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9-01-11曹惠玲
曹惠玲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将被淘汰,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进行革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要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方式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AI技术+管理会计+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管理会计;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34-02
2016年3月,德勤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并于2017年5月将“德勤财务机器人”的H5动画第一次公布于众。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将给会计领域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人工智能浪潮对会计领域带来的颠覆,会计人员将何去何从?高职院校如何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创新型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基礎核算型会计人才需求下降
2017年5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开发的“小勤人”财务机器人的H5动画公布于众,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财务机器人几分钟可以完成财务人员几十分钟的工作,并且可以“7×24”不间断工作。据专家分析,一个机器人一天可以完成40名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财务机器人可以准确高效地完成数据的输入、计算、过账、往来结转、盘点等基础核算工作。德勤财务机器人专家预测到2025年,基础核算型会计人员将会被机器人替代,因此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础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急剧下降。
(二)“AI+会计”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
财务机器人的应用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会计人才,相反既懂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又具备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对财务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不能单靠计算机人员,还需要财务人员参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业务流程的制作等。财务人员与计算机人员要不断地沟通协调才能开发出完善的财务机器人。同时,财务人员要想熟练操作和控制财务机器人,仅仅拥有财务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AI技术。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企业需要更多的“AI+会计”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管理会计人才更受欢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核算型会计工作将逐步由财务机器人完成,会计工作重心将转向以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为主的管理会计。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可以让企业随时获取经济活动的动态数据和各类经济指标,这为管理会计完成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评价过去、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等工作提供了便利。财务人员将从繁琐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转向创造价值的高端财务和管理工作,能分析、善管理、知战略的管理会计人才会越来越受欢迎。
二、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
根据人工智能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分析,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必须具备“AI技术+管理会计+国际视野+职业素养”的素质要求,才能胜任新时代的会计工作。
(一)熟悉AI技术
人工智能会计时代,会计人才不但要具备会计专业技能,还应当熟悉AI技术,掌握IT相关技能和人工智能使用技术。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首先要参与财务机器人的编程工作,财务流程的设计;其次要学会操控财务机器人。财务人员应了解财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充分利用财务机器人高效工作的优势,与其进行磨合,早日实现财务工作中的人机完美配合。最后,会计人员要学会维护财务机器人。由于财务机器人所用的软硬件后期需要不断维护,随着技术的革新,还要不断地更新换代,因此会计人员不但要会用财务机器人,还要会维护财务机器人。
(二)掌握管理会计技能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必然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企业的出纳、应收、应付、成本、费用等传统会计核算岗位将会被财务管理、纳税筹划、业财融合等新的会计岗位取代。会计的核算、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也将逐步被企业的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风险管理、业绩评价、全面预算、成本管理等管理会计职能取代。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企业财务规划能力、投融资决策能力、财务风险管控能力、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能力、全面预算与控制能力、成本分析与管理能力等管理会计技能。
(三)具备国际视野
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同时,更多的外资企业落户中国。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首先,会计人才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虽然我国的会计准则正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会计准则差异更大。会计准则不同,财务机器人的设计流程及工作内容就有差异;其次,会计人才要通晓各国的财税政策。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财税政策也不一样,单就我国而言,近年来财税政策不断进行改革,人工智能时代下,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必须通晓各国的财税政策。
(四)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除了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八大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之外,还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的职业素养:(1)职业判断能力。人工智能背景下,基础性的财务核算工作将由财务机器人承担,面对复杂的投融资环境,会计人才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做出精准的决策;(2)信息处理能力。会计人才要学会处理财务机器人进行核算业务取得的海量数据,并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和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建议;(3)沟通协调能力。财务机器人不具备人类的沟通协调能力,所以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与客户、供应商及企业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尤显重要;(4)灵活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会计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管理会计人才更多的是面向未来,创造性地利用相关信息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参与企业决策。
三、创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仍以培养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核算型的业务将逐步由财务机器人完成,核算型的会计人才将无用武之地,而社会对管理型的会计人才需求急剧上升。这就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将核算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管理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要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院校培养高端管理会计人才目标,将其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面向中小企业及财务共享中心的一线财务岗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熟悉AI技术和会计核算流程,掌握企业投融资决策、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全面预算与控制、成本分析与管理等管理会计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跨界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应打破传统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围绕“AI技术+管理会计+国际视野+职业素养”的素质要求,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增加管理会计课时,降低财务会计的比重。打破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学科界限,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和融合,重视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其次,增加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譬如人工智能会计、会计智能软件操作、数据获取与分析等课程,旨在培养能够参与财务机器人的编程、熟练操作和维护财务机器人的“AI+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实施学分制改革,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的空间,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其职业素养。语言方面,可以开设英、日、韩、德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增设各国的文化鉴赏、财税政策介绍等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课,以培养其国际视野。
(三)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大多实施的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会计课程涌现出大量的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资源,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下,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会计专业课程可以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两个环节,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慕课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课前知识学习和自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创新能力,从而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会计岗位奠定基础。
(四)完善评价方式
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也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评价主要靠“一张试卷说了算”,试卷内容也仅限于会计理论知识和编制会计分录等内容,这种考核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平时表现和职业素养的评价。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学评价应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考核,降低结果性考核比例。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评价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同行专家的评价,实训、实习等由企业参与的课程还可以是企业师傅及人事部门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但要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侧重情感态度、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灵活创新等职业素养的表现;评价方式可以是定量与定性兼备。由于混合式教学过程复杂、学习活动多样,因此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评价、课中评价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重。
参考文献:
[1]石建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2):225-226.
[2]齐殿伟.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与重构: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J].商业会计,2018(8):122-124.
[3]吴媛媛.人工智能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J].时代金融,2018(12):192-193.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