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教学模式探索
2019-01-11陈亮
陈亮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所有本科院校都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依据“原理”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要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将针对全国高校在校本科大学生编写的教材转化为适用于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是摆在每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以“原理”课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学模式为例,尝试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学生自主的社会调查活动配合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以期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關 键 词] 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调查;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36-02
人类的思维革命,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即实践的方法。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避免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当前思政课教改活动中的重中之重。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中,他不断地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锻造能力。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2]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共同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学懂理论、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情分析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基本属于“三本”招生的学生,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对理论学习没有兴趣,对“原理”课的学习多数学生表示“听不懂、学不会”。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不足,论文和调查报告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学生没有参与过社会调查,对调查问卷与报告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了解,对问卷的数据结果无法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不能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出于今后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论文阅读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是很有必要的。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00后”,习惯于虚拟世界提供的快捷便利、简单易得的心理体验,对身边的现实世界反而表现出“无力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度很低。智能手机的普及,抖音、快手等娱乐软件的广泛使用,人人都是自媒体,学生中也出现了“直播主播”“网红”,随时随地发视频,甚至在课堂上都放不下手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更多的是与手机争夺学生,有些学校在教室门口放置手机袋,有些思政教师课堂上对玩手机的学生采取没收手机的做法,这样一方面容易激化师生矛盾,另一方面治标不治本,对提升教学质量没有明显的作用。与其堵不如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和网络来学习,变娱乐工具为学习工具。
(三)“原理”课教情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能旨在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列宁也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4]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实践能力。当前针对“原理”课的实践教学手段非常有限,多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教材知识点多而且抽象,政治性强但欠缺生活化,这样的特性易造成“原理”课实效性不强的缺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会、拓展眼界、了解社情和民情,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对“课上理论教学+课下社会调查”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尝试以小组活动为基础,依托互联网技术,以学生自主的社会调查活动辅助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真正在实践活动中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深刻的认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育人目标,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对各班学生进行分组
学生个人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难度较大,借助小组的力量,分组讨论,相互督促。同时,小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协调能力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通常情况下,六人左右为一组,直接按学号进行分组,尽量体现每位学生的参与感,避免“强强结合”或是“弱弱结合”的情况出现。
(二)提前布置小组学习内容
在第二章教学开始之前完成分组,并要求各小组在课后学习典型的、优秀的社会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的结构,并分析报告的写作方式。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知网进行文献搜索,也可以直接将自己选好的优秀社会调查报告放在学习通的资料库里,供学生阅读学习。
(三)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要求学生在第二章讲授的过程中,在课后开展小组讨论,围绕调查主题的选择、调查范围的划定等内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对实践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授,之后各学习小组介绍选定的主题。教师在学生介绍完各自主题之后,引导学生对彼此选定的主题进行分析,分析其难易程度,包括实际开展调查的合理程度和完成程度等。
(四)学习小组完成问卷调查
学生用问卷调查软件生成问卷,在课下完成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软件会自动生成数据资料并用图形来显示数据分布,节省了回收整理问卷和统计调查结果的时间。这个阶段是学生对社会调查进行感性材料积累,是感性认识的阶段。
(五)小组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现存的问题,并自行分析问题的成因
这是学生进行理性认识的阶段,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对各小组的调查数据进行单独的指导,并帮助学生分析数据,厘清数据的真假,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六)学生整理资料,完成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完成后,由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调查过程和调查结果做一个简要的汇报。这对每个小组来讲,又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样整个社会调查活动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三、对“课上理论教学+课下社会调查”教学模式的总结
(一)教学模式的作用明显
整个社会调查以学习小组的团队活动为基础,在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学生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通常情况下,教师对调查过程中出现的明显错误给出指导意见,多数时候鼓励学生借助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并通过“学习通”的班级群互相讨论学习。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也正是这些困难,让人产生应激反应,帮助学生提升专注度,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内化。整个社会调查活动本身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过多指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增加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实现线下教育与线上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不足
不同专业的学生社会调查完成情况差距较大。以某民办应用型高校为例,全校十二个二级学院主要分为经管类、理工类、艺术类三大类。整体来说,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属于文理兼收,理论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学习态度端正,调查报告完成情况较好,整个调查过程也比较认真。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全是理科生,喜欢实践工作,软件运用熟练,问卷调查完成较好。但是自身理论能力有限,对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调查报告的撰写水平有待提高。艺术类的学生本身每天有专业课的练习,加上之前中学时期文化课基础不扎实,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在短时间内较难有大的提高,调查报告的写作粗糙简单,甚至有抄袭现象。
整个社会调查时间有限。从第二章开始讲授之前到第二章讲授结束,大约时间在四周左右,第二章课时安排为10课时。时间较紧,学生的调查选题相对都比较简单,从身边入手,而整个调查過程也比较简化,范围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在校内完成。由于调查过程的简单,范围的缩小,调查数据较少,所以,数据分析也相对简单。
经了解,个别学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没有参与过任何环节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要在考核中体现。本次调查的成绩将计入平时的过程性考核成绩中,占平时成绩的50%,就是50分。而评分指标有小组讨论(20分),承担工作完成情况(20分),奖励(10分),项目的所有分数由小组全体成员集体给出。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称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5]其教学效果是缓慢呈现的,不能急功近利,眼光要放长远,重点不是当下的教学成果,而是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2018-04-12.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