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需要”的方法
——以《认识分米和毫米》为例

2019-01-11孙珊珊

教师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课桌长度厚度

孙珊珊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自由地学习,这是课堂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的需要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必备条件,这样的关系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分米与毫米》时,当学生测量出数学书的长度和宽度时,学生的测量结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完美,因为有些测量方法的遗忘以及有些误差存在,学生的测量结果有些差异,而我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测量方法并大胆地展示测量方法,对自己修正方法的学生大力表扬:“某某同学很棒,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掉,真是太厉害了。”而其他的学生自发地给了他掌声。学生在得到这样的表扬之后,就很开心,不会因为错误而沮丧,而是感到在这样的老师面前我什么都敢说,这样的师生、生生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到很想学习,很想发挥自己。

二、允许课堂存在个体差异的需要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各有各的差异。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差异,每个人的发展层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不必苛求他们都能一样,只是尽可能地创造平台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好。

片段一:在《认识分米与毫米》一课中教学“毫米”时先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度和宽度,然后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1: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学生2:数学书的厚度大约1厘米。

学生3: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厚度,好像只有1厘米的一半。

学生4: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

……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个厚度是多少,学生因为本身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老师只需要总结一句:“我听出来了,同学们的意思是,这里用厘米作单位已经不合适了,是吗?”“是的”这时同学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

老师能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能合理分配学生间的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这样的课堂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发现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应该都是因“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远离“需要”是造成“数学无用论”的主要原因。只有引导学生在“需要”中学习数学,才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简单地强迫学生学会。学习可以是认知冲突产生的需要,也可以是兴趣需要,无论是什么样的需要,都必须让学生感受到这份“需要”,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容。

(一)教学片段的首现

片段一:在《认识分米与毫米》一课中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正是小朋友们在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时意识到,这里用厘米作单位已经不合适,需要用更小的单位,借此介绍了毫米,小朋友很容易接受这个新的长度单位,这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后面的找1毫米,感受1毫米,比画1毫米,上起来都很顺利,学生的学习氛围也很浓郁,老师也感觉上课上得很舒服。

片段二:认识分米时,环节是这样的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1 毫米、1 毫米地数,数满10毫米就是1厘米,那么1厘米、1厘米地数,数满10厘米是多少呢?”我自问自答:“是1 分米,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1分米。”

小朋友也很容易地接受1 分米就是10 厘米,跟认识毫米一样,我们又一起找1分米,感受1分米,比画1分米,当然这些学生似乎都学会了。此时,我出了一题,让学生用米尺测量出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1:大约70厘米。

学生2:好像是69厘米。

学生3:大约是7分米。

……

(二)思考与发现

可是,如何让学生自己创造呢?又如何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真正变成学生觉得“需要”的长度单位?因为我还想上一节课介绍学生“需要”的“分米”。可是思考了好几个晚上,不得结果。

一天中午,我在班级看午饭。吃完午饭,学生按惯例打扫卫生,排桌椅,因为排桌椅这件事,两个学生发生矛盾。一个学生表示:“他的桌子跟我的不齐。”“怎么不齐了?老师感觉差不多哎。”“你看,”说着,学生拿起他那把能变形的直尺(刚买的,想炫耀它的尺子可以拉开得更长),“我跟右边同学的桌子距离40 厘米,他的还差一点呢”。“你怎么知道是40 厘米的啊?”“我数的啊,你看我的尺子一次可以量出30 厘米呢,可以再接着量一次加起来刚好40厘米。”

如果他测量更长的长度,不给几厘米的刻度数字,就会发现越来越麻烦,算起来越来越费劲,那么就需要新的长度单位了,于是我修改了教案,重新认识了“分米与毫米”,并将“认识分米”的环节做出了调整。

(三)教学片段再现

片段一的教学没有改变。我将“认识分米”环节的测量桌子的高度提到了前面,出一张测量课桌高度的图,标好所有厘米的刻度线但是没有给出几厘米的刻度,问学生:“课桌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费了好半天的劲,汇报如下:

学生1:我数了下,是66厘米。

学生2:我数的是68厘米。

学生3:不对不对,我数了,是69厘米。

……

答案产生了很多种,我没发话。

“老师,我觉得这样数太麻烦了。”终于有学生发话了。

“那你有什么好方法?”我顺势而问。

“我觉得我们可以每数10 个就圈起来,就像小棒一样10个一捆,这样就不会乱了。”

“我觉得还可以数10 个划掉10 个,这样就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

“行,那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10个一数,再来数数看,到底是多少?”

不一会儿工夫,学生们就数出来了。

“68厘米。”终于统一了答案。

“既然同学们都觉得10 厘米一数比较好,那如何才能一眼就看出来是10厘米呢?”我问道。

“我们可以把10厘米看成一个整体直接标出来。”

“对,这样就可以直接数出来有几个10厘米了。”

“有几个10厘米就是几十厘米。”

“小朋友们太棒啦,你们创造的这个10厘米,太好用了,我们把10 厘米看成一个整体,给它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叫分米,看一看,现在你能很快说出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6分米8厘米。”

“大约7分米。”

……

“有了这个1分米,你有什么感觉?”

“我感觉像这样有几十厘米长度的物体数起来快多了,不用1厘米、1厘米地数了。”

“我能很快说出课桌的高度了。”

“看课桌高度很快。”

“用分米表示课桌高度更加简单。”

……

(四)课后反思

1.设计冲突,激发“需要”

《认识分米和毫米》这节课应该重视帮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是生活、学习、工作的需要。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米和厘米,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认知冲突,若用米和厘米长度单位不能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必须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才能方便解决相关长度精确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新学习的内容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2.重视素养,创造“需要”

对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是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本节课修改后让学生自己看课桌测量的高度,发现用1厘米、1厘米地数非常麻烦,可以将10厘米看作一个整体,于是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了“分米”这个单位,充分体验了分米的创造过程,直观理解了1米等于10分米。适度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相邻的十进制关系。

3.“备”好学生,感受“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去研究每个内容前后相关联的知识,弄清楚知识编写结构,这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一个完整的架构,在此基础上,思考每一个内容出现的必要性,找到学生的“需要”点,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需要”的课堂。

猜你喜欢

课桌长度厚度
大厚度填土场地勘察方法探讨
大厚度SA-516M Gr.485钢立焊位熔化极气体保护焊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诗要有温度,有厚度
深耕,才会有报道的温度和厚度
课桌上的小闹钟
爱的长度
换课桌
选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