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

2019-01-11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丁祥林

数学大世界 2019年23期
关键词:梯形平行四边形探究

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丁祥林

自主探究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和“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观念,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目的,深入挖掘学生探究学习的潜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自主探究应用于课堂教学,是一次重大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形成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思维逻辑,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巧妙设问,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的拓展是从一个个疑问开始的,探究依然也是这样。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如果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那么就会使探究活动的进行表面上热闹无比,实际上空洞无力;反过来,如果探究的问题过于复杂,难度较高,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就会使探究活动走过场,并无实际作用。因此,教师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发散数学思维,对数学知识产生“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找规律》这一节课程时,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巧设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发现数学规律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来进行导入:“同学,想必你们都听说过高斯这位著名数学家小时候计算1+2+3+…+100的故事吧,那么,考考大家,为什么高斯可以这么快算出来答案呢?”学生们踊跃回答:“因为他聪明,善于动脑筋。” 教师可以继续说:“高斯解决问题的方式聪明在哪里呢?” 学生又回答说:“因为他找到了这道题的解决规律,比一步一步相加来得快。” 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的形式,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程所要学习的主题—“找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规律计算,要求学生准备1~10这十个数字的单行数表和可以框住两个数的方框,随后,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例子,用方框先框住1和2这两个数字,得出和是3。那么,教师请学生在数表中移动方框,让学生思考:方框每次圈出的数会不会相同?为什么?和有什么变化?移动方框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数字之间的和?最后,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出并数出一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和。趁热打铁,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继续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为学生拓宽多向的思维空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由此可见,在自主探究课堂的实践中,巧设问题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探究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又能发现其中新鲜和有趣味的方面,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倡小组合作,形成浓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引导地位,注重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形成浓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升和毫升》这一节课程时,为了更好地实现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内小组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小组探索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探究出问题的方法和见解,打造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实现优势互补。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先准备好一些和升、毫升有关的物体,尽可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抽象的数学概念。随后,教师拿出若干个容器以及1000毫升的牛奶,进行集体估计,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估计方法。在现有的估计认知上,开展分小组估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把准备好的袋装冰红茶以及二锅头酒瓶,在小组里开展一个估计比赛活动,每个小组进行探究讨论,根据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答案。最后,教师揭晓真正的答案,对估计最接近的小组进行奖励,并且各个小组互相交流估计的感受,共同学习,一起进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初步地感受到“升”和“毫升”的空间概念,激发了学生对容量单位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有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这种相互间的交流,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其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提倡小组合作,既有助于为自主探究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又有利于学生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

三、倡导动手实践,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舞台

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这也就是说,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摸一摸、折一折、剪一剪等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最终形成抽象概念。由于在以往的课程中已经讲解了有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因此,在课程开始时,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并且把这两个图形裁剪下来,在剪下的图形中分别画出两个图形的高。这一过程可以引起学生对上节知识的记忆,为后续知识的进一步加深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之后请学生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上剪一刀,使得剪下来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就认识到梯形的特点,即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随后,教师继续请学生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得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并且思考另一个有可能是什么图形……最后,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践操作中,不仅轻易地掌握了抽象的几何概念以及几何图形特点,还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这种图形变换练习,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美,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猜你喜欢

梯形平行四边形探究
梯形填数
认识梯形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梯形达人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