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涉农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学改良要点探析
2019-01-11王云冰陈松炜徐森富赵国富潘丽芹
王云冰 陈松炜 徐森富 赵国富 潘丽芹
[摘 要]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台州地方涉农院校通过结合自身办学优势,针对现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办学改良要点,对着力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涉农院校;办学改良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306-02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政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极大地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支撑的保障,未来“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的问题日益突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此问题的根本途径[1]。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较高能力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作为收入来源的农业从业者[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田的深层问题。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使他们在农村中发挥组织、带动与示范作用[3]。
台州是全国农业合作社发源地之一,开创了农业经营新模式的先河,其中人才的支撑保障对此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涉农院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地方涉农院校立足台州市地方,有教学资源、专业支持、社会服务、科研基础和一系列产学研结合优势条件,为推进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目前,台州地方涉农院校中高等教育层次的主要有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台州农民学院。如何结合现有政策与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对提升台州农业人口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三农”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台州新型农民培养现状进行分析,针对涉农院校如何有效地利用自身条件和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办学改良要点建议,为着力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保障,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台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状
(一)台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概况
在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2018年,共有台州多家合作单位参与了培养工作,涉及水库移民就业、经营管理、农业技术、农家乐等多方面内容,培养范围广,在培养人数方面达到52331人次,这也是近三年来,培养人数最多的一年,2016年为51855人次,2017年为37829人次,为台州市“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台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类型分布
台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农业专业技能、转移就业技能、双证制培训、普通两创实用人才、中高级两创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农民工岗位技能培训等,获证的项目有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较多,而农民专业技术职称、双证制教育证书较少。台州职业农民培养注重农业技术和经营人才培养,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及普通两创实用人才培训占比大,中高级两创人才培养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达到1815人,相对于2016年的1354人有所提高。从近三年证书获得情况来看,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占比大,学历培养2016年872人,2018年259人,双证制教育证书获得在2018年实现0的突破。
(三)台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费用来源
通过对近三年的培养费用来源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费用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其中,2016年,财政补助培养人数占比高达93.2%,培养资助人数为25668人次,而2018年则为92.8%,社会资金占比为0,自费占比小。
二、台州涉农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学优势分析
(一)涉农办学优势互补,特色明显
涉农院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主要力量。作为台州市涉农大专院校,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在农业领域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坚持育训并重,其教学资源丰富、实训基地建设基础较好、专业覆盖面广、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学校还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农业产业兴旺、质量兴农提供科研支撑。而台州农民学院,由台州市政府支持创办成立,有臺州市多家涉农科研机构作为协作办学单位,有政策和组织优势,同时,其位于台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内,有丰富的远程教学、网络培训和各类职业培训经验和长期的培训历史。两所学校均立足解决“三农”问题,目的明确,特色鲜明,为台州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大大地拓宽培养覆盖范围,为各区块培养培训提供基础保障。
(二)符合地方需求,生源充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多为40岁以上的中年人,且其中教育程度低的占大多数。传统农业收入低,使农村人口大量外流[2]。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实施可以一定程度地挽回这种趋势,台州市地方农业合作社数量较大,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较多,近年,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农业人员有年轻化发展趋势,他们对专业培养有一定要求,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求较大,同时,在学历培养上,2019年国家提出的职业院校向社会扩招100万的政策,为广大农村有志青年进一步打开了高质量学历培养的大门。
(三)政策支持力度大,经费保障有力
近年来,随着各类技术工种受欢迎程度的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大,硬软件条件逐步提升,作为共同的平台用于培养职业农民,不但可以有效整合职业教育的各种资源,使农民学生受益,同时,政府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经费也可以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培养高校中,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台州涉农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问题
(一)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
培养人员来源渠道窄,培养形式较为单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度较低,培养效果打折扣。在人才培养来源方面,非农业人员占有一定的数量,不利于学有所用,进一步为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在高质量的两创人才培养发面,目前台州市中高级人才培养比例和数量相对偏少,这与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数量和质量、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特征等多方面决定性因素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优势特色利用率低,培养模式单一
对自身优势特色利用率低,对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利用较低,对新兴热点问题结合度小,培养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欠缺。对农村村干部等村集体管理队伍的人才培养较为欠缺,目前台州三千多个村里,村两委中没有一名大学生的有八百多个村,相比杭宁温地区较为落后。对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热别是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学员来讲,学校平台、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等尤为重要。
(三)经费渠道来源单一,不利于培养过程的良性推动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自费占比小,社会力量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资金缺乏,不利于培养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驱动培养模式和内容的变革。
四、台州涉农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学改良要点
(一)夯实农业基础教育和创新创业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做好基本的技能培训对提高农业人口素质至关重要,是发挥解决“三农”问题内部动力的关键,紧紧围绕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合作社理事、大学生村官、农业致富能人、农技人员、农业创业大学生、职业农民做足培训,提高农业培训比例。通过国家扶持、地方配套、学校减免费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学校+基地”的培训教育模式,继续做好“一村一”农民大学生培训。不断将一些优秀的农业培训基地纳入培训实践体系,将课堂搬到了“农场”,保证从根本上做到培养专业本领强、实践技能过硬、产业视野开阔的农业人才和职业农民。鼓励支持学员创业创新,建立筹集专项资金及团队支持,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同时建立规范合理的奖励机制,做到事前宣传和营造积极的学习和实践氛围,事后择优奖励,树立一批优秀学员典型,扩大影响范围。
(二)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培养模式
1.创新培养项目
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指导下办学,成立如“绿色农业”“田园综合体实践”“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践”“农产品安全”“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和人民关心的核心问题开办培训研讨班,通过全方位的培训,有助于从技术及实施层面去推动解决问题。培养村干部队伍人才,以台州农民学院的“千人同班、九地同步、八校同期”的首批千名村级后备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为落脚点,吸收更多职业农民进入村委班子,将是未来三农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对一些创新培训项目和学历培养项目,应和相关部门创新联合培养机制,统一认证、统一鉴定,使其在全市范围内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肯定,以帮助那些农业人才及职业农民定级、评薪,专心服务“三农”,人才不会流失。
2.建立学员库及农业人才库
(1)在学员层面建立一次培训永久联系机制,建立全市农业能人联系名录小组,创建全市范围资源共享、技术共享、创新共享体系。(2)在人才层面,逐步将全市农业人才纳入人才库并进行分门别类,其中应包含合作机构农业专家、农业经营代表、农民致富能人、农技人才、优秀学员。特别是把优秀学员中的农业产业精英不断纳入人才库备案,适当时机发光发热进行授课讲学、现身说法,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学员去创新与实践。两者建立的核心是互助、共享和指引,从而做大做强涉农院校的软实力。
3.打造以涉农院校主导的农业服务体系
拓宽涉农院校服务范围,除了提供常规的技术及信息服务外,还可建立包含政策咨询、市场导向、品牌建设、项目编写、产品及基地认证等功能性辅助服务体系。有助于了解一线的实际需求,提高培训培养人才及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结合实际组建一些专项产业技术专家团和主导产业专家服务团,例如成立柑橘、西兰花、文旦、高山蔬菜、茶叶、杨梅、草莓、西瓜、葡萄等特色产业专家团,也可以是其他新兴农业产业专家團。这些专家团的成立和运营就相当于将大学办到了田间地头,大大提高了办学的生命力。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改变经费来源过度依靠政府补贴现状,拓宽自费、社会力量投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渠道,主要通过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方面,通过满足农业企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需求,进一步促使他们主动投入资金用于自身人才培养,增加社会资金数目,推动培养的良性发展,通过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驱动培养模式和内容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王怡蕾.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可行性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7):165-167.
[2]钱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8):1047-1050.
[3]何莉.浅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问题和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6,36(17):159-160.
编辑 原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