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姓名学翻译中的文化内涵浅析
2019-01-11武雅蓉
武雅蓉
[摘 要] 從远古氏族社会到现代“数字化时代”,姓名都在语言文化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以姓、氏明贵贱到“百姓”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姓名文化的变迁都体现了浓重的时代色彩。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数字化时代,对姓名中文化内涵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对中西姓名学中文化习俗的分析,来研究其文化内涵更恰当的翻译模式。
[关 键 词] 姓名学;文化内涵;命名习俗;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8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206-04
一、引言
美国学者Claire Kramsch认为语言对文化有三大功能:“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人类的姓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和交流手段,是语言学中“结构”与“意义”的综合体并完美展示了语言对文化的三大功能。命名习俗在特定的语言及文化基础上浓缩了当时个人或者集体的文化内涵,是不同时代特定时期文化现实的真实写照。“数字化时代”语言学中姓名的翻译要求译者兼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因而,姓名翻译在遵循语言规律及使用习惯的基础上还要体现当时的文化内涵。
二、中西①姓名文化比较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同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宗教等信息相关。它具有极其复杂多样的构成方式,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又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
(一)“重姓”与“重名”的民族心理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共性至上。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姓,人所生也;名,自命也。”因此,在姓名的排列中“重姓”,代表宗族、家族及群体的“姓”必然在前,代表个体的“名”理应在后。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所以,在姓名排列顺序上必然“重名”,代表个性的“名”在前,代表共性的“姓”则随后。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式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差异。
(二)中西姓氏来源比较
姓氏是用来区别不同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之间的标志和符合。在我国姓氏形成之初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明贵贱”和“别婚姻”。最初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后来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姓氏来源繁杂多样,如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将我国姓氏来源归纳为32类。本文仅对中英的姓氏进行择要比较。
三、中西命名习俗与翻译
(一)中西命名习俗
人类命名原则及方式来自特定的语言及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背景及时代文化的真实写照。选择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词是中西方命名习俗中的总原则。在形美、音美、意美的基础上,姓名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资本”是与时俱进的,往往折射出特定时期的人文氛围及价值取向。
1.中国命名习俗
中国人的姓名文化自古以来均受制于法律,如《左传》中所记载的“五法六规”。④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始于周朝的避讳制及以姓名论贵贱的“门阀制度”和“字辈谱”的命名原则,体现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命名方式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常常可以由名字识历史,如,“之”字盛行的指魏晋时期;⑤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时代特征“建国”“援朝”“跃进”“卫军”等。
命名习俗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个人出生信息相关;二是与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相关。表2 中国常见的命名习俗及示例
2.西方命名习俗
英语作为现在世界主流通用语之一,母语为英语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命名习俗与英国大体相同。英语姓名一般由三部分构成:教名(the Christian name/ the first name/ the given name)+ 中间名(the middle name)+ 姓(the family name/ the last name)。英语教名大多取自古圣人、《圣经》和神话人物,从教名我们通常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性别及其宗教信仰。英国文化中有些姓名可以使用其缩略语。如英国前首相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常被简称为Tony Blair(托尼·布莱尔⑦)。
英语命名中人们所偏爱的名字并不多,常见的也不过几十个。因而,英语民族中重名现象相当多。英语命名习俗中,男孩名字大多体现勇敢、富有等阳刚之气;女孩名字则多表现为清纯、可爱等阴柔之美。其主要命名方式可归纳为:
(1)《圣经》,如:Daniel(丹尼尔)是《圣经》中的先知,意为“上帝是我们的裁决者”;Janet(珍妮特)意为“上帝的恩赐”。
(2)古希腊、罗马神话,如:Irene(艾琳)是希腊神话中的和平女神;Hercules(赫尔克鲁斯)是罗马神话中的大力神。
(3)自然万物,如:Peter(皮特)意为“岩石”;Daisy(黛西)意为“雏菊”。
(4)父母亲朋,如: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名字来自父亲(Charles Darwin)与伯父(Robert Darwin)。
(5)其他,如:以历史名人如早期英国国王命名Richard(理查德);以个人特质相关的词语命名,Roy(罗伊)意为“红发”、Vivian(薇薇安)意为“有活力的”。
(二)姓名翻譯
翻译的本质是透过语言表层现象对文化深层内涵的转换及传达。同一词语在同一文化的不同时期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含义往往不同。以“龟”为例,龟作为长寿的代表,唐代文化取名中常常含“龟”字,如李龟年。但是随着近代文化的发展,“龟”字常用为贬义词,在近现代的命名方法中基本不见“龟”字的使用了。以“龙
(Dragon)”为例:中国文化中的“龙”常常用来指皇帝或者比喻非凡的人物,因而成为中国取名中的常见字之一;西方文化中的“龙”却是邪恶、贪婪的化身。随着意识形态与翻译实践的发展,现在许多中国学者提出要将中国“龙”重译为“long”或“loong”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翻译学里把人名翻译的基本原则定为两类:“名从主人”和“约定成俗”。以姓名中的汉译英为例,名从主人原则适用于大部分的姓名翻译,其翻译方法大体有音译、音译+注释、意译及按威妥玛式拼音方案翻译四种。约定成俗原则则体现在特定的历史名人及标志性代表人物上。
1.名从主人原则
“名从主人”,狭义的理解是指人名翻译中的译音无论是从原文直译还是从其他文字转译都要尽可能地接近原文读音。广义的理解中轻则是对个人的尊重,重则可能涉及国家主权等。通俗来说,凡遇姓名需写为拉丁字母的,在姓名字母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的基础上,顺序一律遵循个人的本民族习惯(如我国名字姓在前,西方名字姓在后⑧),在清楚表现姓名的同时也尊重了个人的民族习惯。
(1)音译
音译是姓名翻译中最常见的翻译表述形式。
由于中国姓氏的同音字比较多,只写姓及名缩写往往难以区分,如:李(LI)和林(LIN)均可缩写为“L”。为了便于区分,在音译汉语姓名时,一般采取姓+名的全拼翻译形式。如:张伟(可译为:ZHANG Wei)。
英语姓名为了书写或者口称方便,常把长名缩写或者简称。同一名的省略名和简称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英译汉时,可以根据原文中所采取的本名或缩略名来进行音译。
(2)音译+注释
人的姓往往是由祖先传下来的,是一种区别性的符号,往往并不需要翻译其含义,只需要采取音译原则即可。但是人的名是个人独立于集体的显著信息,在名中往往隐含了大量的信息,如个人特征信息及父母期望值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姓名翻译适用的方法需要在音译的基础上对“名”加以注释,以显示其所代表的特定文化内涵。
音译+注释的方法通常适用于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每个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往往都隐含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对不熟悉对方文化的跨文化读者来说,简单的音译并不能引起他们对作品的任何联想。如果译者对音译加以注释,更容易代入联想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鲁迅《故乡》)
he was born in the intercalary month, and it was found that earth of the five elements was lacking, so his father called him Runtu(Intercalary Earth).
◆英国史上最“牛”绰号——“约翰·牛(John bull)”
“Bull”在英语里是“牛”的意思,John Bull是18世纪一本政治讽刺小说的主人公的名字,由于人物刻画逼真、形象生动,逐渐成为英国或英国人的代名词。我国把“约翰·布尔”翻译成“约翰·牛”,十分传神地体现了英国人性格中固执倔强的特征。
(3)意译
各国姓名的命名习俗深受其文化的影响。姓名的翻译,本质是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习俗进行融合交流。因此,需要译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文化百科全书”,不仅要熟悉译入语姓名及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更要熟悉双方文化中的差异问题。正如Nida所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有助于翻译的成功。”
◆“诸葛亮”是中华文化中智慧的化身,但是西方文化中并无“诸葛亮”的相关文化,因而需要采取意译的方式,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事后诸葛亮。
20/20hindsight。(20/20是医学眼科用语,指“理想的视力”,Hindsight,指“后见之明”。20/20hindsight就可以指代事后聪明)
◆...not just Tom, Dick and Harry.
这里的Tom(汤姆),Dick(迪克)and Harry(哈里)是英语姓名中常见的普通百姓名字,类似于汉语中的“张三、李四、王五”。因而在翻译中需要意译为“普通百姓”。
(4)按威妥玛式拼音方案翻译
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 Romanization)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在早期的翻译文献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58年以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而在大陆翻译中逐渐废止。如:杨宪益先生把《红楼梦》中“金桂”的名译为“Chin-kuei”。
2.约定俗成的原则
人名的翻译有普遍规律可循,但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家喻户晓的文化作品中的人物,需要采用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翻译港澳同胞及一些海外华人的名字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不能直接使用拼音音译,否则就丧失了姓名翻译在文化中的准确度,相当于直接改名了。
汉译英方面,如: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成吉思汗(Genghis Khans)、孙中山(Sun Yat-sen)、毛泽东(Mao Tse-tung⑩)、宋庆龄(Soong Ching-ling)等。
英译汉方面,如:Maria译为“玛利亚”或“马利亚”时特指耶稣的母亲,但如果译为“玛丽亚”时可以用于表示普通人的名字;末代港督Chris Patten的中文译名为“彭定康”等。
(三)中国人的字、号文化内涵与翻译
在相当长时间的汉语文化里,人们对取名相当讲究,对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字”“号”的普及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习俗中应运而生。
“字”,由“名”演化而来,是下对上、少对长的面称和对他人的尊称。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Confucius,his name was Ch'iu and his literary name was Chungni.),据《史记》记载,孔子生于尼丘山,这个山不高,所以叫“丘”(hill,小山丘),在家中排行第二(伯、仲、叔、季),所以取字为“仲尼”。
“号”作为中国特色姓名文化的一种形式,到了唐宋时期开始逐渐风靡起来。在汉英翻译中,“号”可以译为英文的“Pen name”,以各种命名方式所展现的除“正名”外的美称和自称。例如,李白因为对莲花的喜爱及幼时长居青莲乡的原因给自己取号为“青莲居士”(Hermit of Green Lotus)等。
(四)姓名翻译中的“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
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是指译者过高估计译文读者的知识,在译文中对源语信息省略或者打了不必要的折扣,从而由于信息度过小,使读者不能直接领略原文所表述的信息。姓名翻译是文化翻译中最容易出现欠额翻译的领域,因为姓名中所包含的背景文化信息常常被译者所忽视。对数字化时代的姓名翻译,译者需在对中西文化思维比较基础上来适度运用“归化”与“异化”的方式来弥补“欠额”。如:
◆东施效颦。
Dongshi imitates Xishi(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Dongshi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对姓名进行解释性信息明示,可以使不了解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西方读者正确理解该姓名的内涵,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中国姓名文化中所包含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Would any of the stock of Barabbas had been her husband rather than a Christian!”.
本句中除了Christian(基督徒)以外,Barabbas(巴拉巴)也是一个极具宗教色彩文化的词,此人是《圣经》中所记载的一名强盗。我国读者并不熟悉这样的西方背景文化,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此进行补充释义处理。朱生豪先生将本句译为“我宁愿她嫁给强盗的子孙,不愿她嫁给一个基督徒!”就是对其“隐藏信息”的补充释义处理。这样的翻译方式更便于中国读者对原文的赏析理解。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取名准则的变迁史作为反映不同思想意识及文化的手段,体现了不同文化传统中的文化基因。姓名是包含从远古到今日的“数据库”,从中可以搜寻到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中西姓名特性及翻译的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及翻译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数字化信息时代,译者肩负传达不同文化的使命,对姓名的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注重文化内涵的转译。以姓名学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尽力做到使不同文化读者可以“由名识人”。
注释:
①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中西方姓名文化仅以英国姓名文化为代表。
②最古老的姓大都带“女”字旁,但由于字形的演变,今天有的字已经不见“女”字了。
③宋神宗熙寧年间,对归顺的青唐大首领俞龙珂,赐姓为“包”,赐名为“顺”。
④五法六规: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帛。
⑤魏晋“之”字作为五斗米道教(天师道)的标志,不避名讳,甚至父子兄弟相袭(如:顾恺之上有悦之,下有宪之等)。
⑥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农历八月初八,幼时取名:朱重八也叫朱八八。
⑦英国官方的中文译名为贝理雅。
⑧近年来西方一些学术文件及著作中也出现了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这种书写方式中姓的后面总有一个逗号(“,”),如:将Eugene Albert Nida写成Nida,E.A.。
⑨表格仅介绍几种常见的缩略名,摘自李家烨、杨炽的《英国人的姓名》一文。
⑩现代有些论述文章中对毛泽东翻译也直接采取汉语拼音(Mao Zedong)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成昭伟,周丽红.英语语言文化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2]李延林,夏志明,谢孝兰.论英汉文化翻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4]纳日碧力戈.姓名[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5]张联芳.外国人的姓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Claire Kramsch. 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Connerton,paul.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
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8]Nida,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