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模型的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新方案的研究
2019-01-11宋丽
[摘 要] 校企合作就是校企联合办学,联合设计培训方案,联合教学,快速培养出符合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分析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弊端同时,充分借鉴管理学中的PDCA模型,深刻阐述了如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对员工的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如何设置实践准备模块、操作体验模块、理论学习模块、工作评价和改进模块、标准化模块等多个模块课程,让学校为企业长远发展服务,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PDCA 模块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227-03
一、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的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互利合作的教育模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提升学校品牌效应,拓宽学生就业路径,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1]
在过去十几年,各国致力推动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的发展,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等,许多专家致力于这些模式的研究。HyslopA认为德国的“双元制”(简称BBS)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建立在工厂实践培训和学校理论教育双系统之上的,并强调这是德国整体经济和系统成功的“秘密”所在[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是决定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的关键。我国虽对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大量探索与研究,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理性思考,提出了“校企一体,以企为主,产教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的教育模式,拓宽了校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二、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层次浅、领域窄,随意性大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开展。从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两个维度来看,企业的参与度不够。众所周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与学校合作出于自己利益,为了获得廉价的劳动力,节约成本或为了完成国家政策的某些要求实现社会影响力。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人员往往是派技术骨干来学校做讲座,而缺乏实际操作的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就造成理论与实践操作分道扬镳。众企业与学校合作很多都是出于某些机缘巧合的结果,并非是学校或企业深思熟虑后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达成的战略决策。大多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与学校合作很大程度上并未考虑学生长远发展和切身利益,企业只出于自身眼前利益考虑。学校同样也存在投机现象,并未着眼于学生身心发展与长远发展来甄选合适的企业合作。
(二)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严重脱节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着专技课程过细过多问题,课程设置专业局限性过强,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导致内容繁琐、交叉重复,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时数偏多,而实践操作教学时数偏少,从而形成学生专业技能单一、实践操作能力低下、创新精神缺乏的局面。传统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溶度不够,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高职院校就应该对所固有的教学内容做出创新,为课程内容的创新提供现实指导,结合社会、企业需求,增设专业的模块化内容,摆脱对以往教学内容的依赖,充分借助实用的教学内容,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能,进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思考学习,总结理论经验,扎实理论基础和综合素养。
(三)校企合作中企业热情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需要学校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但大多数企业为了只选择人才,缺乏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义务。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尚未具备独立承担车间操作的实践技能,学生实习只进行跟岗学习,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企业对学校的信任折扣减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热情。目前,迫于政策压力、人情往来等因素下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在校企合作得益甚少,校企合作成为企业一种负担,真正积极主动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屈指可数。
(四)校企合作中教师动能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育力度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都不足以应对产教深度融合的需求。从学校方面来说,更多的关注自身发展,对于校企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和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度不大,导致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上很难体现出个体企业对人才的差异性需求,不能满足不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是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有力途径。而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教师科技研发能力发培养,但由于起步较晚,师资薄弱、经验欠缺等状况。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三、解决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短板的基本對策
基于建构主义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任务及其工作时效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典型项目,实现高水平的“教、学、做”一体化。
(一)积极探索校企一体、以企为主、产教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的合作模式
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大多数仅停留在表面,未深入全面开展。本研究提出全新的合作模式,即校企一体、以企为主、产教融合、工学深度结合;不能让学生感觉还在学校,既无压力,又无动力,应让学生深入企业,从基础的操作员做起,让他们从精神上感受生活、工作的艰辛,激起学习动力。根据各位学员在企业中的工作表现,分配合适的工作岗位,全方位培训和培养。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中给学生上课和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中给学生上课和培训,不限制时间和地点,共同培训理论与实践双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PDCA模型的校企合作实施方法
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技能型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为方向,为学生提供真正实践操作的机会,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才资源。基于校企合作的“校企一体、以企为主、产教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方法涉及“计划”、“实施”、“监督”和“改进”四个环节,其中校企合作中全方位教育贯穿于该模式的所有环节。
1.计划
(1)学校大力争取政府扶持,制定详细的校企合作发展规划。
(2)针对企业的合作开展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每个阶段应该做的工作,制定目标,对计划落实情况全面追踪,确保计划全面有效落实,达到预期效果。
(3)针对学校的合作开展方式,做好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以企为主过程中,学生如何深度合作,学校的配合方式,目标和效果。
(4)针对学生的知识和工作能力安排,做好详细的工作计划,根据学生本身能力的发展,做好后续工作和学习的安排,明确学习和工作的规划、目标和考核方式。
2.实施
按照“计划”环节制定的计划和标准,根据准备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法和方案,进行布局和具体操作,努力实现预期目标。具体的行动方法和方案完成后就进入验证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按计划和方案实施外,还必须要对过程进行确认,确保工作能够按计划进度和效果实施。同时建立起信息采集,收集过程的原始记录和信息等项目文档。
3.监督
根据前期计划节点,针对目标进行核对和检查,确认方案是否有效、目标是否完成,需要进行效果检查后才能得出结论。将采取的对策进行确认后,对采集到的证据进行总结分析,把完成情况同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结果时,应该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对策,如果是,就意味着对策失败,那就要重新进行最佳方案的筛选。
4.改进
(1)标准化,固化效果。标准化是维持方案效果现状不会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方案效果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标准化是方案效果的动力,没有标准化,方案效果就不会取得成效。对已被证明的卓有成效的措施,要进行多维度二次标准校对,确保标准执行和推广过程中不会较大偏差或误读。
(2)问题总结,处理遗留问题。遗留的问题在下一期工作方案中进行二次优化,这样,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对于方案效果不显著,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离等问题,进行总结,重新制定新的方案。
(三)完善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
在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时,高职院校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只要是当前热门的专业都会设置,存在着跟风现象。殊不知这两年的热门专业,等到学生毕业时就可能变为冷门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偏多,实践课比重偏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匠人精神,为此,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建设一个专业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的依据是产业的核心工作岗位、重点工业岗位以及拓展工业岗位的目标任务,然后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分类和模块化。将教育内容与企业对工作职工的职业要求相结合,设置多个模块,分别是实践准备模块、操作体验模块、理论学习模块、工作评价和改进模块、标准化模块,每个模块设计出相应的详细计划和总结。
(四)调整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督导机构不能流于形式。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协力构建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同时建立校企合作督导机构及完善问责机制及建立人为资源开发制度。健全的法律是一切的保障和基础,在法律的规范的下,完善激励政策并且出台细则和具体实施方案后续配备效果评估也一定要跟上。德国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就是学习的榜样,由受过质量管理专业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定期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总之,政府要为学校和企业界做好校企合作的保障作用,将法律与政策都落实到位,并且将各配套措施也实施到位,让校企合作办学有法律法规的保障。
(五)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念
现在很多企业尚未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往往迫于政府压力才进行形式上的合作。企业是经济实体,并没有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鉴于此即使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也是浅层次的不深入的。企业必须要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对于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校企合作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众所周知,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项投资,虽然具有投资高收益慢的特点,但企业要有长远眼光。21世纪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把握住了人才这条经济命脉就不难问鼎苍穹。面对技术人才的短缺,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是一本万利。
企业的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宏观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调查发现部分大型企业出于人才发展战略参与合作,校企合作仅是极少数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多数企业没有将参与职业教育纳入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有学者基于企业性质,认为经济实体不应承担教育责任,承担校企合作对生产、经营的效益有着负面的影响,但一个具备发展性眼光和责任意识的企业,不仅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也会在其他社会活动参与中获得长远收益:第一,社会效益。企业参与高职合作教育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积极正面的宣传会让企业获得良好社会声誉,扩大社会影响;第二,资本效益。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企业参与培养的人才最终主要服务于所在行业,调查发现超过70%的学生希望留在实习企业工作,同时职业院校的科研技术会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服务升级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企业可以获得职业院校提供的员工培训提离员工职业素养。
(六)安排企业主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线工作环境、企业管理和文化及前沿设备都是实训基地建设中院校所缺少的,因此企业提供设备完善的实践训练基地能够营造出更真实的实践环境,便于在合作开展中提供必要的资源补充,同时有助于及时更新前沿的行业岗位要求。另一方面,针对院校教师在企业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企业可参与到师资队伍的培养中,一是企业技术专家通过现场观摩、实际操作和技术研发等环节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指导,二是选派优秀技术人才兼职教师的形式对院校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这两种形式既可以帮助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达到职称评定中的要求,又可以优化职业学校的"双师"结构。
四、结论
现代高职院校的教育,要着眼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训,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本文正是深入调查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合作企业的意愿动机、现实障碍、合作路径及成效评价等问题,通过以“校企一体,以企为主,产教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的模式,使用管理学中的PDCA模型的方法,结合浙江省高职院校灵活的办学化制度,优化教育中的学习课程,探索出一条促进高职校企合作的实践路径,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和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夯实基础。
参考文獻:
[1]宋丽.校企联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以三立“少帅班”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
[2]Hyslop.A.Lessons from the German Dual System[J].Techni
ques Connecting Education & Careers,2012(87):40-45.
◎编辑 薛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