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让儿童乐享道德生活
——校园童谣活动样式的创新实践
2019-01-11余志君
◎余志君
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有童谣的记忆。童谣传递着民间历史文化的气息,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光照,自当是优质的德育资源。多年来,学校以校园童谣作为德育载体,将天真、尊重、快乐、幽默、创造看作校园童谣的本质元素,创设自然、新颖、快乐的童谣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洞开了另一片天空。
一、童谣社:在“社会生活”中塑造良好品性
童谣社是学校众多学生社团之一。作为社团的童谣社是学生生活的一种客观存在,也是社会生活在校园的部分映射。在一定意义上,童谣社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自2014年组建第一批童谣社以来,孩子们申报了五花八门的社名,比如“魔show绘”、小仓鼠、跳跳蛙、嘟嘟熊等,童心童趣溢于言表。新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则以花卉为名,成立了班级童谣社。孩子们自己设计童谣logo,张贴在教室门口,并在学习园地开辟“童谣园地”,向同伴推荐优秀童谣,还热情为班级图书角提供童谣绘本。
加入童谣社后,每个学生都会得到自己的童谣读写绘档案簿并以活页装订。随着童谣社各项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会逐渐将自己的童谣读本和创作作品放入其中,记录自己的“童谣生活”。
童谣社活动则为成员提供了众多的“角色承担机会”。诸如轮流负责每日晨诵的领诵任务,张贴更换展示栏的童谣内容,分组完成不同的童谣诵读展示,参与童谣作品的投票推荐,邀请父母参与童谣共读和童谣博客建设,在教师和家长帮助下,制作自己的童谣读本甚至个人作品集,共同布置班级童谣展与发出童谣活动邀请函……
这样的童谣社活动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竞争与合作、互助与体谅、诚信与自律,满足了学生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童谣社”这样相对“净化”“简化”的社会生活中,学生不断领会到规则与自由的和谐统一,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共生,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实现品性的塑造。
二、童谣班会:在“价值演绎”中提升生活智慧
童谣主题班会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依托校园童谣,由班主任根据德育要求和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确立班会主题,并借助童谣朗诵、童谣游戏、童谣表演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带领儿童自主开展多姿多彩的班会活动。
例如,二年级“诚信”主题童谣班会上,孩子们“引经据典”创编童谣。既有古训“知之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是则是,非则非,不文过,不掩藏”,也有现代校园流行的训诫类顺口溜“诚信是个宝,大家不可少,人人讲诚信,什么都可靠”“作业不抄袭,知识掌握牢,考试不作弊,质量真正高”。孩子们以自己的语言创编诚信主题童谣,还以诵读、快板书、表演唱等各种方式展示创意,演绎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感悟。
童谣主题班会并不限定只以童谣为媒介手段,孩子们还在童谣的基础上唱歌讲故事。从耳熟能详的《捡到一分钱》到现代歌曲《诚信歌》,从古代曾子杀猪取信故事,到今天的毒奶粉新闻,孩子们穿越古今,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诚信价值的认同。
实践中,老师们还尝试将儿童相声、小品、短视频等引入童谣班会课,并邀请生活中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为孩子们讲述自己的诚信故事;邀请校医以生活案例,讲解如何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及添加剂的危害……生动的案例深深打动了学生,孩子们针对来宾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加深对于诚信价值的认识和认同,并学会识别生活中的诚信与不诚信行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生活智慧的获得与提升。
三、童谣戏剧:在“自主创编”中丰厚道德情感
所谓童谣戏剧,即根据德育主题,将校园童谣改编成戏剧剧本,并组织展演。其台词以校园童谣为主,由班主任带领学生一起创编剧本、分配角色、选择服装、配合音乐进行排演,并邀请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出谋划策。通过一次次辛苦的排练,学生不断加深对角色和台词的理解,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当师生共同将童谣汇报演出以美的形式呈现在全体师生面前时,童谣所蕴含的道德意蕴和情感已然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当前,许多中小学都有一些特殊儿童,班级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在班主任的教育下,学生虽然知道要包容与帮助“不一样的他们”,但还是很难真正接纳,有时还会因此造成家校及家长之间的矛盾。借助童谣戏剧,学校找到了更好的教育途径,能有助于孩子们去“理解和接纳”。
学校以童谣《团结友爱亲又亲》、歌曲《种太阳》《隐性的翅膀》为蓝本,带领孩子们理解歌词的意义,由此挖掘各班级特殊儿童与大家共处的开心事、烦恼事、感人事,并据此创编了剧本《星星与光明》。
“一颗星,冷清清,两颗星,亮晶晶,三颗星,四颗星,五颗星,汇成星河放光明。一个人,孤零零,两个人,笑盈盈,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团结友爱亲又亲。”剧本的核心台词引发了孩子们的共鸣。许多班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对这一剧本进行了改编。
这些班级或是强化戏剧冲突,引导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中相互理解,通过剧中的“我”与“你”,或“我们”与“他们”矛盾的解决,促进“我”或“我们”思考与反思自身的生活,学会理解和接纳。或是以童谣贯穿整个剧本,带领儿童走进剧本情境,以真实的班级生活引导学生展开真实的对话,在价值辨析中学会理解和接纳。还有班级在戏剧冲突进入对抗阶段时,主持人暂停表演,邀请观剧学生与角色扮演者展开对话,或接替其中某位演员继续表演。由此,让观者、演者深度走进角色内心,反思自身的生活。最终,剧情在童谣《星星与光明》诵读中结束时,全体孩子都起立鼓掌。此时,我们相信,关于理解和接纳,孩子们都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四、童谣博客:在“虚拟社区”中延展成长空间
随着童谣文化在学校的普及和推广,教师开设的年级童谣社博客、各班级童谣社博客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目光。他们经常浏览博客内容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为此,学校鼓励教师及时将童谣教学案例、学生童谣作品等在博客上发布。
由此,不同班级之间、教师家长孩子之间、家长之间,依托网络博客展开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线上线下、虚实相融的德育大社区。学校期待的价值观教育在这样的交互中,自然地走向每个家庭,进入每一个孩子的日常生活。
在开放包容的德育大社区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尽情施展才华。家长们都以鼓励和赞赏的态度,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认同,体会无拘无束的创作自由。有的学生甚至在家长的鼓励和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博客。在博客里,学生像真正的诗人、作家一样享受创作过程,不断获得快乐、自豪和成就感。孩子们在发表自己的童谣作品的同时,也会认真阅读和点评别人的童谣,独立思考、自我管理、自主表达等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校园童谣博客的汇集,是学生个人感悟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分享,是民主平等、宽容悦纳、关心互助观念的潜移默化。它架设起跨越时空沟通的桥梁,让每一个“我”的声音都被听到,自己的愿望、思想与情感都能一视同仁地在这个特殊的时空里传递给他人,并尽享他人的精神财富。在这样的交流中,师生、家长之间差距被缩小并淡化,而学校德育的时空则得以扩展和延伸。
五、童谣嘉年华:在“活动融合”中乐享美好生活
学校每年一届的童谣嘉年华活动是深受师生和家长喜爱的特色活动。在这一活动创生之前,学校尝试开展童谣亲子读写绘活动。低年级孩子创编童谣时,往往会说不会写。学校请家长鼓励孩子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幻想讲出来,家长适当帮助其完成书写工作,同时,鼓励孩子尽可能画出来。最后,亲子合作以童谣绘写的方式完成作品。
童谣活动与亲子活动的融合,让教育和成长拥有了更为完整的道德内涵。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让教师牵手家长,共同策划童谣嘉年华活动,引导学生在“荐、诵、编、创、唱、书”中尽情创造和展示。
“荐”,即由家长们收集适合孩子的优秀童谣,在学校橱窗、年级童谣博客进行展示,大家投票选出最喜爱的童谣,筛选分类后分层向学生推荐;“诵”即利用晨会时间,学生轮流做主持人,自主设计与童谣相关的内容,在班级乃至全年级范围内举办优秀童谣诵读会,进一步领略优秀童谣的魅力;“编”,即各班编排一个童谣节目,快板、课本剧、童谣串串烧等形式不拘,强调自主创作、富有儿童情趣;“创”,即举行多主题童谣自由创作大赛,校园广播展播,并在元旦前夕现场展出;“唱”,即以各班孩子自己创作的童谣为主,配乐传唱,表演交流;“书”,即让孩子们用硬笔书写童谣,参加童谣节展示活动。童谣嘉年华可谓各种童谣活动的“大汇总”,整整一周时间让校园沉浸在节日气氛中。师生家长热情参与,积极表现,共享美好校园生活。
如此,不断丰富校园童谣的活动样式,让学校德育真正走进儿童生活,更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美德,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不断孕育美好的情感与品质。学校将继续探索,让儿童在乐享美好童年生活中实现更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