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医骨伤博物馆的建设

2019-01-11赵越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3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博物馆医院

赵越

[摘要]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是在具有226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骨伤科医院。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医院考虑在白马寺老院区,通过恢复、改造、美化、重塑院区环境,建成一座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旅游、历史、文化、休闲、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医骨伤博物馆,在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平乐郭氏正骨的同时,进行相关中医文化的产业性开发,扩大正骨医术的影响力。该文就建设的目的、意义、理念、建设风格、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医院;中医骨伤;博物馆;文化产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11(c)-0196-03

[Abstract] Henan Luoyang Zhenggu Hospital is a three-level Chinese medicine orthopedic hospital with medic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duction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226-year-old Pingle Guo's bone. The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protect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n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 depends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 hospital considers to restore, renovate, beautify and reshape the environment of the hospital in the old courtyard of Baima Temple to build a medical, rehabilitation, health care, health care and tourism. The Museu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uma, which is multi-functional in history, culture, leisure, business negotiation, etc., inherits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heritage—Pingle Guos bones, and carries ou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orthopedic medicine.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Concept,Construction style and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ospital; Chinese medicine bone injury; Museum; Cultural industry; Construction

河南省洛陽正骨医院是在具有226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骨伤科医院,是全国中医骨伤医疗中心,全国骨伤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单位,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组织工程中心河南分中心、国家工伤康复试点机构。

医院前身是1956年在平乐郭氏家庭诊所基础上建立的河南省洛阳专区正骨医院,其后经历了1958年9月建立的河南平乐正骨学院附属医院,1962年8月成立的河南平乐正骨研究所附属医院、1970年5月的河南省洛阳地区正骨医院、1979年8月恢复的河南省洛阳正骨研究所附属医院、1982年7月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6次易名,以及从平乐村到白马寺镇再到东花坛南侧的3次迁建,如今医院已逐步形成“一院两地五址”的区域新格局,即郑州与洛阳“两地”;洛阳东花坛、洛阳白马寺、郑州院区、康复院区和医药产业园“五址”。

医院所传承的平乐郭氏正骨术是以中医传统手法正骨为主,通过辅以祖传膏药、汤药、小夹板等药物,器械,达到治愈筋伤骨病的目的,因其疗效显著,患者痛苦感低,愈后复发率低而享誉全国。平乐郭氏正骨从郭氏家族十七世郭祥泰发端,即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1]创立,其后的历代传人都秉承祖训,弘扬绝学,自第2代的郭树信,到第3代的郭贯田,再到第4代的郭聘三,第五代的郭灿若,直至1930年,第五代传人郭灿若突患绝症,念及幼子尚小,便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行医传统,将家族绝学传给妻子高云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高云峰、郭维淮母子响应政府号召向社会公开了平乐正骨的祖传秘方,并开办医院创办学校,培养了大批的中医正骨人才,使得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民间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2008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011年医院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并与龙门石窟、洛阳牡丹、洛阳水席齐称为“洛阳四绝”。

为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2],医院考虑在白马寺老院区,通过恢复、改造、美化、重塑院区环境,建成一座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旅游、历史、文化、休闲、商务洽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医骨伤博物馆,在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平乐郭氏正骨的同时,进行相关中医文化的产业性开发,扩大正骨医术的影响力,促进中医中药文化的普及与推广,发挥中医在治未病及防病治病等养生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当前出现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群提供系统化、个性化的中医骨伤理疗和骨健康养生服务。

1  建设目的

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1974年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 [3]。按此定义,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把“物质见证”作为博物馆与其他机构的主要区别。中医骨伤博物馆也不例外,属于社会公益性文化设施。

2  建设意义

2.1  具有创新的参观展示模式,丰富中医正骨文化内涵

中医文化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笼统性特点,致使古人对中医文化的内涵描述不明确[4]。中医正骨博物馆可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优势,综合应用各类实物展品及图片资料进行展示,为参观者创造一种真实直观的环境,让他们通过眼观、手摸等身临其境地方式去观察、发现中医正骨文化的魅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单调的展示模式,活跃参观者的思维,激发参观者的兴趣。

2.2  建成科普教育基地,推广中医正骨文化知识

科普教育是全面开展“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科普基地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满足公众科学文化需求的活动场所,是有效集成社会科普资源,提升国家科普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5]。中医正骨博物馆建成后可作为中医药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采取宣传、参观、培训、教育等手段普及并推广中医药理论、用药知识等,提高大家对中医药、中医正骨的认可,促进中医药文化、中医正骨文化发展。

2.3  提供参观体验空间,感受中医正骨文化魅力

在中医正骨技艺体验馆内可安排各类体验活动,使参观人员或学生能感受到中医正骨技艺的魅力。还可运用影音、动漫等现代多媒体手段,将中医药发展历史、中医正骨传统手法变成流动的画卷和电影传播中医药文化。在条件成熟后,还可开展针灸、推拿、保健、养生知识教育等中医正骨养生服务,以观、闻、触、试等方式让更多的参观者体验中医正骨文化的魅力。

2.4  开辟对外交流窗口,扩大洛阳正骨品牌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中医正骨文化传播和普及,中医正骨博物馆将同时面向医院职工、社会大众开放。近年来,随着各省市兄弟医院、社会各届人士、文化学者和国际友人到医院参观学习、交流机会的增多,中医正骨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大家了解中医正骨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可较好地发挥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并能实现中医药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可与其他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交流活动,来丰富馆藏,不断完善博物馆的各项功能。

3  建设理念

按照中医阴阳理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文化理念[6],以及中医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互生互克的设计思路组织全馆,将中医骨伤博物馆设计成一个能够将中医传统文化精髓贯穿其中的主题性博物馆,使人移步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传统中医文化的巨大魅力,并能体悟到人与自然万物间相依相存的辨证关系,从而达到养病更养身,养身需养心的以养治病目的,突出博物馆由治病到保健的多功能立意,建成一座既有医史院史、药物陈列的科普宣教场所,又有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的互动体验场所,既包含传统诊疗特色,又融合现代养生保健的省内首家中医骨伤博物馆。

4  建设风格

中医骨伤博物馆意欲表现、传播中医正骨文化理念,因此在外观设计上将依据洛阳市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7],与汉魏洛阳故城、白马寺佛教旅游展示区形成统一整体规划,总体上将采用中式仿古设计风格,以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红墙绿瓦、古色古香的样式彰显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5  建设内容

中医骨伤博物馆将分为正骨历史展示馆、正骨技艺体验馆、传统特色诊疗馆、养生保健疗养馆等几大部分,其中每馆内又可细分为以下几部分。

5.1  正骨历史展示馆

正骨历史展示馆侧重体现“动静结合”文化理念中“静”的部分。该馆以实物展示为主,突出博物馆“物质见证”的内涵属性[8],通过陈列中医正骨历史资料、讲述郭氏正骨老故事、展示相关传承族谱、正骨蜡像、门牌匾额、药品器具等历史资料、历史文物,并运用仿真人蠟像模拟还原古代摊膏药、制作药物、制作器具等技艺的真实情形,让游客体验到中医正骨方法简便廉验的独特之处,增强博物馆的观赏性效果。详细来说,又可分为两个小厅。

5.1.1 历史资料陈列厅  按照讲述郭氏正骨历史故事的逻辑顺序安排此厅,将洛阳正骨历代以来所获得的荣誉及各类史料陈列于该厅中,让游客通过这些奖章荣誉体会到洛阳正骨的高超医术和辉煌业绩;将慈禧太后以及国民党军政要人的题词、匾额予以仿制展示,将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国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的题词予以装裱陈列,并张贴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国内外名人在医院就诊时的照片资料,以突出医院在国内外骨伤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5.1.2 历史器具陈列厅  收集过去医院用于正骨的小夹板、拐杖等正骨器具,以及选取切药刀、锉、铁锤、碾、乳钵、铜杵臼、药罐、炒药锅、量器戥、铁铲、冲筒、竹筛、簸箕、刷子等中药炮制器具予以陈列展示,并运用仿真人蜡像模拟还原古代摊膏药、制作药物、制作器具等技艺的真实情形,便于观者很容易地就能理解上述各项器具的功能和用途,让游客体验到中医正骨方法简便廉验的独特之处,增强博物馆的观赏性效果。

5.2  正骨技艺体验馆

正骨技艺体验馆侧重体现 “动静结合”文化理念中“动”的部分。该馆以活态表现为主,注重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传统正骨技艺,提高震撼力和视觉效果。通过将传统的洛阳正骨手法用录像或以动漫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编制成临床模拟路径动作,游客在这里可以模拟骨伤、骨折、颈椎、腰椎等患者,体验三维电子形制下中医正骨手法的神奇之处,并通过组织一些“隔麻袋接骨头、古法摊膏药”等互动小游戏,以增强博物馆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具体来讲,分为两厅。

5.2.1 游客互动体验厅  现代博物馆讲究互动式体验,通过媒体影像、触屏电脑、互动式模拟动画等方式,给游客塑造可看、可听、可摸、可感的多维体验,并通过组织一些“隔麻袋接骨头、古法摊膏药”等互动小游戏,游戏成功者可以获赠小礼品,依此来提高游客的参观兴致,加深游客的参观印象。

5.2.2 产品推介展示厅  陈列洛正制药厂、洛正器械厂近年来的一些拳头产品、名优器具,以及医院出版的系列图书光盘等,展示该院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以及在文化建设方面打造的正骨文化系列产品等,向游客展示医院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6]。

5.3  传统特色诊疗馆

传统特色诊疗馆按照中医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互生互克的设计思路进行安排,通过药膳、药浴、膏方调理、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穴位帖敷、熏蒸、牵引、脐疗、蜡疗、理疗等,为顾客进行康复性治疗,并根据个体不同情况制定保健计划,进行个性化立体干预,指导每日的营养与锻炼,提供骨伤后期康复、中医护理保健、亚健康状态调理、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病理疗的全面服务。

木厅:木主筋,曰曲直,具有升发生长之功能,故将推拿、牵引疗法置于木厅,并配以各项健身器材、牵引器械,寓示筋骨愈合,疼痛消减,机能再生。该厅可种植一些中草药植物,周围墙壁挂设一些中医传统知识的宣传栏。

火厅:火曰炎上,在中医学中代表了温热、向上的性质,而拔火罐、灸疗、脐疗、蜡疗等方法或凭借于火,或借助于热,恰恰反映了这一特性,上述几项疗法作为医院诊疗特色,针对各种虚寒性病症以及关节炎、肩周炎,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祛湿除寒,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土厅:土曰稼樯,因药食之属皆从土中生化而成,故将药膳食疗、膏方调理置于该厅,达到强基固本,调中理气的功效。根据四季养生理论、药食同源理论以及患者不同的健康状况、体质情况,引药入食,通过传统膏方药膳调理身体机能,有计划、有指导性地改善饮食习惯[7-8]。

金厅:金主皮,曰从革,因刃针、刮痧所用器具多为针、玉之物,从金从石,且作用于人体皮肤,故而置于此厅,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除疲劳、增加免疫力之目的,对于高血压、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水厅:水曰润下,因药浴、熏蒸前者用水后者用汽,故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厅在设计上可以设置小型水系环绕其间,鱼翔浅底,悠游嬉戏,在静谧中蕴含灵动的因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养生之道。

5.4  养生保健疗养馆

养生保健疗养馆是针对商务接待、旅游休假、休闲保健等需求,设置温泉汗蒸、茶艺馆、疗养、素食斋(僧食)等,该馆的内部环境建设成园林式,种植各种与中医正骨有关的中草药,又因靠近佛教圣地白马寺,也可将整体风格设计成佛教风格,并将佛教养生中调五事即调整睡眠、调整饮食、调身、调心、调息等居食养生观念融入其中,配合我国传统中医养生手段,建成一座环境优雅温馨,设备齐全,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养生保健疗养馆。

[参考文献]

[1]  朱淑君.论洛阳平乐正骨的缘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45-48.

[2]  马欢欢.洛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探讨[J].企业导报,2016(20):121.

[3]  梁海鸬.独树一帜追求卓越—平遥商会博物馆持续提升运行质量[J].企业文化,2017(1):286.

[4]  彭卫华.基于传统生命哲学的中医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2):191-194.

[5]  凌輝.北京大学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0):60.

[6]  刘经端.中医阴阳动态平衡理论在骨折治疗中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6(2):76-78.

[7]  苏原.大遗址保护与洛阳城市总体规划[J].中国名城,2016(2):66-67.

[8]  龚鸿杰.与时俱进、拓展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J].数字化用户,2017(24):121.

(收稿日期:2019-08-21)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博物馆医院
博物馆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萌萌兔医院
露天博物馆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认一认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