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之我见

2019-01-11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施月香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

江苏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 施月香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信心和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下面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和原动力,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疑问,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我要学”。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任意列举大量的数据,笔者脱口说出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非常惊奇,并进行了计算验证,发现老师的结论是正确的,对此,学生非常疑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学习,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组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我能学”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同伴间的学习互助、支持很重要。教学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能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信心——“我能学”。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笔者先准备几组不同的三角形,每组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思考、摸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样的探索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说:“老师,我们可以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于是,笔者让举手的学生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们都能较好地解决以上三个问题,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后进生来说,要他们自己解决这三个问题困难较大,因此,笔者再问:“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这时有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要除以2?”笔者很高兴地鼓励他们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已有经验,成就学生“我会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事实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认知不再是一张白纸,身处的环境让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表象。学生已不再习惯于走进教师预设的“零认知”的情境之内,他们对于已经知道、已经会了的知识不再愿意去重复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笔者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重点定为“长方体、正方体再认识的过程”,并将教材中的几个细小问题合并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熟悉吗?把你们了解的知识和大家进行交流。”此时,学生跃跃欲试,笔者借此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教学的起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通过观点的交流和辩论,达成共识,而这一过程,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适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素养。笔者相信,只要教师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三角形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三角形,不扭腰
抓不变量巧解题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