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浅出 融情于境
——例谈三年级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

2019-01-11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天门山古诗古诗词

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中心小学 王 穷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因此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第二学段提出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可以发现,第二学段古诗学习目标重点仍是朗读与背诵,但在背诵的数量和内容理解程度上的要求均有所提高。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教师应结合古诗词的文体特点,立足学习目标和学情,展开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的教学活动。

一、活化朗读——读出诗情画意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一)掌握节奏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五言诗的停顿一般有“二二一”,也有“二一二”,而七言诗的停顿一般是“二二三”。这样讲究节奏,借助停顿,学生朗读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巧用四声

古诗词的朗读还可以根据其特有的韵味巧用四声。一般一、二声读得比较长,三、四声读得比较短,也可以把每首诗的韵脚进行拉长处理。如在指导朗读《望天门山》一课时,教师就让学生将每一句诗的韵脚“ai”拉长,这样处理后的朗读就更有韵味了。

(三)创设情境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古诗教学可以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古诗的意境,加深理解。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如果说,雨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晴天的西湖就是——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夏天的西湖就是——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如果说,月亮为西湖化淡妆,那么——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把“淡妆浓抹”化为了具体的语境,读出了画面感,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二、关注字词——学习解词方法

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三年级的学习重点。理解诗歌中词语的意思更是领悟诗歌大意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字词的一些方法。

(一)参照注释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的古诗课文旁提供了一些词的注释,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参照注释来理解诗中的部分字词。

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课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读注释的: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天门山吗?赶紧默读书中第一条注释。

……

师:现在你对天门山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了天门山在安徽省。

师:你了解了位置。

生2:我知道了它是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

师:你了解到了是两座山的合称。

生3:两山隔江相望。

师:知道这条江叫什么吗?

生3:长江。

师:你怎么知道的呀?

生3:书中第二条注释告诉我们“楚江”就是长江。

师:真了不起,会借助注释来理解词了。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4:因为两座山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师:原来天门山是这样得名的。

案例中教师巧妙引导学生读注释,学习参照注释来理解不懂的词,是学习古诗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查找字理

古诗词因其“古”,其中有些字词表示的事物在当下已不大常见,学生要了解不太容易,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根据字理,借助工具书或是插图进行推测、进行对照,进而有清晰的认识。如《望天门山》中“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一句中的“回”字,学生认为是回去了,或者是不回来了的意思。这时教师出示了回的字理图片,学生看了后明白了是水在这儿形成了回旋的意思。

(三)联系生活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块,有助于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课,当学生说道“两岸青山相对着出来”时,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相对出”是怎样的感觉呢?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生1:坐车时,车在前进,路两边的树就好像朝我们过来。

师:是的,这就是两边的树相对出的感觉。

生2:有一次,我坐船去游溶洞,船往前驶,感觉两边的石头朝我撞过来了。

师:那诗人坐着小船而来,两岸的青山就好像是在——

生1:朝他走来。

生2:向他打招呼。

生3:欢迎他的到来。

师:(视频播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觉。

案例中教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想象积累,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美。所以说联系生活来理解词语,可以让词语理解顿时鲜活起来。

三、想象画面——领悟诗文大意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因此对该阶段学生的诗词学习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

(一)图文比较

苏轼观王维所画《蓝田烟雨图》后题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中有画”指王维诗境优美,读其诗如置身画之中。其实,许多古诗本身就是一幅画,因此,让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画成一幅画,然后图文比较,就能发现理解的错误,在纠错中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一课,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1.(分发学习单)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单中的注释说说古诗的意思,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画面画下来。

2.交流学习单进行比较,从诗句中找依据。

A.比较“微波粼粼”和“水平如镜”。

(理由:潭面无风镜未磨)指导学生理解平静的湖面像未打磨过的铜镜。

B.比较“一座山”和“几座山”,“一座大山”和“湖大山小”。

(理由:白银盘里一青螺)指导学生理解湖中的君山像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

3.给画添上颜色:白色、绿色。

4.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幅画。

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画古诗进行图文比较,再让学生自己从诗句中找到依据,纠正了理解上的错误。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加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律,更有效地突破了理解的难点。

(二)聚焦诗眼

情景交融是古诗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如《望天门山》中的“开、回、出、来”让原本静止不动的景物动了起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楚江之浩荡,天门山之雄壮,从而读出那种气势雄伟。

三年级古诗词教学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依据认知水平,结合年段目标,深入浅出,融情于境,这样才能使古诗词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才能促进学生的长久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天门山古诗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再登天门山(外二首)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爱家乡的天门山
品读古诗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