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实施初探:地耳,你吃过吗?

2019-01-11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周姗姗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8期
关键词:木耳探究幼儿

江苏省江阴市南闸中心幼儿园 周姗姗

微课程为教师和幼儿的学习经验提供了基础,它传递了一个基本信念:做中学是最重要的。微课程是针对某一个孩子感兴趣并值得学习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探究成员不限定人数,从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引发出孩子的兴趣,从而生成微课程的主题,这样对于幼儿之后的探究过程更有深入的意义和动力。而这些主题有可能是孩子、教师或师幼双方共同提出的问题——这也正符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

一、微课程生成——发展幼儿想探究的问题

雨后的第二天,阳光普照大地,虽然农场的土壤还很湿润,但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奔向农场的脚步……

“老师,那些小朋友在干什么?我们可以去玩吗?”原来是大二班的孩子在草地上有了新发现——地耳;中四班的孩子们眼睛里流露出了跃跃欲试的渴望。

婷婷:“老师,这个地耳像木耳一样,我们采了好多啊!”

文文:“你看,我觉得有点像紫菜。”

茜茜:“这个怎么一拉就断了?”

大家热火朝天地采地耳。找一找,哪里还有地耳呢?沙池里没有地耳,小山坡上也没有找到,绿园后面的小草地上也没有。涵涵说:

“地耳可真难找,但今天,我们还是收获满满。”

孩子们很多时候会不经意间找到一个感兴趣点,上述案例中关于地耳的主题活动就是由孩子们的兴趣点自主生成的。

二、微课程开展——跟随孩子的脚步

虞永平教授说过: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孩子们对这个像木耳的地耳充满了好奇,兴趣因此蔓延出来,生成的一系列活动都源于幼儿当前最关注的事件——采地耳,代表了孩子们对生活中新事物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索的渴望。因此,只有真正具有生活性的话题,才能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接下来就是我们生成的一系列活动。

活动一:地耳是什么?

孩子们围着刚从农场采回来的地耳,纷纷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远远:“为什么它叫地耳,而不是木耳呀?”

君君:“它真的可以吃吗?会不会有毒,老师说过不可以随便乱吃东西的!”

烁烁:“它要像我们以前种青菜一样撒种子吗?”

彦彦:“我觉得地耳是有点透明的。”

豪豪:“地耳这么小,还会长大吗?”

对于地耳,经验丰富的许老师告诉大家:“木耳长在树木枝干上,所以叫木耳;地耳生长在地上,所以叫地耳。地耳在我们这里还叫天菜,可以吃”。保育员刘阿姨说:“在我们四川,地耳又叫地麻,我小时候吃过。”

活动二:烹饪地耳

午睡过后, 看着收获的地耳,小吃货伟伟又问:“周老师,今天我们点心吃地耳吗?”“我也想,我也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那就满足一下小吃货们的味蕾吧,地耳吃起来!

第一步:洗

一一:“我看到奶奶洗木耳要泡一泡,这个也要泡!”

赟赟:“上面有好多草,草不能吃。”

第二步:炒

涵涵:“我吃过鸡蛋炒木耳,鸡蛋也可以炒地耳。”

轩轩:“我觉得可以放点胡萝卜、菜椒炒炒的。”

楠楠:“我吃过地耳一样的汤。”

保育员阿姨去食堂拿到了鸡蛋,于是我们决定吃地耳炒鸡蛋。很快香喷喷的地耳炒鸡蛋出锅啦……言言说:“闻起来香香的。”大家都等急了,迫不及待地吃起来。

最后,从外来理论的影响来看,八十年代以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西方文论相继被译介到中国,对国内文学创作研究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韦勒克《文学理论》的影响,英美新批评对先锋文学的作用,拉美文学对寻根小说的影响,等等。一九八七年,前苏联《文学问题》杂志发表了大量禁作,首次倡导“重写文学史”。这些国外文学事件对中国文学史写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郝郝:“这个味道和木耳不一样。比木耳好吃,软软的。”

昊昊:“好鲜的味道,我还想再来一碗。”

一眨眼,美味一扫而光。为了验证太阳出来地耳是否会干,我们又来到了采地耳的地方。

尧尧:“地耳在那里,黑黑的。”

橘橘:“可是一拉就碎了,是变干了吧!”

孩子们有点失望,我们相约下次雨后再来采。

与孩子们进行微课程的探究,看着他们建构自己的经验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孩子们决定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而进行探索,并提出问题。我喜欢看到他们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感到开心并活跃在学习中;我喜欢看到他们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因为无法快速解决问题或无法以手边有限的材料表现出正在学习的东西而表现得心急如焚的样子。

活动三:地耳的作用

孩子们回家后,跟家长们分享着今天的小发现,班级群也炸开了锅……有讨论地耳到底是个啥的,还有专门请教百度的,更有前方发来的实地调查。第二天,孩子们分享着各自收集的信息……

昊昊:“我们在手机上查到吃地耳可以让眼睛更亮,耳朵更灵。”

杨杨:“地耳还可以凉拌吃,我们还查到地耳可以减肥。”

浩浩:“有一个传说说地耳是上帝的眼泪,因为天上下了雨才会长的。”

艳艳:“如果不小心烫到了还可以用地耳磨成粉,涂在烫伤的地方。”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孩子们逐渐有机会在家里进行延伸学习,通过亲子间的讨论,帮助孩子巩固正在学习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活动四:寻找地耳

除了农场里有地耳,哪里还有呢?“寻找地耳”的活动就这样开始了。孩子们来园后,分享着自己的收获。

鲍鲍:“我在家门口草地上找到了。”

昊昊:“我和爷爷在一棵树下找到的。”

玉玉:“可是我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

活动五:忆苦思甜

孩子们在回家和家人谈论地耳的过程中,有了我们课程计划外的收获,听听孩子们怎么说的。

“奶奶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没啥吃的,下了雨就去挖地耳吃。”“爷爷以前也吃过,他说那时候的人都吃过地耳。”

“我妈妈说她小时候吃过,现在地耳不多了,老家那边叫地皮。”

孩子们对于这个课程越来越有经验,通过看、查、尝、找、画等形式,对地耳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延伸到跟它同科目的木耳的探究。还追溯到长辈过去的生活,懂得长辈过去生活的艰辛,得到了情感的升华。不断变化和扩张的学习环境,也势必会推动主题活动探究点的不断深入或出现新的探究点。

微课程对于孩子的另一个潜在益处是:让家长欣然且易于参与幼儿的活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与幼儿在学校的表现有明显的关系。当家长看到微课程的发展时,他们也看到幼儿全心全意地参与学习的实践,并观察到哪些学习可以在家中进行,以便提高幼儿参与学习的技巧。

三、微课程的结束——关注幼儿学到了什么

因为小发现,大家品尝到了大自然赐予的“礼物”;因为小发现,孩子们懂得了老人们常说的忆苦思甜。本次课程活动能够引发幼儿投入和参与,让孩子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和技能,这也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与生活教育的本质密切联系——它以“行”为基础,自始至终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以“创造”为目标,推动着生活教育走向更高境界。

猜你喜欢

木耳探究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