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研究
2019-01-11张晖
张晖
[摘 要]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对象,研究如何在中高职衔接中应用现代学徒制,将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应用到中高职衔接中,解决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3+3”构思不能完全实现、企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给出“知识衔接、技能衔接、岗位衔接”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衔接的思路和方案。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机电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128-0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我国教育部门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引进和试行现代学徒制等重要举措,目前在中职、高职各类学校都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将现代学徒制和中高职衔接进行交叉融合,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中高职技能培养衔接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目前存在的问题
“3+3”中高职衔接是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中的一项,它是由中职、高职、合作企业三方共同建设的项目。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经过市场调研及岗位需求情况调研,合作企业提出岗位任职能力需求意见,以高职学院为主体,与中职院校共同协商,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但实际情况与理想预估还有些不一致,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3+3”的构思不能完全實现
“3+3”中高职衔接的学制是首先完成3年中职阶段的学习,在取得中职的毕业证书并满足转段条件后,进入高职阶段完成后3年的学习。这两个学习阶段既可以统一也可以相互独立,即学生在中职毕业后如果不满足转段条件或主观上不想进入高职进行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与普通中职毕业生无异。
江苏省高职院校近百所,除少部分学院生源充足外,大部分学院都面临招生压力,中高职衔接的学生是高职学院的重要生源途径之一,高职学院对这一部分非常重视。学生在中职完成两年半的学习以后,根据计划应该有一个学期的企业实践,但是由于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践后,学习压力骤然减轻,加之学校、企业管理不严,学生受到的诱惑增多,许多学生在完成企业实践后就不愿意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导致高职的生源流失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经过中高职双方协商,很多实施“2.5+2.5+1”的方案,即中职的学生提前半年到高职进行学习,最后一年的时间进行企业实践,这种实施方案使学生在中职阶段的学习过程不完整,导致职业能力有缺失现象。
(二)企业参与程度不够
目前现代职教体系中的中高职“3+3”项目,申报的主体由三家组成,即中职、高职和企业,但是在项目中没有明确企业的职责和任务,也没有相关协议和约束,导致在进行项目申报、方案制定过程中,企业的作用仅是浮于表面,没有切实深入的合作。由于制度不健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不高,流于形式和表面的东西比较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高职衔接培养中的优势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正式开始了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工作。
(一)情感上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了“传统学徒制”“德国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徒制是一种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在传帮带的关系下,师父、徒弟、企业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产生认同感,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与老师、同学朝夕相处,逐渐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归属感的产生使学生在中职、高职学习过程中不易产生流失现象。
(二)技能衔接培养的优势
现代企业对中职和高职学生的工作岗位要求存在差异,中职毕业后可以从事产品生产、设备操作等岗位,高职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设备管理、维修和初级设计等岗位。中职和高职的六年时间里,学生在企业也存在岗位升迁和轮换,中职和高职在教育内容上存在着衔接,现代学徒制保证了学生在岗位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着衔接,使人才培养形成整体优势。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中高职衔接实践
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双主体育人,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进行中高职衔接,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现代学徒制是随着产业技术升级和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中高职衔接是贯彻创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产物,从本质上讲都是为社会培养人,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高素质劳动者。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两个阶段:(1)中职阶段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掌握机械、电子、液(气)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机电设备的操作、组装和调试的人才;(2)高职阶段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掌握先进制造业设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先进制造设备的维护、维修和简单设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开发
1.企业调研
通过企业调研,确定机电专业在企业中的职业领域和就业岗位。本专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可以胜任的岗位有一线生产制造、设备操作、装配等岗位,高职毕业后可以从事生产设备的调试维护、设备管理、技术服务等岗位。
2.岗位能力分析
分析工作岗位的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如表1)。表1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岗位能力分析
3.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开发,二是企业课程开发。无论是校内课程或企业课程,都要考虑到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根据国家“1+X”证书制度,我们课程应当围绕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高级、技师的内容进行安排(如表2)。
(三)组织模式
校内课程的教学组织都采用模块化教学和实训室上课的模式,教师讲授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边学边练,及时掌握。在企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等多种形式,在同一阶段可以进行岗位轮换,在中职、高职可以进行岗位升迁,不同岗位的变化可以安排不同的师父。在中职阶段实习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设备维修学徒进行工作。
四、结论
本研究基于机电一體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项目,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研究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现代学徒制对促进中高职衔接发展的作用。中高职衔接搭建了现代职教体系的立交桥,现代学徒制则是这座立交桥的钢筋混凝土,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另一方面使六年的培训学习能够连续贯通。通过连续几年的岗位锻炼,学生能够熟悉企业的多个工作岗位,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从学徒工到正式员工的蜕变。
参考文献:
[1]单文周,李忠,周丽艳.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9(5):63-69.
[2]王东梅,王启龙.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内涵、要素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9-24.
[3]章达宾,陈贵清.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2):103-107.
[4]唐超.中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7.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