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职汽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2019-01-11李树金丁强刘朝辉张浩

中国建材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师双师型职称

李树金 丁强 刘朝辉 张浩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天水 741020)

高职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人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与教师是否是“双师”教师有着较大的关系。西部地区一些高职院校开设汽车专业实践较短,汽车专业“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不高。

1 高职“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如何界定高职“双师型”教师?政府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一些界定的标准,较具代表性的有:

1.1 政府标准

2008年4 月,教育部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从教师资格,技术职称、职业资格、实践条件建设、企业工作经历、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双师型”教师最新的界定标准。

1.2 学院标准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从学历、职称、专业经历、高级职业资格、接受过系统教育理论的培养和培训[1]等方面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标准。

1.3 学者专家标准

有部分学者专家,从职业素质、理论课教学、技能实践指导、科学研究、课程开发、学历、技能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2]方面提出了标准。

2 西部地区高职汽车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

2008年国家汽车消费政策出台后,汽车产业的规模进入快速发展期,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缺口明显增大,西部地区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汽车类专业,在这些高职院中多数开设专业时间不超过十年,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具备“双师型”条件的师资更少。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高职汽车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具备实践经验的师资比例较少,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师资的占66.1%,由企业调入的占12.3%,由科研机构调入的占1.3%,由其它专业转岗而来的占20.3%,除了由企业调入的教师外,其余的教师缺乏应有的工作一线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认定和聘用制度不完善,“双师型”与“非双师型”待遇一样;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就是在这些本科学历的教师中,仍以后期进修居多,达到63%左右,而第一学历即本科者不足40%;各学院认定和聘用制度不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拥有技能等级资格的教师数量偏低,拥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数量偏低;参加校外培训或生产一线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

3 西部地区高职汽车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人才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全局。培养具有实践和解决问题能力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学生,教师的水平必须高。只能讲不能练,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市场需要的学生的。

3.1 职前培养

职前培养就是对新进入即将上岗的教师的有关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新教师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有些考取了技能等级证书,具备“双师”素质一定的基础要求。在上岗前,通过集中面授、网络等方式进行训练,使他们快速的向“双师型”教师靠拢。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还是校本培养模式,理论学习的时间占比很大,到企业行业实践时间短而且很少进行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实践。有些新教师上岗前对自己工作领域一无所知,到岗后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适应期。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上岗前的培养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师范教育,通常为 9~10个学期,第二个阶段是4个学期的见习期,见习生既要参加教育学、专业教学法方面的大学研讨班的活动,又要到职业学校去见习,从事每周10课时的教学[3]。这种典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3.2 在职进修培训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尤其是汽车技术发展变化很快,仅仅只有岗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强化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一是要安排实践能力强、爱岗敬业、积极钻研的年轻教师到师资培养基地进修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在增强实践经验的同时掌握新技术;三是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技能比赛,也可指导学生的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提高教学和实践水平。

3.3 校外引进

针对西部高职汽车类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单一的问题,各职业院校要有计划的聘请汽车企业的有中高职称、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4 西部地区高职汽车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

4.1 加强舆论宣传,提升“双师型”教师的荣誉感。

首先,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是“低一等”的教育,学习不好且实在没有办法才去上职业教育的落后观念。其次,政府和学校等部门要把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提高到“事关职业教育成败”的高度,提高社会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可度。第三要营造积极良好氛围,激发专业教师仰慕“双师型”教师,形成争当“双师型”教师的风尚[4]。

4.2 经济扶持,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经费投入有保障,福利待遇良好,工作环境舒适,这是“双师型”师资队伍保持稳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4.2.1 低职高聘

一些中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在一线工作的工作经历,具有基本的“双师型”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暂时没有拿到“双证”,而在专业课教学中,又确实是中间力量,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低职高聘”的措施。

4.2.2 引导高职教师参加“双职称”评定并提高其待遇

建立第二职称制度,允许教师通过“以考代评”等方法获得第二职称[5]。同时,对于具有“双职称”的教师可以高聘,提高“双师型”教师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

4.3 科研经费专项化

学院应单独设立“双师型”教师科研奖励基金,切实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从而使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应用型技术研究或新教材、新课件的开发。尤其要对承担与汽车类专业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激励性政策和措施。教师参与教改和应用技术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熟悉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际,为专业教学改革积累资料和经验,同时也能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4.4 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帮助,避免职业倦怠

高职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短,经验欠缺,对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教学的过程、方法、环节及重点不熟悉,面对与自己期望相差很大的学生,易急躁和失望,自信心受到打击,容易较早的出现职业倦怠。

猜你喜欢

双师双师型职称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农村小规模学校“双师教学”美术教育模式探究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