,响应医药类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宗旨,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培养目标,立足实际岗位的教学内容整合、强化职业能力教学方法的优化等方面对教学课程进行初步探索,凸显教学课程的职业性与岗位实用性,真正实现素质教学与能力培养。
[关 键 词] 药学类;实际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联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72-02
我校医药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课程大多数均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即为核心课程,是注重培养从事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并且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成为医药院校教师的共同难题。据有关资料报道,专业课程联合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且被广泛应用在药学专业教学中,基于此本研究以中药学专业为例,通过将中药实用化学技术与中药制剂检测技术课程联合起来,打破固有学科结构,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中药制剂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2]。
一、课程联合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岗位需求
通过相关课程的联合,重新调整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顺序和时间,学生在预先学习与准备的前提下形成一种连贯的思路,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探索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符合岗位技能培养需求,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二)缩减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效率
课程联合教学可将原有的分散的、不连贯的几个实验进行整合,做到从基础到技术直至专业阶段的试验技能训练,同时节约成本,既缩短学生将单独学科后续联系的时间成本,又能少走实验弯路,减小学生因操作失误或判断失误造成的试剂试药浪费的经济成本,力求最大限度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专业课程联合教学现状
(一)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之间在教学中联系较少
专业课程通常是在前导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相继分阶段分步骤开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虽然掌握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但是由于专业知识不扎实,在后续专业课程中涉及学过的知识点时,有些学生难免会出现“不确定”“应该是”“可能吧”这种知识与技能衰减的状况;另外,学生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学习多门课程,却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些衰减、割裂、难展现等情况都会制约学生在实际岗位的发展[3]。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涉及的单一岗位群中不同岗位的单向基本技能训练,将课程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开课,在教学中,不同的教学课程由不同教研室完成,再开展实训、实验教学。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在教学中联系较少[4]。
(二)学生对中药材检测以及各成分含量测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中药使用化学技术之前开设的实验中,以中药化学成分为主,即提取单味药材或是处方中多味药材的提取,但因受到课程内容、学时不足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质量检测尚未完全开展,这样易造成弱化“质量安全”意识的状况,导致多数学生认为现有的中药原料为合格产品,只需按照要求提取完成实验即可[5]。但是实际在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提取前要对生产的中药原料进行质量检测,包括杂质检查及常规检查,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后续生产环节,又如中药制剂检测技术开设了中药制剂的杂质检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片剂各主要成分含量,学生单一地注重检查方法与含量测定训练,而忽视提取与分离对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影响与干扰,甚至由于操作不规范而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6]。
三、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中药实用技术课程联合教学开展步骤
(一)课程联合教学前准备
整理有关中药典型制剂,使中药制剂检测技术与中药实用技术两门课程的相互衔接更为合理,并且对实际岗位进行调研研究,从中药实用化学技术角度出发,根据化学成分分类依据,从药品中选择代表性药物,且查阅《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处方、制法的规定,进行稠膏的制备[7]。
为了使学生将两门课程在实际岗位中聯合起来,应在某一教学环节着重讲解药品制剂中的注意事项,为开展两门课程联合实验奠定基础。在整合实验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课程内容,如实用化学技术提取槐米中的芦丁的实训评价,了解学生对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的认知度。此外,选择代表性中药成分的含量测定,如橘红颗粒的制备与柚皮苷含量测定[8]。
实验教师讲解“橘红颗粒的制备与柚皮苷含量测定”综合实验的原理以及研究的意义,并向学生介绍实验室所具备的实验条件以及设备等。根据教师安排的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组内均为六个小组,结合学生的喜好确定实验步骤以及方案。同时中药制剂检测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极强、操作较为严谨规范的实验课程。因此,实验教师应该明确规范实验步骤,反复强调误差可能会引起的不良后果。同时严格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方式方法。明确选题内容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中国药典》中药品含量测定方法有关的资料,包括测定原理以及使用方式,橘红颗粒的成分以及不同检验方式等,为实验的设计奠定基础[9]。
(二)启发式引导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
讲课前,实验教师可启发性地提几个相关问题,交由各个小组进行充分讨论,得出一致的结果并给出答案。如橘红颗粒制剂的主要成分包含哪些?在测定橘红颗粒的成分时可以选用哪些检测方式?并与学生共同讨论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推出首选测量方式——高效液相色普法,且实验教师向学生讲解其操作的注意事项以及步骤[10]。
(三)联合教学项目实施
实验中凸显学生在岗位中的作用,解析实验方案,探讨实验所需的药品与用具,在知晓实验方案的前提下,着重剖析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在提取分离、检测环节中各有实验记录,最突出的步骤是将学生亲自提取到的稠膏进行检测,同时将市售的成品进行检测,学生既能检验自己的提取成果,又能帮助学生比较中间产物与成品检验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重点又一次在学生心目中得到了强化[11]。同时引导学生将“规范操作”“质量意识”贯穿于整个操作中。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实验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对操作有误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12]。
(四)做出实验总结
实验完成后及时对测评结果进行评估,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且通过以发放问卷的调查形式全面掌握多课程整合性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应用效果[13]。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反映用前期已开展过实验、实训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验产品来开发、加工成制剂成品,有利于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明确岗位工作内容)、查阅资料能力(引导学生自行查阅《中国药典》中药品含量测定方法有关的资料,包括测定原理以及使用方式)、基本技能操作能力(最突出的步骤是将学生亲自提取到的稠膏进行检测,与市售的成品同时对比性进行检测,学生既能检验自己的提取成果,又能帮助学生比较中间产物与成品检验的不同)、综合技能操作能力(从基础技能向专业阶段的试验技能训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制剂的含量应用方面得到了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独立意识与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节约一些药品与用品,实验的成本也大大降低[14]。
四、结语
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在我校中药学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中实施,根据课题筛选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全程加深质量控制观念,强调前期准备(查阅资料,整理知识要点)的重要性、操作时的规范性以及后期解析影响药物质量因素与环節,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岗位技能,希望研究成果可在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中产生影响和推广,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王立,崔闻宇,吕江维,等.中药学科背景下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8,46(12):124-125,145.
[2]黄真,钟晓明,陈建真,等.基于“传承创新、社会需求”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4(7):61-62.
[3]阚鸿,贾贫慧,祝洪艳,等.中药制剂分析教学改革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74):37-39.
[4]徐晓可,杨凤琼,李岩,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3):67-68.
[5]何礼,金虹,左承学,等.基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中药制剂分析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3):127-130.
[6]李君平.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方法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58):58,61.
[7]刘陆楠,陈朝锋,王晓军.中药制剂含量均匀度的测定方法初探[J].药品评价,2018,15(9):35-36,40.
[8]刘渊,陈正君,梁云,等.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5):107-110.
[9]赵文昌,宋丽军.以培养中医药思维为导向的本科中药学类专业建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9):39-41.
[10]鲍邢杰,刘浩宇.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8):149-150.
[11]杨金燕,郭润勤,徐清,等.五年制高职中药化学实用技术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探索[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1):166-167.
[12]苏湲淇,朱照静,杨宗发,等.基于“校企院”合作下的药理学课程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497(14):42-43.
[13]吴伟,任亚丽,顾健,等.基于校企合作的中医药专业药理学课程开发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11):1082-1084.
[14]王章姐,施伶俐,华芳,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96-19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