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政部相关行业标准在地方高校社工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11陈晔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行业标准社工课程体系

陈晔

[摘           要]  把民政部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发布的六项推荐性行业标准运用到地方高校社工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可以依据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依据行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通过这些途径实现行业标准和高校教学科研的结合,同时可以依托高校的教学和实践推动行业标准的完善和发展。

[关    键   词]  行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88-02

迄今为止民政部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共发布了六项推荐性行业标准:《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MZ/T 094-2017)、《社会工作方法小组工作》(MZ/T 095-2017)、《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 058-2014)、《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MZ/T 059-2014)、《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 064-2016)、《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 071-2016)。这些标准涉及社会工作三大经典方法和老年、儿童社会工作等重要实务领域,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实践和规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导向性作用、评价性作用和监测性作用。高校社工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既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又具备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基础扎实、精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在各类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团体组织、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机构、基层政权、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社会保障、社会行政管理、慈善资金募集与管理、社区建设、员工关怀、客户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让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社会工作的实务技巧与方法,掌握社会调查和统计的方法,能有效开展多个领域的社会工作。把标准运用到教学中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一、基于社会工作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则是要求将行业标准纳入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去。其设置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的实现。首先在机构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掌握与社会工作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对照社会工作行业标准,分析不同岗位职业功能及对应工作内容。其次注意将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传统大学专业课程比较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基于学科特色和体系进行课程开发,而非依据职业岗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缺少对相关行业标准的学习,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很快进入专业角色。依据现有的社会工作的相关行业标准则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把握社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确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等课程内容,内容设置上重点加强对社会工作行业标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操能力。最后在行业标准相关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体系框架下,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标准,依据标准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最终完成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树立标准意识,更新教育观念

社工专业教师要自觉认真学习和掌握标准,把相关标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潮流和共识,也是高等学校大学教育发展中的自身要求所在。标准化领域并非局限在生产和技术方面,在社会、经济、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标准化人才。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专门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都是由其他专业转换岗位而来,其中很多教师来自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这些学科重视人类精神的探索和高深学问的研究,其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工作这种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专业有很大区别。对标准和标准化知识则不熟悉甚至存在误解。例如把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视为“功利化”,认为标准化教学和管理违背了高等教育传承人类文明的职能,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事实上,在现代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文明的发展、传承和共享都離不开标准化。掌握标准知识、具备标准意识、按照标准办事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是适应21世纪要求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具体到社会工作专业,则要求教师在精研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学习和掌握社会工作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各门课程的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标准化知识和概念,以培养出具有坚定的“助人自助”专业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符合标准要求的高素质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

三、基于行业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要在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中使用和执行标准,让学生熟悉掌握标准的知识和内容。基于行业标准的教学改革要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总的原则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高校专业理论课有自己的体系和完整性,要想把实务引领的行业标准融入其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尝试问题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就是把相关行业标准的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逻辑关系严密的、有价值的、科学性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标准、掌握标准、使用标准。教师可以直接提出这些问题,这时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就不会把学标准、用标准变成僵化地套用标准。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不同的情境,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或者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2.项目教学法是指把项目引入教学环节,包括项目模拟和项目实战。在社会工作领域,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一定的资源,按照预定的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所设计并且实施的社会工作服务任务。“项目既是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专业方法,又是社会工作机构进行自我管理的核心手段,同时,项目还是政府创新服务的重要桥梁。就此而言,项目可以视为案主、社工、机构、企业以及政府相互连接、交互作用的有力平台。”通过项目教学可以把标准从术语与定义、伦理与原则、理论与模式、技巧及过程等方面完整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项目教学用的比较多的课程组织形式是项目模拟,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虚拟出典型的案主案情作为题目,学生依照案情进行项目方案设计,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这种虚拟出典型情境的教学方式既便于老师讲解,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也有两个明显的不足:(1)再怎么精心设计的虚拟情境也无法完全反映出复杂的社会现实;(2)脱节于项目从项目申报、方案设计到实施介入的实际过程,学生在实习时或者工作后很难马上上手负责一个项目的运作。因此项目化教学需要加大项目实战的训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实际项目引入教学之中。如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为社会服务、为地方服务,通过承担横向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中去;或者通过密切学校与社工机构的合作,把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或督导请进课堂,进而在机构中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獲得实战的经验和指导。这样的项目化教学可弥补单纯课程理论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知悉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行业标准和具体要求,也可以让学校及时了解社会和专业的前沿信息,适时调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

四、在教学和实践中完善和发展标准

任何标准都不可能是完善的,社会服务类的标准尤其如此。在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社会服务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都很快会发现新问题,需要不断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规范需要不断持续改进的要求。在教学中完善和发展标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通过教学科研发现新领域,

研究新问题;或者是对标准中高度概括性的条款进行研究性拓展。如《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MZ/T 094-2017)4.2.6条关于保密原则就简单表述为“保密原则应对服务对象信息保守秘密,未经允许,不应透漏服务对象信息;需要提供信息时,应告知服务对象,并与相关组织共同采取相应措施”。实际如何具体操作,如何应对坚持保密原则时的特殊情况,在教学中需要去研究,去把这些讲清楚。例如面对案主有犯罪意图或有自杀自残倾向时还要不要坚持保密原则?(2)通过与社工机构合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将教研成果应用到一线社工实践中,帮助社工机构制定企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六条规定“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如上述保密原则就可以根据社工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份从接案到结案整个环节都能具体操作的保密规范出来。如果在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还可以去推广成为团体标准、地方标准乃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实务专业,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民政部的相关行业标准为此搭起了一座桥梁。言而总之,重视行业标准在课堂教学的运用研究,利于增强教学与社工行业的连接性,使教学内容能与行业标准相衔接,能够解决教育与生活脱节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王瑞鸿.社会工作项目精选[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行业标准社工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A Social Crisis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造纸领域5项行业标准计划项目获批
近期发布的相关行业标准(2020年3月01日)摘选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31项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即将实施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