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11甄冒发李秀娟徐振峰
甄冒发 李秀娟 徐振峰
[摘 要] 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与探索,构建具有一定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从增设创新理论课程、加强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方法;构建较为完善的第二课堂,列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在此基础上丰富实践设计内容、扩展实践应用平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新生入门教育、发扬传承精神、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等方面探讨与实践,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毕业五年电气类学生不完全统计,超20个团队组建公司,领域主要涉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以及软件业。
[关 键 词] 创新;地方性;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14-02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三种人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养,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国家发展急需创新、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完成此使命就需要更深层去探索与实践如何能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通过对我校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及创业状况的调研,发现凡是发展较好的毕业生都比较注重在校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参加专业竞赛的学生尤其优秀。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校培养的创新能力,不但与专业有关,也有与专业无关的内容,在学校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应用实践能力。通过多年的调研与走访,大学期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我校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系统改革和实践,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被选为全国第三批创新创业50强高校。
一、增设创新理论课程,加强理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创新素养的培养和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两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态度、坚定的意志、合理的自我情绪控制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及较好的认知能力等内容,需要学生对本专业某种现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有将这种认识付诸行动的意愿,也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促进创新的环境,从而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所具有的创新行为。
针对创新素养的培养,首先在四年培养计划上进行修改,增设了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理论模块,含有学科前沿、创新研究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向学生讲解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创新的,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愿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理论模块培养学生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的能力,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职业定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了解专业学科前沿,了解专业一般创新研究方法,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能力、锻炼相关科技创新活动能力。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制订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培养方案,根据调研、跟踪学生培养情况实时评估,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不断融入新内容、新方法,更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及与创新相关的法规等知识与技能,同时进行学科体系的建设,培养学生探索学科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前沿等。
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从理论教学上修订培养
计划,增设理论课程,培养其创新思维、意识与方法,同样在实践教学上提供实践应用平台,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展现,营造全员、全程、全覆盖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新。
二、丰富实践设计内容,扩展实践应用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专业实践环节、课程模块的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连续每年对安徽省近2000余家企業进行抽样调查,分别对市场需求的工作岗位、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素质要求等进行分析评估。在参照动态人才市场需求、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提高综合素质与工程素养思想的指导下,构建“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体系”及相应课程体系的同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并列入培养方案(6~8学分)。第二课堂从构建理念、内容、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扎实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全覆盖创新氛围,提供多方位平台。
强调理论知识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载体;搭建动手实践、开拓创新平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第二课堂是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是辅以第一课堂教学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强调理论应用的系统性、应用价值和工程应用背景;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工程素质的提高,即工程化的方法、工程化的技巧,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真正找到“学以致用”的落脚点。
第二课堂从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上就需从根本上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和指导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以“依托电子爱好者协会、突出教师引导、学生传承”为第二课堂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培训也从在各项学科和技能竞赛的前中期进行,逐步发展成现在的常年进行,为了给电子爱好者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电子爱好者协会和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并常年开放,有学生负责管理。突出教师引导、学生传承,在第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真题实训,对参与科研项目、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的学生进行前期培训,有这些经历的学生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高年级的学生主动将自己的积累传承给低年级的学生,这个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提升了专业第二课堂的水平。
三、注重新生入门教育,发扬传承精神,营造创新能力培养氛围
在新生入学开设入学教育,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主要从入学适应、专业介绍、教学管理、“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等方面,多层次对新生进行培训教育,参观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与高年级学生近距离沟通与交流,同时在业余时间开设有关科技竞赛、专业发展等讲座,有效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渴望,鼓励新生加入协会。
电子爱好者协会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创新为主题、学生
为主体、竞赛为抓手、规范为保证,秉承着“传播知识、交流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服务他人,提高自我”这一宗旨,“让电子爱好者在电子领域这个浩瀚的海洋中长风破浪”是电子爱好者协会
的口号。电子爱好者协会组建了三大平台,三大平台成熟后再延伸科技创业平台。
(一)基础科技创新平台
基础科技创新平台是目前“三平台”体系的基础,是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根基,由电子爱好者协会负责。此平台是学生思维激烈碰撞的过程,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温床,也是为学生开阔视野、汲取知识、提供高效率的学习途径。
(二)建立以科技竞赛为主体的竞赛平台
目前系里主要的专业科技竞赛有电子设计、智能汽车、PLC(西门子),梳理现世界级和国家级有关三个专业方向的大学生科技赛,研究其共性,采取跨专业、跨系部师生合作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融合资源,有效扩大竞赛参与面及专业涉及面,实现本系部到全校师生共享科技竞赛兴趣,塑造科技创新、科技研究的理念。建立学生科技竞赛组织体系、日常培訓体系;选拔优秀教师,加强过程指导,着力科技竞赛“竞中学”提升各项赛事的育人内涵和育人效果,为科技研究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
科研训练平台是科技竞赛的升华,以服务社会、国家建设。通过前两个平台的引导、培训、参与具备科研基本技能。该平台分三部分由设立本科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依托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子项目、企业合作形式申报项目,确定立项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此平台注重学生参与研究的学习过程,而并非期望本科生创造多少原创性成果。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与科学研究、产学研的机会,拉近与社会、企业的距离,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前沿,了解社会发展动态。通过发现问题、激发创新思维、独立完成科研课题等过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从而体验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乐趣。目前科研项目主要跟随教师,研究方向有工业机器人、飞行器、智能家居、网络游戏等,是科技竞赛的延伸,同时已与五家已毕业学生创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协会定期举办电类基础培训及相关竞赛并与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相联系,综合进行管理。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第二课堂”专业培训、课外实践、专业比赛和专业学术前沿发展讲座等。2018年举办“无人机国内外现状与发展前景”“工业机器人工作原理及发
展领域”“基于工业4.0背景下的工业智能制造”等讲座;同时也在开放实验室开展学习、项目培训和创新实验设计等活动,周末和假期到周边社区开展义务维修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氛围提供平台。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时时、处处都在推进,使全体学生融合在一个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中。
运用所学到的一般创新方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实践,使学生进入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新实践。2017年电子爱好者协会获得“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科技社团”称号。
四、结论
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有一定成效。2018年度,我系共举办、参与各项第二课堂活动共24项,参与人次达4170人次,其中参加院系级以上活动3577人次,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约66项共204人次,其中国家级奖10项共34人次,省级奖项共55项167人次。毕业五年学生中,超20个团队组建公司,领域主要涉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以及软件业。总之,地方性应用型本科本着办学定位,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不断改善课堂、实践教学的每一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建立完整的工作体系,通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进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热情,从而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对象,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现实创新能力,发挥示范效应,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关注或参与到创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李伟伟.基于科技竞赛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4):34-37.
[2]张玉灵,冯改红.在高等数学中尝试“问题驱动”教学模式[J].成都示范学院学报,2013,29(3):110-111.
[3]周新晔,李娜,邓秋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从个人、高校与社会三个维度[J].价值工程,2012 (14):209-210.
[4]施菊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域下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80-182.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