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新课导入

2019-01-11陈燕凤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事例概念创设

陈燕凤

[摘           要]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趣味、通俗、直观的新知识导入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创设微课导入、从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演示情景”导入, 从创设问题导入、从创设联系生活实例导入等方面,讲了如何激活中职数学新课的导入。

[关    键   词]  中职数学;新课导入;求知欲 ;演示情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072-02

常常有人形容数学是由无感情的生硬的符号堆砌出来的既枯燥又抽象的学问。如果教师单纯从数学内容的角度去导入新知识,就会存在脱离新知、平铺直叙、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很难吸引学生。根据教学原理,数学既有“教”的一方面,也有“导”的一面,实践证明,“导”在教学中非常重要。若在教学中创设生动、趣味、通俗、直观的新知识导入課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何激活中职数学新课的导入?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微课导入,产生学习动机

在中职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是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产物;感性认识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抽象性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选择感性材料加深概念形成的刺激点,并恰当运用语言进行点拨,就可以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上,弄清概念间的区别和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概念教学效果。而微课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强度大、变化新颖的刺激模式,刺激模式可以从声音、图形、颜色、文字、视频甚至动作等方面入手,恰好能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更直观形象,更适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容易理解。例如,在讲解“充要条件”一课时,如果教师单纯地按照课本内容机械地讲授概念,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而利用微课可以把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微课时长5分18秒,分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入事例,第二部分是认知概念,第三部分是分析事例,第四部分是探究活动。

视频先展示第一部分引入三个事例,同时配上语言讲解、图片和音乐。事例一:欣赏音乐《我是一只鱼》,内容是:鱼离不开水,没了水,鱼无法生存,但只有水,够吗?事例二:下图1是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开关A闭合,灯泡亮吗?事例三:某天你和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想一想,这时候你的妈妈还需要说你是她的孩子吗?在数学中这是一层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要条件。

接着视频展示第二部分认知新课题概念,并配上语言讲述这三个概念的内容和图片。设条件和结论.

(1)如果能由条件p成立推出结论q成立,则说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条件,记作p?圯q.

(2)如果能由结论q成立能推出条件p成立,则说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条件,记作p?坩q.

(3)如果p?圯q,并且p?坩q,那么条件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p?圳q”.

之后,视频又展示第三部分分析事件:事例一,p:没有水?圯q:鱼无法生存,条件p是结论q的充分条件;事例二,p:开关A闭合?坩q:灯泡亮,条件p是结论q的必要条件;事例三,p:孩子?圳q:妈妈,条件是充要条件。这样,通过三个例子的讲解,学生对三个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最后视频展示第四部分探究活动,举典型电路图练习巩固概念,通过微课视频演示,如下图:

将充要条件的三个概念通过具体简单的事例、直观图象、生动形象的动画和风趣的语言讲解,使抽象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演示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定理、公式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数学内容变得具体简单和通俗易懂。而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不仅可以通过动画、图像、声音、音乐、文字等有机结合起来演示,使一些复杂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还能促使学生对于难以演示的实验进行模拟操作,造出逼真的实验情景后展现给学生,使其亲身经历当年数学家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参与制作和实践,逐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并在参与探究过程中,体验研究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授“概率”一课时,上课前一天事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投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要求学生每人把一枚硬币抛50次,观察其出现的结果,并记录各结果出现的频数,然后计算各频率。最后,请学生再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好数据,完成表格。上课时,请各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学生汇报的结果看到出现正面的频率波动很大,很难找到什么规律。接着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原因:由于试验的次数较少。如果允许你做大量重复试验,你认为结果又如何呢?为了给学生提供大量、快捷的试验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使他们能直观地观察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图2),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即当抛掷次数n很大时,出现正面发生的频率总落在0.5附近。这说明出现正面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常数0.5就是出现正面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导出概率的定义。通过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把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创设“演示情景”,让学生在参与实验中动脑动手,以致使学生产生他们现在正重复进行蒲丰等前四位数学家掷硬币试验,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和欲望。

三、创设问题导入,激发学习求知欲

兴趣是由于对感知事物的好奇而产生的,而思维又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在新课导入前依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数学趣味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让学生猜猜结果或猜猜部分的结果,让学生参与猜测活动,那么他们对猜测的结果产生一种强烈的迫切想知道的心理,对研究其解题规律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心弦。例如,在学习“数列”这一章时,我创设一个甲乙两位朋友相见时对话情景引入课题:甲朋友问乙朋友:“最近有什么新业务吗?”乙朋友说:“有一份非常合适的合同您签吗?”甲朋友说:“请说说具体内容。”乙朋友说:“我每天为你提供10万元的商品,你的付款方式为:第一天只需支付1分钱货款,第二天只需支付2分钱货款,第三天只需支付4分钱货款,依次类推,以后每天所付的货款都是前一天的2倍,合同期限末30天,一个月内要付给你300万的商品呢?对你来说是多么合适呀!机会难得,赶紧签吧!”请同学们想想真的是这样吗?这个事例很贴近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经济问题,既熟悉又新鲜,能引起学生解答的欲望。通过他们自己的尝试,但无法解决现在探究的问题。这样,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我抓住有利时机说:“一旦签了字,一个月内你将倾家荡产,为什么呢?学习本章知识,你就明白这是一个多险恶的交易合同了。”为了急于知道结论,解疑的迫切感愈强,思维就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愈高,会全神贯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四、联系生活实例导入,调动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现实中的数学素材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生学习起来可避免枯燥无味而具有亲切感和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课时,先导入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商品促销活动:现在有一家商店对某种成本价为650元的电视机有一个促销活动:买一台电视机,单价950元;买两台,单价是900元;依次类推,每多买一台,单价降低50元。要使商店保持每次交易赢利大于200元,问每人最多买几台?

在讲“分段函数”一课时,先导入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商品销售问题:某商店规定,某种商品一次性购买10千克以下按零售價格50元/千克销售;若一次性购买量满10千克,可打9折;若一次性购买量满20千克,可按更优惠价格40元/千克供货,分别求出购买15千克和25千克应支付的金额。

这些问题与当前市场经济密切相关,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引入新课前,抓住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利用他们生活经验,亲身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的创设方式多种多样,必须依照教育心理学原理,认真分析教材,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目标、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恰当的新课导入能激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数学学习动力,会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景中去。

参考文献:

[1]游丽昭.浅谈数学概念教学[J].数学通讯,1996(8).

[2]徐达林,顾树柏.略论波利亚的学与教三原则[J].数学通讯,1995(5).

[3]肖林元.促使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的途径[J].数学通讯,1997(1).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事例概念创设
创设未来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例”后有“析”方可取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