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陶行知思想,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
2019-01-11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黄依平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黄依平
在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很少会去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就使得学生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如何去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具体的问题需要哪些数据、如何获得数据。因此,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书本知识和生活应用的脱节。这就要求老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尽可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和趣味。那么,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呢?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实际生活”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数学教学活动置于学生常见的生活背景之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索、实践的机会。对于大部分数学知识,学生都可以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从而进行应用。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进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1.利用“生活素材”,培养数学兴趣。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而数学学习更是一个枯燥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计算这一块的学习,学生的兴趣更是低下。为此将学生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三部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数学知识求知欲的有效手段。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不进位加)”时,我先对校门口的文具店进行调查,选择需要的数据在课堂上使用。上课时,我问:“你们去过校门口的文具店买文具吗?”数学课上讨论买文具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我买过铅笔和橡皮。”有的说:“我买过本子。”我出示数据问:“笔记本每本12元,文具盒每个24元,钢笔每支15元,汉语字典每本43元,老师昨天去买了两件文具,猜猜老师用了多少元?”学生不仅纷纷开始列算式算结果,还能互相交流自己是如何算的。就这样,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还对两件物品可能的情况进行了一一列举,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一课时,我利用昆山的地图为素材,让学生说一说昆山各个乡镇位于市中心的哪一面,并在学生每说完一个乡镇的位置的时候,就介绍该乡镇的特色,出示相应的图片,如:淀山湖镇——中国民间文化戏曲之乡;周市镇——苏州市特色文化舞狮之乡;锦溪镇——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巴城镇——大闸蟹之乡;张浦镇——水果之乡;周庄——中国第一水乡;陆家镇——江苏特色文化之乡;花桥镇——江苏东大门,苏沪大陆桥。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兴趣,在掌握了方向的基础上也进一步了解了昆山各个乡镇的具体方位。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这就要求老师把学生周围的生活情境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得学生能快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创设的生活情境应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主,在数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凑10”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景:妈妈从超市买回来10颗草莓,要小红分给自己和她的表弟吃,如果你是小红,你准备怎么分呢?说说这样分的理由。有的学生说:每人各分5颗草莓,因为这样比较公平。有的说:“我拿4颗,给表弟6颗,因为弟弟年龄比我小。”有的说:“我2颗,表弟8颗,因为表弟非常喜欢吃草莓,所以让他多拿一些。”还有的说:“我3颗,表弟4颗,还剩3颗给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工作很辛苦。”等等。通过这样一个分草莓的情境,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同时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既让学生充分地掌握了10的组成的相关知识,又在课堂上渗透了“人文”精神,使学生懂得尊重和友爱。
这种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还能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不是一个单调枯燥的过程,数学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3.根据“生活经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最主要的特点是抽象性,而这种抽象性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提炼后形成的。所以,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新知识,这样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简便运算”的知识时,有这样一题:150-93=150-100+7。较多学生对后面的加7不太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买东西找钱”的情况展开了联想,很快就有学生回答道:“我带了150元钱去文具店买了一个93元的书包,要求还剩多少钱?那我可以这样想,因为93元还没超过100元,所以我就可以先付出去100元,然后营业员阿姨再找还我7元。所以,就可以用150先减去付出去的100元,再加上营业员阿姨找回的7元,因为7元是找回的,所以要加上。”通过联系这样的生活情境,先解释了抽象的运算,再总结出类似这样的简便运算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学习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创新型思维。
二、数学应用于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创办晓庄师范学院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做”是核心,这里的“做”指的是实践与应用。不难发现,新课标教材在每个年级都编排了相应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本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探索中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数学,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教学“认识一元及以上人民币”一课时,在带领学生认识了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这些面额的人民币后,我设计了“爱心小卖部”这一环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标好价格的物品,让学生拿着学具钱上来买一买,并选择一位学生来扮演售货员。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中,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把刚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巩固应用,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还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