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思考
2019-01-11李欣郭聃
李欣 郭聃
[摘 要] 今年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高职院校今年扩招100万。早在今年1月份国务院就印发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指出“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与发达国家和教育强国相比,以及和目前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相比,职业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时间还比较紧迫”。所以,在面临扩招和外界压力这两大新的现实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应该对接国际形势和行业需求来培养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培养这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就必须提上日程。
[关 键 词] 高职;教学组织模式;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20-02
一、单一的课程组织向课程群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职场能力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具体的职场和岗位群,要对接现有职场和岗位群,我们首先需要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只有符合职场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培养的人才在以后的求职或职业生涯中更能技高一筹。通过数据整理发现,目前有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升格或是以前的学科教育院校转制而成,所以它们基本上都是以专业下的课程作为现有教学资源的配置机制,依据课程配置师资、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选购或自编教材等,而专业下课程所解决的能力只是基于专业对应行业的工作基本能力,无法达到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和校企合作的企业资源,打破以专业培养为基础的课程组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以产业链为参照构建专业课程群,建立在教学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课程群组织,不同的课程群组织在课程体系中承担不同的职业能力培养功能,并综合多个课程群团队的力量解决学生职场需求的基本能力、特定能力、领域能力、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职场能力的复合。
二、线条式的课程安排向模块化、项目化转变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课程模式仍然是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一门课程的安排基本都是从学期初到学期结束,基于总课时平均分配教学课时到每周,每周的课时再根据课程的需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但目前课程组织已逐渐转向课程群,为了更好地利用校内现有师资,校内外实践场所等课程群资源,体现课程群团队在产业链中不同阶段的能力支撑,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链、行业所需求的各层次能力,让学生有充裕和合理的时间去企业认知和顶岗,所以以前线条式的课程安排要向模块化、项目化转变。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是师生共同实施的一个完整的职场实际“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和实践导向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完成一个项目需要的时间短,内容量少,但各层次能力在项目中都有体现,学生依据项目目标去学习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各层次知识点。这就比从期初到期末的线条式教学安排更灵活,学生可以用一周、半月等不等的时间去完成一个项目,在项目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单位的时间安排,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一学期各层次课程群团队通过一个或两个项目就可完成对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
三、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向多元转型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结构。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学校是教学组织的唯一主体,由学校来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学生的教、学、做、评等环节都由学校来完成。但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要行业、企业参加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他们的参与才能把行业新要求、岗位新标准融入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所以学校的唯一主体要逐渐转变为学校和行业、学校和企业多主体,学校要把行业一线人员、行业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纳入教学组织,学校和行业或企业共同下达教学任务,通过他们把行业新要求、企业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校企通力合作,不但可完成对学生的职场能力培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这一过程可以打破原有的学科和班级限制,结合模块化、项目化需求,组建不同的教学单元,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
四、一体化课程要逐渐转变为训加练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应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可見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必有的教学环节,而且所占学时不低,这就看出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学校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满足企业对工作一线人才的需求,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明确实践性教学课程课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按要求落实好实践性教学内容,而内容的落实在于操作和训练,只有加强操作和训练,特别是高频率的训练,才能让学生掌握其重点和难点。高频率的训练就是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训练,不断重复地去动手操作,为了保障高频率训练,学校就要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满足实践训练需要的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购买更多的实践训练耗材,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实践训练课程中,让学生能真正从训练中掌握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和最新要求。训加练结合后,学校需要从行业或企业聘请操作师、工程师来学校教学,校内教师也要逐渐改变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老师”逐渐到“师傅”转变,从以前以“上课教学”为主,变成以“动手指导”为主,甚或要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操作。当然,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要点。教师也可以通过此过程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再像过去只能依靠测验、考试或论文来考查学生。通过实际的训练,学生可以及时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从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弱点,从而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班组织模式变化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节约学校办学成本和减少学校教学负担,都是依据专业规模确定行政班级和教学班级,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专业、高考成绩等条件编成固定的班级,再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选用的教材,有计划地向行政班和教学班学生集中进行授课。但随着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计划和社会生源的加入,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据近一两年招生数据分析,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生源中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比例即将达到1∶1。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试行分类精准教学,结合不同的生源差异,首先要分类别编制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将不同类别的生源学生编在不同的行政或教学班,这样才能为不同的生源来源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开展不同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订单班,但基本都是基于单个企业需求而和企业联合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满足一个企业的岗位要求。但针对目前社会需求,行业、岗位标准的急速更新,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的订单班模式,如项目班、能力体系班等,培养出满足众多企业需求的具有多层次能力的学生。对这些特殊的班级学校可以基于产业链、行业和项目等来构建培养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从而达到真正的定向培养。甚至可以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跨专业确定学习方向和内容,最终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项目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学班组织模式正在随学生来源、学生培养目标、学生自我能力需求等的多样性而变化,学校应顺应社会和学生需求,提供多元措施,达到多元培养的目的。
但据个人了解,能真正将综上所述的这些教学组织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学校并不多,大多数学校目前只涉及两三个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当然,从传统到新教学组织模式的落实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之间,高职院校首先需要走出学校多学习,特别是像校企联合培训,或者是校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其次应该充分分析学校、校企合作单位、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針对实际情况,提供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场所,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平台等,这样多管齐下才能把理念和教学组织模式更好地与实际结合起来,探索或者建立适合本校的教学组织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丽.从课程到课程群:高职课程组织形态与组织方式的变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239-240.
[2]刘兴建.高职教育项目化、模块化教学初探[J].剑南文学,2009(7):160.
[3]于同亚.职业学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5):62-64.
[4]项光春.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5]何艳.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困难群体就业中的作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57-59.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