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在园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9-01-11黄显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教养男孩

黄显军

一、问题提出

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成就就是获得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综合系统[1]。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控制困难的儿童容易表现出情绪和行为问题[2]。儿童早期的自我控制对于个体维持心理健康、保持和谐的人际交往以及取得成就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3]。自我控制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幼儿现在及以后的社会适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自我控制出现以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了一定的差异性,最明显地体现在年龄和性别特点上。大多数研究认为儿童自我控制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但对自我控制的具体特点研究结果不一致。孔恰斯卡(Kochanska)研究认为2岁是自我控制迅速发展的时期[4]。沈悦等人研究认为3.5岁到4.5岁是自我控制发展的敏感期[5]。比约克兰德(Bjorkland)等人指出,在社会性和行为控制上,女孩得分都比男孩高,在认知控制上则相反[6]。张萍等人认为女孩自我控制水平高于男孩[7]。无论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如何,其发展过程都是儿童自身变化并与外在环境变量相互影响的过程。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环境具有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家庭是最直接的微观环境[8]。亲子互动的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作为亲子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化和抚育孩子时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对待子女的态度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一切言行举止[9]。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自我控制具有密切关系。一个权威的管教方式可能有助于控制导向的内控[10],父母不良的教养是导致儿童低的自我控制的主要危险[11]。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的重要因素,但与父亲相比,母亲一直被认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然而,针对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自我控制二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大多集中在学龄阶段,涉及幼儿的则更少。另外,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可知,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自我控制行为与其在家里的表现会具有较大差异,且教师对幼儿自我控制行为的判断更客观。因此,本研究拟考查3~6岁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自我控制行为与其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以期为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的积极培养,早期人格塑造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在淮北市三所公办幼儿园中进行,随机抽样选取小一、中一、大一班各1个班级的教师和幼儿母亲参加问卷填写,教师主要填写《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幼儿母亲主要填写《教养方式问卷(母亲版)》。共施测270名幼儿,剔除填写无效数据,三个年龄段进行自我控制和教养方式问卷数据匹配,获得223名幼儿及母亲的有效数据,有效率达82.59%。其中,母亲的年龄范围在26~50岁之间(M=34.15岁,SD=4.46),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7.4%;高中及中专文化者占20%;大专及本科文化者占69.3%;研究生及以上文化者占3.3%。幼儿年龄范围在42个月 ~78个月之间(M=60.60个月,SD=9.53)。据此,我们以整年为单位,将幼儿年龄划分为三个年龄段:4岁组(年龄范围在3.5岁到4.5岁之间,M=49.42个月,SD=3.40),5岁组(年龄范围在4.5岁到5.5岁之间,M=60.93个月,SD=3.51),6岁组(年龄范围在5.5岁到6.5岁之间,M=72.16个月,SD=3.08)。其中4岁组74人,5岁组73人,6岁组76人;男生116人,女生107人。

(二)研究工具

1.母亲教养方式问卷

该问卷采用Block(1981)编制的儿童教养行为报告 Q 分类(Child Rearing Practices Report,CRPR)的中国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研究证明适用于中国的被试,具有较高的信效度[12]。共计91道题,由母亲填写。该问卷包含八个维度,本研究选取接受、诱导、鼓励成就、拒绝、惩罚、尊从六个维度,其中,接受、诱导和鼓励成就属于积极的教养方式,拒绝、惩罚和尊从属于消极的教养方式。问卷采用五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各个维度得分越高,则表明该维度的母亲教养方式频率出现得越多。本研究中,诱导、接受、鼓励成就、拒绝、惩罚、尊从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s Alphas为0.60、0.60、0.75、0.60、0.64、0.71。

2.幼儿自我控制问卷

该问卷采用杨丽珠、沈悦编制的《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问卷》,共32题,由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构成,采用5点记分,1分代表“从不这样”,5分代表“总是这样”,各维度的得分越高代表相应的自我控制水平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评分者信度0.76,内部一致性系数0.89;实证效度0.68)。问卷结构的拟合指数为x2/df=3.99;SRMR=0.05;RMSEA=0.06,拟合性良好[13]1。该问卷可以计算总分,得分越高,整体自我控制水平就越高。

(三)研究程序

首先,研究者确定三所公办的幼儿园,与幼儿园园长联系并说明发放问卷的幼儿班级随机性原则。其次,对承担发放问卷的学生进行指导,便于有效回收问卷,特别是家长问卷要求学生尽快收回,以免家长丢失问卷。最后,运用电脑SPSS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完成问卷。

(四)数据处理

研究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运用了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

(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状况

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幼儿自我控制四个维度得分均值在3.24~3.58,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四个维度中,幼儿自我延迟满足水平最高,坚持性水平最低。自我控制四个维度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延迟满足、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详见表1)。

表1 幼儿自我控制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2.不同亚群体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差异比较

表2 幼儿自我控制的年龄差异

采用F检验分析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幼儿自我控制总均分及两个分维度自我延迟满足和冲动抑制性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详见表2)。

对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进一步分析,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4岁组和6岁组差异显著,结合表2可知,6岁组明显高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之间以及5岁组和6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3)。

表3 多重比较的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幼儿自我控制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在四个维度及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女孩自我控制高于男孩。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自我延迟满足,t=-5.08,p0.001;冲动抑制性,t=-3.90,p0.001;自觉性,t=-4.44,p0.001;坚持性,t=-4.43,p0.001;自我控制总均分,t=-5.02,p<0.001(详见表4)。

表4 幼儿自我控制的性别差异

(二)母亲的教养方式

1.母亲的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对母亲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母亲更倾向于对幼儿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母亲惩罚、拒绝和尊从教养方式得分均值在2.38~2.67,属于中等程度地使用消极教养方式。六个维度中,母亲使用诱导的教养方式最多,惩罚最少。母亲教养方式六个维度的得分从低到高依次为:惩罚、拒绝、尊从、鼓励成就、接受、诱导(详见表5)。

表5 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表6 母亲教养方式在幼儿年龄上的差异

2.不同亚群体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采用F检验分析母亲教养方式在幼儿年龄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在幼儿的年龄上没有显著差异(详见表6)。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母亲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母亲教养方式在拒绝、尊从、惩罚、诱导及消极教养方式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对男孩更明显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具体检验结果如下:拒绝,t=2.63,p<0.01;尊从,t=2.94,p< 0.01;惩罚,t=2.29,p<0.05;诱导,t=2.27,p < 0.01;消极教养方式,t=3.26,p<0.05。母亲在接受、鼓励成就及积极教养方式维度上没有性别差异(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母亲教养方式在幼儿性别上的差异

(三)幼儿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1.幼儿自我控制和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考查幼儿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与自我控制总均分显著负相关,r=-0.147,p<0.05,尊从与自我控制总均分也呈显著负相关,r=-0.142,p<0.05。换言之,母亲越少使用拒绝和尊从的教养方式,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越高。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与自我控制的坚持性呈负相关,r=-0.149,p<0.05,与自我控制的自我延迟满足也呈负相关,r=-0.150,p<0.05。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尊从与自我控制中的自觉性显著负相关,r=-0.145,p<0.05,其余相关不显著(详见表8)。

表8 幼儿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2.幼儿自我控制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回归分析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很大,母亲教养方式是微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刘芳丽的研究发现母亲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4]。基于此,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探索母亲教养方式在幼儿自我控制行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故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以自我控制为因变量,以母亲拒绝和尊从教养方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拒绝型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自我控制(结果见表9)。

表9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控制的回归分析

四、讨论

(一)幼儿自我控制能力

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幼儿自我控制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与黄薇等人对幼儿自我控制水平的研究相一致[15]。实际上,从2岁左右起,幼儿自我控制就发生了,到4~6岁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本研究中自我控制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延迟满足、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和坚持性。董光恒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与此相同的得分排序[16],说明自我控制各要素不是同步发展的。

对年龄这个亚群体进行差异检验的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总均分在年龄上差异显著,呈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提高的发展态势,这与张萍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17]。事后比较发现,6岁组得分明显高于4岁组,4岁与5岁之间,5岁与6岁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与丁凤琴的研究相呼应,该研究认为,大班与小班的自我控制差异十分显著,达到了0.001的水平[18]。但与杨丽珠等人的研究不太一致,她们认为4~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缓慢,没有提出5~6岁趋于平缓发展的观点[19]。这将是今后继续深入探讨的一个方向。另外,本研究中冲动抑制性和自我延迟满足维度年龄差异显著。可能与二者发展较早有关,抑制冲动的能力在3岁以后快速提升,自我延迟满足可能是因为受外在刺激的直接影响,不需要心理能力的发展就能做到自我延迟满足。此外,幼儿自觉性和坚持性维度上没有出现显著的年龄差异,发展都相对滞后,这可能与它们是比较高级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具体来说,自觉性发展滞后可能是因为幼儿对外部环境强加的规则理解能力有限,无法做到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则,所以自觉性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坚持性最差可能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年龄小的缘故。坚持性是个体在面对困难情境时表现出不放弃的特性,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是6~7岁[20]。本研究中年龄6岁以上的孩子只占到近13%。二是幼儿表露负性情绪比较多的缘故。幼儿很容易出现生气、不高兴、伤心、难过等情绪,比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输了一局,有的幼儿会生气或伤心,然后不玩了,坚持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总的来说,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之所以呈现上述发展水平,首先,是幼儿大脑成熟的结果。其次,与幼儿社会认知能力提高有关。最后,家庭教养、教师教育以及幼儿的实践活动等因素也影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对性别这个亚群体进行差异检验的结果显示,幼儿自我控制总均分及各维度的性别差异极其显著,且女孩自我控制高于男孩,这一研究发现支持了沈悦等人的研究[5]。本研究认为女孩好于男孩,有可能男孩自我控制的发展受先天气质基础、神经生理特点等的影响更大,对环境的依赖相对小一点,而女孩可能受外源性因素(比如父母的直接监控水平、父母和教师的要求、性别期待)的影响更大一点。生活中,一般男孩天性好动,喜欢挑战性的运动游戏,故而自我控制能力要差些,女孩则较为安静、服从,喜欢玩角色类的游戏,故而自我控制能力要好些。

(二)母亲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发现,母亲更倾向于对幼儿使用积极教养方式(诱导、接受和鼓励成就),其中诱导使用得最多。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者占69.3%)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其教养子女的方式有显著影响,与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较少表现出专制、忽视等行为,更多地使用说理方式[21]。也可能与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并形成的“严父慈母”思想观念有关,慈母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母亲,情感温暖的母亲多是积极地教养她们的后代。但本次研究也发现,母亲中等程度地使用消极教养方式(尊从、拒绝和惩罚),这可能与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分不开,即认为孩子“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一般情况下,父亲打骂孩子比较多,但当家庭中母亲较为强势时,就成了母亲打骂孩子。

另外,本研究中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年龄差异不显著,这与很多前人的研究相符[22-23]。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看,母亲受到外系统的影响,同一时代的母亲教养方式相互影响,差别不大,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母亲的教养方式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但很难根本改变,即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具有稳定性的特征[24]。当今社会无论从舆论导向还是教师那里,母亲所接受的外在影响都是强调要对孩子积极教养,不要打骂孩子,更多强调积极教养,反对消极教养。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母亲消极教养方式(惩罚、拒绝、尊从)在幼儿性别上差异显著,对男孩更多使用这些消极教养方式。这与陶沙等人的研究认为母亲教养方式的某些方面在幼儿性别上存在差异相一致[25]。可能是中国父母受性别角色刻板观念影响,比如传统观念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穷养儿子富养闺女”。在中国文化里,母亲对男孩期望更高,“男孩不打不成才”,当男孩表现与母亲的标准不符时,母亲常常会持否认、拒绝、取笑的态度,加上男孩天生多动,破坏性强,所以母亲的教养方式少温暖而多严厉,而母亲一般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一些,加上女孩天生性格温顺,所以母亲更少对其消极教养。母亲在积极教养方式使用上没有性别差异,可能是因为现代社会母亲教育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儿童的性别对母亲积极教养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母亲对男女儿童的期望也渐渐趋于一致。但为何母亲在诱导上性别差异显著,对女孩明显更加积极相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三)幼儿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

本研究显示,幼儿的自我控制与母亲消极的教养方式均呈负向关系。这一结果与Merrified等人的研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26]。另外,本研究中幼儿自我控制与母亲拒绝、尊从呈显著负相关,且母亲拒绝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幼儿的自我控制。其中,幼儿自我控制的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这两个维度与母亲拒绝呈显著负相关,自觉性维度与母亲尊从呈显著负相关。具体来讲,拒绝是指母亲在教养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羞辱、取笑和归罪的行为,甚至旁人在场也会对孩子进行过分的批评和责骂。这种消极教养方式破坏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导致孩子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受挫。因此,母亲拒绝越多,幼儿自我控制会越来越差。坚持性和自我延迟满足是幼儿期自我控制发展的主要特征。当母亲羞辱、取笑、批评以及责骂孩子的活动表现越多时,孩子放弃该活动的机率越大,坚持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样,经常被母亲拒绝的孩子,很难获得母亲的延迟奖励强化物,发展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机会就很少。幼儿自觉性与母亲尊从教养方式之所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能是因为自觉性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自觉性越高,幼儿越能主动遵守规则。尊从是指母亲要求幼儿完全听从自己的安排,且不能违背其意志。因此幼儿越能主动地遵守规则,就越少听从母亲的安排。上述这些具体的研究结果是对以往认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受到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的研究的推进。不过,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自我控制总均分与母亲诱导、接受、鼓励成就、惩罚的关系不大。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幼儿自我控制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系数偏低,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关注幼儿在幼儿园里的自我控制行为,因此填写问卷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幼儿母亲。如果关心幼儿在家里的自我控制行为,则需要让母亲来填写相关问卷,这也是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的方向。

五、结论和教育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1)幼儿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6岁组明显高于4岁组,女孩自我控制高于男孩;(2)母亲倾向于使用积极教养方式,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幼儿年龄上没有差异,对男孩更多使用消极教养方式;(3)母亲拒绝、尊从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且拒绝能够负向预测幼儿的自我控制。

(二)教育建议

基于上述发现,我们提出如下教育建议:

(1)在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上,加强家园共育。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家园合作共育更能促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自身早期所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尚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家园合作将十分有利于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具体而言,首先,家园双方都需要全面学习幼儿的自我控制知识,接受实际操作的训练。其次,幼儿园应成为家园合作的主导者,可通过多种途径(比如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QQ或微信平台等)帮助母亲建立积极的教养方式,推动母亲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再次,母亲应积极配合幼儿园,认真听取并落实老师对自己教养方式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当幼儿自我控制比较差,而自身教养方式偏于消极的母亲,更应主动加强家园沟通,争取获得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2)母亲对男孩应减少消极的教养方式。首先,树立男女平等相待的观念。母亲应降低性别角色刻板观念的影响,避免因对男孩期望过高而过多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男孩女孩都一样的观念越明显。其次,理解男孩的生理特点。虽然男孩好动,破坏力强,但母亲应接受男孩的天性,减少讥讽、挖苦男孩,多多鼓励、接受和循循善导他们。再次,与父亲保持和谐的关系,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共同减少对男孩的消极教养。

(3)母亲应高度警惕拒绝和尊从这两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控制的消极影响。主动加强对拒绝和尊从教养方式的了解,认识其对培养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危害。另外,社会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应当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刊物等传播媒介帮助母亲提高认识,改善教养方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幼儿自我控制的积极影响。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尤其是母亲,在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过程中担任着核心角色,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关注幼儿母亲的教养方式,促进幼儿的自我控制发展,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教养男孩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男孩胆小不丢人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老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