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引“生”入胜
2019-01-11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校
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校 侯 强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一个过程。语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本精神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领悟文本中的价值所在,深入地解读文本,挖掘出文本背后蕴藏的内涵。那么如何深入地进行文本解读,做到引“生”入胜呢?
一、整体入手,找准突破口
当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首先并不是只抓住文章中的一部分知识点来进行探索,而是会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印象。文本是一个整体,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从整体入手,做到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帮助学生更为综合地深入到文本作品之中,凭借着对整体的感知,对文本有一个深入的感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整体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通过这个突破口来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解读。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其实每一单元的一系列文章都有一定的联系,也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从而进行一个完整的解读。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就要考虑到整个这一单元的文章,整个单元主要选取了几篇非常经典的课文,带领学生进入对中国名著的解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不要独立地去讲这一个故事,而是要综合中国的历史名著中的人物,带入到文章中的人物,引发学生对人物的兴趣,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将相和》中人物的特点。对文章进行解读之后,最终回归到整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
从学习完一篇文章引申到整个综合的单元中,了解整个单元想要让学生学习到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才能避免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出现偏差,做到真正地整体解读。
二、多元解读,把握基本点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本其实极具内涵,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也比较大,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不要片面地抓取文本中的一个角度,而是要通过多元化的解读来理解文本的内涵。这要求教师对文本解读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善于从文本中抓到不同的观点表达,引导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多元的探索。当然首先还是要让学生对文本有基础了解,只有在学生能够基本解读文本之后,才能够通过多元解读达到深入。
比如课文《搭石》,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搭石”这一独有的家乡小景来表达乡亲们之间的美好感情。搭石这种行为是自发的,即使有人急着赶路,发现了石头不平稳,也一定会把石头搭好才会离去。如果年轻人碰上老人走搭石,就一定会俯下身子把老人背过去,这在他们的眼里是理所当然的。让学生去思考在搭石上所发生的美好,感受到文中的情感,并且受到熏陶,这是《搭石》这篇课文的基础内涵。同时,这篇文章不仅包含了这样的一种情感,还要让学生去解读乡亲们在生活中蕴藏的智慧,去深入解读课文中所说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的意义。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当然还是要以基础的解读作为前提,如若不然,再多元化的解读也只是对文本的偏解。
三、学生视角,教学真途径
每个人在进行阅读时,都会因为自身所站角度的不同而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把握住这一点,学会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想实现站在学生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就要让自己学会以学生的眼光阅读文本,去思考文本的内涵,尊重学生的想法,去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疑惑点究竟在哪里。了解了这些才能够设计更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预案,真正服务于文本解读教学。
比如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课文。英英变成了一棵树,这样的视角对于小学生而言本身就是十分有趣的。学生更想了解英英变成了一棵树,出现了什么情况。最后妈妈也来到了英英变成的树上,英英自然是更高兴,但却又有一点失望,因为妈妈没有认出她来。妈妈来到树上给其他的小动物带来了各种好吃的,它们就在树上吃起来,英英觉得肚子饿了,忍不住哭了。让学生去想一想英英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明明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实现了愿望,为什么又会哭?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心理,最终引申出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才能真正找到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途径。带着教学目的去审视教材中的文本,以学生的眼光解读文本,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生活化。
四、明确背景,深入文本中
明确一篇文本的历史背景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解读文本的关键。当学生对文本内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到文本中的人物和事件,理解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对语文文本教材的深入解读,是语文教学中重点需要培养的部分。教师如果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就过于表面,没有给学生讲解文本的历史背景,那学生也很难深入地感悟文本。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质提升,掌握更多的知识,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解读。比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这件事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清朝政府的软弱和腐败,外敌对中国的肆无忌惮地打压和毁灭。通过这些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愤怒,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了解这些之后再进行文本解读时,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文本中,也就更加能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真正感受到文本中的价值所在。
语文绝不只是单纯的字词训练,而是具有探索深度的。通过对文本背景的开拓了解,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才是关键,这样的解读才能够引“生”入胜。
五、走近作者,寻求真感悟
文本教材有多种类型,不管是抒情还是写实,都是作者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实体化体现。帮助学生走近作者,对文本作者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够让学生在文本中真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寻求到对文本的真正感悟。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介绍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让作者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鲜明起来,打开学习文本的一扇门。参阅别人对文本的评论和解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
比如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首词描写了词人的思乡之情。词中的最后一句“故园无此声”,并不是说家乡没有这样的风雪声,而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学习这首词,就要了解作者纳兰性德,否则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此中表达的相思之情。纳兰性德出身显赫,从小聪明过人,长大之后更是文武双全,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翩翩公子。这样的一个才子,对自己的家乡更是有着深深的情谊,所以在出行的途中才会愈加思念家乡。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再去解读这首词就更加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小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时,因为年龄较小,理解力不够,难免会比较困难。借助对作者的了解,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者,再结合作者去深入解读文本内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获得文本中的信息,而是通过深入地解读文本,让学生了解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所以说,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使命。教师只有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深入到文本的解读中,才能够做到引“生”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