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2019-01-11严苏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德育工作实效性

严苏丹

[摘           要]  德育是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生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学校必须对学生履行的主要义务。但从目前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进行分析后发现,高校德育还严重缺乏實效性,德育的价值没能真正展现,学生内心没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能以道德约束自己的言行。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持续深入地推行,对德育系统进行建立和完善,尽可能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德育与学校的教育发展相统一,为德育作用的发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知行合一;新时代;高校德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160-02

当前形势下,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在此基础上,高校德育工作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重点。高校德育工作是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科学规范地对教育者进行培养,使其可以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创新性的思想,较好的道德品质,它包含人类文明进步对受教育者素质的一般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加强德育成为高校工作开展的重点,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德育工作进行忽略,特别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更应该不断关注和重视高校德育工作,使其可以提升实效性,才能促进高校的发展和完善。

一、“知行合一”的现代德育意蕴

知行合一理念最早在明朝提出,“知”就是指人们对道德所具

有的意识和道德思想意念,“行”就是指人将自己的道德意识转换

为实际的行动,其主要的思想核心就是在知道、了解的情况下坚持去做,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道德有全新的认识,知行合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对知识的形成和行动的环境进行明确,对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界限也没有准确的划分,但是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实践是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1]。在现代德育发展中,知行合一思想对德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使人深刻认识到,知道的根本目标是行动,也就是说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可以长期进行道德实践,这是德育所追求的根本境界。

另外,对德育的根本路径进行了指明,即真知的形成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进行总结,才能使人们的道德规范意识不断提升,从而具有更加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道德意识积极向道德品行进行转化,其要求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对以往德育的认识进行创新,重新构建知而必行的开放式现代德育体系[2]。

大学生正处于迈入社会的重要时期,已经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如果仍然停留于理论式的教育层面,对学生的现实需要没有正确了解,是难以提升教育效果的。如果一味地强化教育者作为政治宣传人的角色,会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同样也难以达到德育的主要目的。因而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必须将知行合一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思想,对德育的目标体系进行明确,使德育内容更加丰富,构建知行合一的方法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3]。

二、大学“知行合一”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重认知轻践行

近些年来,在培养整体素质强的人的理念指导下,高校在德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平台,对德育优先的理念非常认同,德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在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下,德育为先的理念与德育实践之间产生了一定差异,高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注重认知理论,对实践反而比较轻视,实践与理论不能处于同一位置,虽然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落实中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使重认知轻实践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指挥者就是高校辅导员,所有的目标都只停留于形式[4]。

(二)重口号轻落实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高校德育的开展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意义深远,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对思想进行及时的创新,坚定自身意志,这主要就是因为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不再是独立存在的,受国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综合性影响,还要受到传统文化的限制。同时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但是学生在德育认知方面还受到自我思维的限制,对某些德育观念并不能完全认同,使德育发展出现瓶颈。因此,高校必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实施科学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德育的实效性有效地发挥,使高校大学生形成科学完善的道德观念[5]。

(三)德育生活化的实质

生活中的德育同样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才能顺利完成,也被称为实践性德育,生活中的德育模式要求必须以现实的生活为德育开展的基础,使德育可以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融合,对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行充分的尊重[6]。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地位进行巩固,使学生可以独立主动地去接受德育。然而在生活中的德育方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严重的不足,知与行没有进行紧密的融合。

三、提高“知行合一”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高校德育应该从大学生的根本实际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分析,使德育内涵更加富有意蕴,在保证德育可以充分开展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德育内涵进行论述。

(一)法纪教育

德育必须以遵守法律为基本,才能使德育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才能为大学生的德育开展提供准确的依据,使大学生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接受法纪教育,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才能使大学生在进行德育时,以法律规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进,使大学生可以强化法律意识,提高德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7]。

(二)理想教育

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就是理想教育。理想教育是积极鼓励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使大学生可以树立理想意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斷进行奋斗,使大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三)诚信教育

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就是诚信,其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诚信是所有社会个体交往时必须遵守的规范,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还需要不断强化,诚信危机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还偶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生活风气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可以明白更多做人的道理,掌握基本的做人准则,讲究诚信,是大学德育的核心和关键。

(四)感恩教育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最基本的就是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独立、完整人格的关键。德育的基本内涵就是学会感恩,使大学生可以从内心感恩身边的一切事物。只有怀有感恩之心,才能让大学生对世界更加热爱,更加独立,获得更多的尊重。因此,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也是丰富德育内涵的有效手段。

德育在大学生自我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家庭、社会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使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可以被净化,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强化道德意识。

(五)文明教育

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文明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让学生将文明礼仪始终铭记在内心,在实际行动中彰显文明礼仪,使文明礼仪成为大学生基本的素养之一。

(六)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大学生面对学习和生活困难的重要保障,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的勇敢精神,可以有效应用于追逐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在励志教育的帮助下,经过大学生的个人努力和顽强拼搏,使大学生可以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作用和价值,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不同的大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使其可以在励志教育的过程中对励志理念强烈认同,为德育的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德育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发展的核心手段,因此学校必须对其加强关注和重视。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师生严重缺乏交流,使教师对学生的想法没有正确的了解,不能实施科学的德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知行合一理念下,德育的实效性显著增强,使大学生强化道德观念,进行自我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挥了德育的真正作用,使德育工作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周铮,方颖钰,张奥东.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9,12(4):111-113.

[2]张凤池.知行合一:中学德育实践模式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3(1):221-227.

[3]吴卿,龚晓康.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看现代德育中培养道德内驱力的意义[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2(7):142-144.

[4]吴建岳,吴宏宇.“知行合一”思想对学校德育实践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8,12(6):125-128.

[5]孙新宇.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6):141-142.

[6]韩治国,王艳丽.“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内涵及其实施途径[J].肇庆学院学报,2017,38(6):154-157.

[7]丁蔼然,丁玉素.“知行合一”是评价德育的核心指标[J].教育科学研究,2017,12(9):111-11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德育工作实效性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