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2019-01-11陈焕彬
张 艳 陈焕彬
广东省汕头市第三人民医院机诊科,广东汕头 515073
颈部淋巴结结核属于颈部外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亦是肺外结核好发部位,且多见于年轻女性人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1]。该病患者早期临床症状均不显著,大多数患者均因颈部发现肿物而就诊,从而导致其难以得到早期有效的诊断和治疗[2]。既往,临床上主要采用结核菌素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进行诊断,但该诊断方式的特异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对患者的早期治疗以及预后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影像学技术的逐渐完善,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中,且效果明显[4]。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予以分析,旨在为颈部淋巴结结核提供一种有效的早期诊断方式,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13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1)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检查确诊;(2)年龄>20岁;(3)所有患者均无结核中毒症状,无颈部软组织水肿以及淋巴结相互融合;(4)临床病历资料完整;(5)所有患者均为单发淋巴结。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交流沟通障碍者;(2)存在严重躯体疾病者;(3)伴有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4)有酒精或药物依赖史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将其按照是否为结核性淋巴结分为结核性淋巴结组65例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69例。其中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男22例,女43例,年龄21~76岁,平均(44.4±10.3)岁。非结核性淋巴结组患者男27例,女42例,年龄22~78岁,平均(44.5±10.4)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组间存在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飞利浦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频率为5~10MHz的线阵高频探头。检查前帮助患者取仰卧位,选定其最大的肿大淋巴结进行二维超声扫描,同时于患者颌下、锁骨上窝以及两侧颈部等部位均进行扫描,明确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界、淋巴门、后方回声、有无液化以及是否存在相互融合等情况。所有患者只扫描1~2个存在相应病理类型以及超声特征显著的淋巴结。扫描前患者取平卧位,对病灶部位作连续滑行纵切面与横切面扫描,明确淋巴结形态,并对淋巴结的纵径(L)与横径(S)进行测量,计算两者比值(L/S)。此外,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明确淋巴结血流分布情况,并通过脉冲多普勒对淋巴结内最大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进行检测。扫描过程中避免加压探头,防止因淋巴结血管受压所引发的血供减少,以提高血流显示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各项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水平,同时比较两组血流分型情况,分析结核性淋巴结发生部位情况。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水平包括L/S比值、最大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期最高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分型主要包括淋巴门型、边缘型、中央型以及混合型。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检测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结核性淋巴结超声特征如下:皮质向心性增宽,髓质较为偏心、变薄,直至消失。非结核性淋巴结皮质均匀性增宽、髓质回声增强或回声降低、皮髓质分界模糊。
2.2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结核性淋巴结组L/S比值明显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而最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血流分型情况比较
结核性淋巴结组淋巴门型占比为29.23%(19/65),明显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的10.14%(7/69),而混合型占比为40.00%(26/65),明显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的59.42%(41/6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结核性淋巴结发生部位情况分析
结核性淋巴结发生部位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颈中部、颈下部、锁骨上部,且颈中部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其他部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相关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n L/S比值 最大血流速度(cm/s) 搏动指数 阻力指数 PSV EDV结核性淋巴结组 65 2.13±0.52 20.67±9.18 0.64±0.14 1.33±0.51 9.76±6.11 3.19±2.40非结核性淋巴结组 69 1.79±0.41 24.31±10.44 0.62±0.13 1.34±0.54 9.37±6.23 3.32±3.10 t 4.068 2.014 0.818 0.104 0.360 0.267 P 0.000 0.046 0.415 0.917 0.719 0.790
表2 两组血流分型情况比较[n(%)]
表3 结核性淋巴结发生部位情况分析[n(%)]
3 讨论
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的原因包括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非结核性淋巴结,其中结核性淋巴结属于肺外结核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且以颈部淋巴结结核最多见[6-8]。近年来,随着结核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颈部淋巴结结核的发病率亦随之升高。该病主要发生于儿童以及年轻女性中,该病基本病理基础为渗出性病变、增生性病变以及坏死等[9-10]。有研究报道显示,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的超声图像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易混淆,进一步导致误诊情况的发生[11-1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核素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以及CT等影像学手段对淋巴结结核进行诊断,具有操作简便、对患者无创伤等特点。然而,对于颈部肿大淋巴结触及较难,且费用较高,易对患者造成放射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诊断、鉴别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价值[13-14]。迄今为止,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颈部结核性淋巴结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相关研究并不多见。由此,本文通过通过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诊断价值并予以分析,目的在于为淋巴结结核患者寻找一种早期有效的诊断方式。
本文结果显示,结核性淋巴结超声特征如下:皮质向心性增宽,髓质较为偏心、变薄,直至消失。非结核性淋巴结皮质均匀性增宽、髓质回声增强或回声降低、皮髓质分界模糊。与此同时,结核性淋巴结组L/S比值明显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而最大血流速度明显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其中主要原因可能与随着病情的不断进展,淋巴结内出现干酪样坏死、液化有关。这与喻胜添等[15-17]的研究报道相一致,说明了结核性淋巴结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用以诊断结核性淋巴结。且L/S比值与最大血流速可实现对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早期诊断,有效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此外,结核性淋巴结组淋巴门型占比明显高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而边缘型与混合型占比均明显低于非结核性淋巴结组,这提示了结核性淋巴结与非结核性淋巴结的血流分型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主要原因可能与结核性淋巴结的CDFI多见规则血流信号,主要表现为低阻抗性血流有关。然而,临床有研究结果显示结核性淋巴结与非结核性淋巴结血流分型为淋巴门型的人数占比情况比较不明显[18]。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能与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大样本量以获取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另外,结核性淋巴结发生部位按照占比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颈中部、颈下部、锁骨上部,且颈中部发生情况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这说明了结核性淋巴结多发生于颈中部。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患者的颈中部予以重点关注。然而,本研究尚且存在一定的缺陷[19-22]:(1)本文研究对象均是年龄>20岁的成年人群,未对未成年人进行研究,从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倚。由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增加对未成年人的研究,进一步为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淋巴结结核中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2)本文研究对象均为单发淋巴结结核,并未对多发淋巴结结核患者进行研究。因此,在往后的研究中应同时研究多发淋巴结结核患者,以获取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诊断中,有助于帮助医生明确淋巴结个数、大小、形态以及边界等情况,同时能获取肿瘤相关血流信号等参数,进一步为早期诊断病变情况提供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