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肾上腺素低压保留灌肠治疗方案对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01-11林达乐何惠锋谭祖稳
林达乐 吴 满 何惠锋 谭祖稳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内三科,广东珠海 519125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异常突起生长的组织,其性质未经病理确定之前均称为息肉[1]。该疾病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好发于男性患者;结肠和直肠息肉是其常见的肠息肉类型,炎症性和腺瘤性是息肉主要的种类,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肠道息肉应及时给予切除治疗[2]。肠息肉切除术术式有多种,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是其中一种,其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及疗效确切等优点,已成为黏膜性平坦型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3-4]。息肉切除后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其可分为急性出血和迟发性出血,若不能及时给予合理的处理方案,可导致便血、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本研究分析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低压保留灌肠治疗方案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患者120例,纳入标准:息肉直径不低于2cm;以内镜下成功完成息肉切除术者;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后并发炎性疾病、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或血液性疾病;心、肝肾等主要器官并发严重器质性病变者;癌症或不典型增生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60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3.85±6.57)岁;病变部位:19例直肠、34例乙状结肠、7例回盲肠。对照组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17±8.15)岁;病变部位:17例直肠、32例乙状结肠、11例回盲肠。两组性别、年龄及病变部位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及对症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止血剂止血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去甲肾上腺素低压保留灌肠治疗,具体操作如下:以50mL注射器抽取去甲肾上腺素(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H61021666)8mg并抽取0.9%生理盐水100~150mL制成灌肠液,去掉注射器针头换成一次性头皮针,抽取灌肠液并排尽注射器和头皮针管内的空气备用。患者体位取舍由病灶部位所决定,病灶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患者,取左侧卧位;病灶在回盲肠的患者,取右侧卧位,随后屈曲双腿,将臀部抬高10cm。操作者双手佩戴无菌手套,并将一次性头皮针的针头部分剪除,保留硅胶管,硅胶管经液体石蜡润滑后,用止血钳将硅胶管插入肛门约15~20cm直达直肠位置,松开止血钳,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推动活塞,将注射器内的药液缓慢推入直肠部,推注时间不可低于15min。当药液推注完毕后,再抽取0.9%生理盐水5mL混匀注射器内残留药液后将药液全部推入肠道,反折硅胶管并将其拔除,以纱布覆盖并固定于肛门,嘱咐患者静卧1~2h,并尽量减少增加腹压的动作,每天灌肠2次。
1.3 疗效判断[5]
术后每天取患者2次大便进行潜血试验检查,若大便潜血试验检查结果显示,潜血持续减少,可表明肠道出血已得到控制;若大便潜血试验结果显示,潜血持续性转阴,则表明肠道出血已痊愈。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后肠道出血得以控制分布时间及平均时间、出血痊愈分布时间及平均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2d内出血得到控制,而对照组患者多数在2d以后出血受控制,两组出血控制时间分布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表1所示;观察组出血控制平均时间[(32.84±4.85)h]较对照组[(45.68±6.52)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如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出血控制时间分布情况[n(%)]
表2 两组出血控制时间对比分析
2.2 两组出血痊愈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4d内出血痊愈,而对照组多数患者4d内出血痊愈,少部分4d后痊愈,两组出血痊愈时间分布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如表3所示;观察组出血痊愈平均时间[(47.35±8.42)h]较对照组[(69.43±12.56)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如表4所示。
表3 两组出血痊愈时间分布情况
表4 两组出血痊愈时间对比分析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分析
两组止血过程均未发生不良反应,且术后1个月创面复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创面愈合良好。
3 讨论
肠道息肉是下消化道常见的一种疾病,息肉在肠道各段均可发生,有文献显示,大肠息肉检查率高达26.67%[5],大肠息肉是诱发大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6],对于肠道息肉的积极治疗对于预防肠道癌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息肉的治疗主要以切除术为主,其中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被证实为治疗息肉的安全、有效的方法[7-9]。肠道息肉在临床的表现除少部分出现便血外,大部分患者缺乏特异性,难以发现,一般被发现均是在结肠镜检查时。腺瘤性肠息肉可发展成肠道癌症,因此,对于肠道息肉及早发现并治疗是预防其可能发展呈肠道癌症,文献报道,应用结肠镜普查并对大肠息肉实施摘除可降低大肠癌90%以上的死亡率[10]。
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可能是患者过早进行剧烈活动,譬如过早快步行走、或使用不适当交通工作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大或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即而易使创口结痂脱落;或大便干结排便时过度用力时,可造成粪便对创面造成摩擦及增加腹内压,而使结痂脱落而出血[11-13]。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对α受体具有较强兴奋作用,而较弱β受体兴奋作用,其作用不仅可扩张冠状动脉,而且可明显使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的收缩。应用去甲肾上腺素灌肠,可使含有去甲肾上腺素药液直接接触创面,促使创面小动静脉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流经创口,减少出血量;另外,胃肠道对去甲肾上腺素极少吸收,同时其易受碱性肠液破坏,使其失去活性,此外,去甲肾上腺素灌肠治疗不会引起全身心的心血管效应[14]。应用大剂量去甲肾上腺素灌肠可促进肠黏膜上小血管强烈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目的[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得以控制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2d内,且平均出血控制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去甲肾上腺素可缩短控制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另外,观察组出血痊愈时间主要分布在4d内,而对照组出血痊愈是在大部分在2~4d,少部分超过4d,且观察组出血痊愈时间较对照组短,说明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出血部分的周边小血管强烈收缩,止血。
综上所述,去甲肾上腺素低压保留灌肠治疗方案能有效的缩短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时间和出血愈合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