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企一体”背景下卓越高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11汪宁石皋莲
汪宁 石皋莲
[摘 要] 新时代下,教师培养需要与企业紧密相融,“系企一体”校企深度合作背景提供了新的支撑力量。实践的关键在于岗位互聘中校企双主体共同实施教师培养,在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双方共同搭平台、做项目,实现用人双赢和人才双赢的利益共生,形成卓越教师的有效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系企一体;1+X;教师培养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44-02
2018年12月27日,中共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意见的出台,呼唤着高校与企业进行校企融合,使师资培养迈向一个新的阶段。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制造工程系(以下简称“精密系”)正在尝试这种更深入的合作方式,即“系企一体”式合作。其运作模式是寻求一家苏州智能制造典型技术企业,以企业学院的形式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岗位互聘,该系部分教师入职企业,成为兼职员工,同时兼用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学院产业教授,实现了既是学校人,又是企业人的“双师型”教师身份拓展,同时,在企业建设教师培养基地,真正在产教深度融合状态下进行卓越高校教师人才培养。
一、“系企一体”下的教师培养路径
高职院校要把紧密合作企业纳入专业人才培养队伍体系, 按照“共育共管、共享共担”的人才培养原则,在项目开发和生产管理中着力打造校企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队伍[2]。精密系以江苏省品牌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为引领,紧扣区域智能制造业新趋势,组织专业群按照苏州“典型企业”的标准,遵循校企“合作双赢、互利共生”的原则,与江苏省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姻”建立企业学院。在此基础上,精密系在师资培养方面实施“6个1”工程,即要求专任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能胜任1个典型岗位,追踪1个科技前沿,编写1部项目教材,制定1套科学教案,培养1批杰出学生,打造1个标志性成果,与企业联手打造“实干、奉献、改革、创新”的“教授博士+技能大师”“双师型”人才教学团队。
(一)校企共建育师平台,助力教师成长
1.校企共同招聘人才,打造创新研发团队
技术研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动力,企业对研发技术人才极度渴求,但人才流失严重且人力成本较高。而在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且呈现稳定的就业状态。因此,聘用教师为兼职人员,在招聘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过程中,邀请企业共同参与,将系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知名企业研发需求对接,系企共同制定招聘条件,明确专业方向,共同担任招聘考试的考官,设立教学能力考核环节和结构化面试环节,考查应聘人才的教学和研发能力。以这样的方式被学院录用的博士,被企业当场“下聘”列入企业创新技术研发团队。博士在校能上课,在企业能研发,在解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用工难题的同时,也将在企业一线研发的收获形成课题,为学院申报高端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实现用人双赢、人才双赢的目标。
2.建立师资培养基地,共同资助师资培训
师资的培养需要校企共同发力。在企业学院的建设项目协议书中,以条文的方式明确约定校企双方共建师资培养基地,对教师共同承担培养责任。教师作为企业的兼职员工,在企业有明确的工作岗位,需要具备工作岗位对应的专项技能。为帮助教师胜任岗位,2018年DMG MORI公司与精密系一起選派了两位教师送往德国深造,在全球领先的数控机床培训公司DMG MORI学院(德国)参加DMG机床系列培训。教师在德国参加学校培训课程,走进世界知名企业的工厂,重点提升DMG高端数控机床的操作和编程能力,对操作控制中的技术要点和难点进行学习,培训费用由DMG MORI公司和系部共同出资承担。培训后教师对自己的专长进行精准定位,明确技术主攻方向。在企业加入高精度零部件的工艺研发项目组,在系部作为此类研发项目课题组的骨干成员,大幅提升自身水平。
3.聘用企业产业教授,以兼带专提升质量
高职院校要增强技术师资力量,将更多深层次的企业元素传递给教师和学生,聘用企业骨干精英为产业教授是充实兼职教师队伍的一种理想方式。精密系在企业学院建设中除了项目合作,还注重开发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资源,关注技术总监、主管研发的企业老总等人才资源,这些高管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高技能证书,很多还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系部积极帮助他们申报省级产业教授,让他们在享受省级项目津贴的同时,要求他们带教师徒弟,指导他们参与新建实验实训室项目论证、重要研发课题的申报、学生优秀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创业项目的立项,带领专任教师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找项目。这支兼职教师的骨干力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真正实现了“用足人才,用好人才”。
(二)校企协同项目开发,催动教师能力提升
1.联合申报研发项目,激发教师创新动力
项目的研发要解决经济建设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因此项目的提出就需要对接企业,对准市场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务实有效。精密系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点实验室、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时,站在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未来需求的全局高度研判问题,始终保持与企业紧密联系,与企业联合申报。如与昂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成功联合申报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获批政府拨款建设经费共计350万元。项目组成员以担任该企业兼职员工的教师为主,作为企业的一员,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激发教师全身心投入创新研究,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了项目研究的高效性和前沿性。
2.组织参与社会服务,务实提高教改水平
开展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3],企业尽可能地节省用工成本。因此,由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是校企利益共生的结合点。教师在项目服务中,以实际生产加工零件任务作为实训项目,边教边产,以产代练,以练促学,以产代考。同时,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熟悉加工生产的每个环节,以實实在在的生产指导代替枯燥空泛的教学演练,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加工制造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物标准件,将企业质检人员对产品质量的检测结果作为学生技能实训科目考核的成绩,切实开展教改项目,教师的教改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
3.共同开发合作课程,开启1+X职教试点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围绕典型产品的加工,要与企业共同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合作课程,并由此形成项目教材和科学教案,让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取得“1+X”证书,以务实的行动达成“职教20条”的要求。如“菲斯科精密制造学院”围绕人才培养就由“虚”转“实”,推动专业全方位的“产教深度融合”,带动教学供给侧质量的提升,取得了系列成效。开发智能制造相关课程6门,国际认证课程3门,出版教材3部,获省重点教材2部,47名学生获得德国工商会AHK切削机械师认证证书;48名学生获得瑞典海克斯康PC-DIMS初级工程师证书,295名学生获得德国西门子NXCAD/CAM工程师证书。
(三)校企共推创新竞赛,激励教师成果呈现
1.企业提供硬件设施,支持教师竞赛指导
技能竞赛的指导训练需要的不仅是在企业兼职有足够技能水平的教师,但还需要硬件投入——新型设备。对于智能制造行业,一台智能机床设备需要投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且一台单独型号的设备无法承担大部分学生日常实训要求,所以平时使用机会不多,这对高职院校而言是一笔较大的经济负担。而企业作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正好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企业硬件设备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可以提供给学生训练机会,同时借助企业的先进精密测量仪器还可以检测学生的练习作品精度,对作品的质量进行把关,这对教师的竞赛指导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企业助力竞赛搭台,教师培养凸显成效
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能力需要在眼界的不断拓宽和多次参赛的历练中得以提升。系部从先与企业联合进行校企PK赛,到与冠名企业同办市级邀请赛,教师在校企共同搭台的初级竞赛中得到了锻炼,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冲击省赛、国赛,企业也派出专家同步提供即时技术咨询。在企业的积极支持下,精密系教师指导学生竞赛成绩显著,近两年,就有6人次指导学生获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系部约25%专任教师在各级各类活动中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形成金牌教练团队。
二、结语
“系企一体”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共建共培是高职院校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尝试。聘用教师作为兼职员工解决了企业高质量人才的入口问题,消除了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高流动率隐患,节约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还能优化企业员工的人员结构,对企业是大有助益的;同时立足系部发展,此举能对接地方标志性企业,借助企业资源帮助教师接受企业一线培训,让教师把握市场实时需求用于实际教学,极大程度上协助系部响应职业教育的号召,落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完成“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4]”的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中也明确要求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像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精密制造工程系这样在学院与企业需求之间寻求平衡点,建立人才培养的双重开发,形成培养合力,构建了“共引共培、共助共推”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能最大限度打好校企合作的“组合拳”,让人才队伍真正“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Z].苏发〔2018〕33号,2018-12-27.
[2]石皋莲.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的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特色建设[J].职教通讯,2013(32):16-20.
[3]李宇明.大学的使命[N].光明日报,2013-10-16(16).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