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因探究而好玩

2019-01-11浙江省义乌市徐江小学吴晶晶

小学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结课周长探究性

浙江省义乌市徐江小学 吴晶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施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摆脱陈旧观念的束缚,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动手操作、大胆质疑、探究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好的改变令人欣喜。但是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设计和教学安排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探究变成了“伪”探究,具体表现为:

问题一:“牵引”式的“伪”探究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些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深入,把数学课堂变成“牵引”式的“伪”探究课堂。

问题二:“按部就班”式的“伪”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顺利探究,有的教师理解肤浅,认为只要能得出结论的探究性活动就是“真”探究,完全不顾这个活动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式的跟着指令操作,就能得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猜想、思考,没有任何的思维含量,只是为操作而操作,为探究而探究,失去了探究性学习的价值,真正成为了“伪”探究。

问题三:“漫无目的”式的“伪”探究

探究性学习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随之改变,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更多的是能听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声音。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课堂里只要有学生敢说会说,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就充分有效,导致有些教师会被学生“牵”着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面对上述种种在数学课堂里经常出现的“伪”探究现象,我们应该深入反思,努力改变。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课,让学生在数学课堂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扎实,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最向往的活动。本人根据平时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享。

一、“情境”中的“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情境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要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

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教师制作了一小段动画:小蚂蚁绕着树叶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形成概念。上课开始,教师和学生谈话:“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呀?(小蚂蚁)它给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表演我们一起欣赏吧!”学生欣赏后,教师问:“(1)图中的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2)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吗?它是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的?(3)谁能上来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呀?”有了直接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动手比划,充分感知边线的含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图形的边线,再次感知边线的含义,体会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需求。

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了“真”探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了新知识。

二、“活动”中的“真”探究

周五仁教授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在活动中理解和发展。

同样以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为例,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时,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不同的方法去测量树叶的周长呢?学生的答案可谓丰富多彩,有的说是算一算,有的说是量一量,有的说是滚一滚,有的说是围一围等等。教师再次引导:“在这么多的方法,你可以试一试,然后找出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有理有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练习”中的“真”探究

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经历真正的探究才能学会科学的思考,领略数学的神奇魅力。例如,有这么一道练习题:王奶奶有一些苹果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正好,你能猜出王奶奶可能有多少个苹果吗?

生 1:9个。

生 2:54个。

生 3:9、18、27、36、45……这些数都有可能。

师:这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4:含9的乘法口诀。

师:老师有57个苹果能正好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吗?

生5:不能。

师:把它变成多少个正好够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呢?

生6:拿掉一些变成36个。

生7:拿掉12个,变成45个。

生8:拿掉3个,变成54个。

师:能拿得更少些吗:

生9:不能,54已经最大了。

师:你的意思是比57个少的里面最大就是54个,正好能平分给9个小朋友,是吗?

生9:是啊!

师:除了拿走,拿来可以吗?

生:可以。

师:最少拿来几个?

生:拿6个,变成63个。

……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很快就能借助乘法口决解决正好平均分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化的问题中学数学,用数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体验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四、“结课”中的“真”探究

结课,就是一堂课的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结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方便学生记忆、巩固。简单、草率的结课没有实效性,如何通过结课将数学课堂又一次推向高潮呢?个人有过一些小尝试,不妨在结课环节也渗透“真”探究。例如:“面积的单位”我是这样设计结课环节的。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后还要学习其他的面积单位。想一想,这三个面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合适呢?

课件出示:淘气一家坐在1平方分米的方桌旁吃饭。淘气嚼到了一粒沙子,他那颗表面积约为1平方米的大门牙就掉了。他连忙掏出1平方厘米的手帕,捂住了嘴巴。

(同学们哈哈大笑了。)

师:笑什么呀?

生:哪有这么大的门牙呀!

生:他们家的桌子也太小了吧!

生:1平方厘米的手帕也太小了吧!应该是1平方分米。

……

师:你们可真棒,被你们发现了其中的错误!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不能乱用面积单位。

生:使用面积单位,先要想一想到底有多大。

……

结课环节的设计一改以往简单的套路,通过一个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反思,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以后在使用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时,特别要注意以免闹出笑话。

总之,在倡导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研究的机会,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灵活安排学生活动,用心设计练习,巧妙安排课后小结,所有这一切的努力,只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在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中感受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猜你喜欢

结课周长探究性
圆的周长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阅读教学三部曲
化学课堂导语与结课技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