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低年级课堂提问五法
2019-01-11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小学 瞿 燕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应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提问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教师提问不得其法,那么提问教学会变成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反之,如果教师掌握了提问的艺术,就能应用提问高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结合学生的记忆特点提问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记忆知识及回顾知识。小学生记忆的广度和深度与学生的年龄成正比,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在向低年级的学生提问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然后及时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忆特点提问,才能够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记忆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笋》这篇课文中“醒”字的读法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与学生一起共同朗读课文,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一声春雷,唤……后面这个字怎么读?”因为刚刚教师已经带着学生朗读了课文,很多学生还记得这个字的读法,于是学生便会愿意主动回应教师的提问,回答出这个字怎么读。相反,如果教师今天教学生读了“醒”字,然后第二天再提问,那么只有较少的学生还记得这个字的读法,于是很多学生便不愿意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教师的提问便成了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间,教师要当堂引导学生学习了新知识以后,当堂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间。教师教授了新知识以后,及时提问,有两个教学目的:一方面,小学生的记忆较为短暂,教师讲授了新知识以后,及时提问,是符合小学生的记忆特点的,当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便会产生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应用及时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回顾学过的新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层次提问
学生具有差异性,如果教师提出过难的问题,那么学生会因为回答不出问题而沮丧,从而产生学习挫折感,以后学生可能会畏惧回答问题;如果教师提出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因为觉得问题太简单,而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针对学生的层次进行提问。
比如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笋》中的“醒”字为例,对于学优生,教师可以直接问:“这个字应该怎么读?这样读有什么理论依据呢?”因为学优生的知识很扎实,并且有较强的思维水平,所以他们能够从汉语文字表音、表意的特点着手来分析“醒”字的读法,教师的这一提问,能够帮助学优生巩固理论知识,并能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应用的方法。而教师向学中生提问时,要向学生提问:“汉语文字具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你能不能分析下,这个醒字是如何表音及表意的呢?”学中生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他们的思维水平可能不高,于是他们很难把理论与案例联系起来,教师在提问时,如果能给予学中生回答问题的理论方向,学中生便能理解如何把学过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起来,从而了解理论知识应用的方法,当学中生理解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后,便可以运用具象化的案例印证理论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教师在向学困生提问时,要注意分解问题,比如教师引导学困生学习“醒”字时,可以提问:“这个字的左边偏旁是什么?”“它的右半边是什么?”“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认为这个字可能怎么读?”“为什么你认为这个字要这样读呢?”学困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并且思维水平不高。教师在向学困生提问时,要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数个简单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在学生回答了简单的问题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刚才回答的问题,来分析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应用的方法。
教师在提问时,应针对学生的层次提问。教师只有了解每个层次学生的思维特点,制定有效的提问策略,才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培养思维水平,学到语文知识。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问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向学生提问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那么学生便能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意思。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想要传递的思想,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向学生提问。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特别好吃的饺子》时,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一天的饺子特别好吃?”很多学生会因为不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而感到无从回答,所以不会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时,如果教师问:“你们吃过饺子没有?”很多学生表示“吃过!”教师可以继续问“你们曾在什么地方吃过饺子呢?”很多学生表示在饭馆里吃过,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家里也吃过。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饭馆里吃,和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家吃的氛围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在饭馆里吃饺子,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学生只在意饺子是什么馅的,好吃不好吃。而在家吃饺子的时候,一般是家里有一个会包饺子的亲人负责包饺子,不会包饺子的亲人负责洗菜、剁馅等做准备工作。在过年过节,一般是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然后一起吃饺子。在家吃饺子,吃的是团团圆圆,一家和乐融融的氛围。当学生回忆起在家吃饺子的氛围以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觉得那天的饺子特别好吃呢?”此时学生便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作者的感受,获得问题的答案。
教师如果希望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便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提问,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
四、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问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探索心强的特点,教师如果希望学生理解新知识,便要应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愿意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主动学习新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三个小伙伴》为例。教师如果直接问:“课文里说了哪三个小伙伴?这三个小伙伴分别有什么本领呢?”学生会觉得自己正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从而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应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学生提问,然后在讲故事的时候给学生设疑:“森林里,有三个小伙伴,他们不仅感情很好,而且他们三个还各有一身好本领。现在,我们让三个同学来分别扮演这三个小伙伴,然后让这三个小伙伴分别说出自己有什么好本领好不好?”教师应用这样的提问方法,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第一,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代入到故事中,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此时学生会站在角色的角度,对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产生兴趣;第二,教师要求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回答问题时,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好奇心,学生会想了解自己现在要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与这个角色有关的故事内容是什么?当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愿意主动阅读课文时,他们便会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要应用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让学生愿意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习新知识,并回答教师的提问。
五、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提问
小学生具有具象化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当教师要求学生了解课文中描述的事件时,教师如果不给学生设置具象化的学习情境,而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因为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从而不愿意回答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提问,能够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教师要在提问时为学生设计具象化的学习情境。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回答“瓶颈那么细,瓶中的水又那么少,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个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不能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所以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在提问以前给学生看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课文的意思。小学生的具象化思维能力较强,他们看着图片,便能结合图片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理解了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当学生能够读懂课文的内容以后,他们便具有了回答教师问题的信心,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课文的学习成果来回答问题。
部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他们可能难以读懂课文中抽象文字的内容,当学生读不懂课文时,便难以回答出教师的提问。为了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应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为学生设置具象化的学习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着图片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回答教师的提问。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理解知识、了解课评议中表达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新知识,理解课文的内容,如果教师没有掌握提问的艺术,便不能引导学生高效地学习知识,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优化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让教师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